電視劇《康熙王朝》里有這麼一段:
順治皇帝因為心愛的鄂貴妃去世,看破紅塵、無心皇位,想要出家當和尚。
孝莊太后為了顧全大局,給了順治一碗毒藥。
並非真心想要置他於死地,只是以此逼迫他斷了出家的念頭。
恰好年幼的康熙躲在門口看到祖母(孝莊皇太后)給自己的阿瑪一碗毒藥,急忙跑進去打碎了藥碗。
事情發生之後,孝莊皇后把康熙拉進屋子裡:「祖母問你,你在奉先殿里都看見了什麼?」
年幼的康熙誠惶誠恐:「孫兒什麼都沒看見。」
孝莊對這一應答感到讚許,告訴孫兒,以後對外口徑也應該是「什麼都沒看到。」
孝莊又追問了一次,「你看見了什麼?」
這一次康熙沒有撒謊:「孫兒稟報祖母,什麼都看見了,也什麼都聽到了。」
「什麼都沒看見」是為了安定朝中的大臣。
「什麼都看見了」是孫子對於祖母的真誠。
只是孝莊並沒有就此罷休,依然往話題深處追問:
"那你說是皇阿瑪對呢?還是皇祖母對呢?」
康熙此時畢竟是孩子,還不知道應該如何作答。
站在一旁的生母有些不忍,勸說孩子年紀還小,就不要再逼下去繼續發問。
孝莊卻回答:「這怎麼叫逼他呢?奉先殿的事,要是弄不清楚,就像一把刀子扎在他的心裡。
如果永遠不拔出來,會讓他難受一輩子,就永遠是一個謎,永遠邁不過這個門檻兒。」
康熙遲疑了一會,跪在地上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孫兒敬愛皇阿瑪,但是孫兒覺得皇阿瑪不該去當和尚。」
「皇祖母真的想叫你皇阿瑪死嗎?」
康熙大聲回答:「不,皇祖母是想救皇阿瑪,不會讓皇阿瑪死的。」
聽到孫兒了解自己的苦心,孝莊這才放下心來。
知乎網友@ermo對這段戲的評價得到了20k的點贊。
「年少時看這一段並無多大感觸,年紀漸長之後才突然懂得:如果某些事情當時不說明白、不解釋清楚,就會產生芥蒂,慢慢演變為隔閡。」
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獲取更多教育經驗、學習方法、學習資料、考試政策
01
「你還小,你不懂」
「能不能懂事一點?」
「你還小,不懂。」
「大人說話,小孩子聽著就行了。」
社長聽過太多類似的對話。
很多大人們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是如此,先連哄帶騙,不行便物質補償,再不行就直接暴力壓制。
王朔在接受採訪時說起自己童年的經歷:「我父親打我的時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動。」
出生於軍人家庭,王朔對童年的回憶只有兩個詞:嚴格和暴力。
沒有溝通,不能解釋,犯了錯就挨打。
以至於後來,王朔在《致女兒書》中寫:「我對親情是懷疑的,我不記得我愛過父母。」
正如網友評價:年幼時那些沒說清楚的事情,窩在心裡就是一把刀,以後不戳別人的心,就扎自己的心。
電影《狗十三》中的女主角李玩,父母離異,爸爸再婚有了新家庭,她只能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爸爸送了一隻狗陪伴李玩,李玩很開心,還給它取名為「愛因斯坦」。
有一天爺爺買菜的時候不小心把「愛因斯坦」弄丟了。
李玩發瘋似的,滿大街地找「愛因斯坦」。
為了找狗,爺爺的腳受了傷,奶奶太久沒出門,差點走丟。
後來,後媽想到辦法:買一隻和愛因斯坦長得很像的狗,騙李玩說「狗找到了」。
李玩不相信,大人們一個眼色,便彼此默契:
「可能是愛因斯坦在外面弄髒了吧,洗個澡就好了」。
李玩還是不相信,爸爸一氣之便打了她:
「狗重要還是爺爺奶奶重要?」
「你要懂事!」
家人們不愛李玩嗎?
其實也不是。
一家人為了找狗,讓李玩開心,都費盡心思。
父親打李玩後,也嘗試與她和解,讓女兒坐在自己的腿上,笑著說:
「打你,是因為愛你。」
只可惜,他們用錯了方式。
年少的李玩不是非要愛因斯坦不可。
其實,爺爺的一個道歉、後媽的一句真話、爸爸的一個解釋,就可以讓她不再固執。
成年人的世界,小孩子不懂,卻要被逼著他們接受。
要求他們像大人一樣懂事,卻從未把他們當大人們來看。
02
「長大後,你就懂了」
「時間不是用來沖淡一切的,而是讓我們去找到我們所要的一切的答案。」
很多時候,孩子們渴望能夠從父母口中得知問題的答案,大人卻把問題交給「時間」。
「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可真正摸索到答案的孩子又有幾個。
親子辯論節目《愛幼星球》中,有一期的辯題是「父母離婚了該不該第一時間告訴孩子?」
一位女嘉賓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在她記事之前,父母就離婚了,但他們從來沒有正面告訴過她這件事情。
年幼的她開始懷疑自己,甚至把所有的過錯都堆積到自己身上:
「是不是因為我是女孩?」
「是不是因為我長得丑?他們才不要我……」
小時候一度陷入自我懷疑 / 《愛幼星球》
長大後,工作、戀愛、結婚,看上去,生活一直在正軌上。
可她不止一次的懷疑和自卑:「在認識老公之前,我不想結婚也不想要小孩,我覺得自己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袒露父母離婚造成的影響 / 《愛幼星球》
童年時的誤解,有的人幸運,哪一天能「突然開竅」;
也有的人,反而隨著時間,把過往的經歷,熬成更深的暗傷。
《小歡喜》中,季楊楊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工作,他從小跟著舅舅生活。
老季想陪在孩子身邊,但更想讓一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長大後,就會明白父母的苦心。
與孩子團聚的第一天晚上,只敢在睡著時偷偷看兒子
有一次,季楊楊在學校鬧了事,借著作檢討的過程,說出了對父親的「怨恨」:
「我對不起您這麼多年,把我一個人留在北京;
我對不起您幾乎不教育我,最後養出我這麼一個滾蛋兒子;
我對不起您這麼多年,心裡從來沒有我,只有工作。」
不解釋,不表達。
父親的愛,藏得太深,便被當成了「不愛」。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在給大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做催眠後,他發現,他們的病根都來自於兒時的那些誤解和傷害。
只是時間久了,被埋在心底,他們不自知罷了。
在時間的長河裡,那些你以為「長大後就懂了」、「長大後就忘記了」的事情,或許事件本身已經模糊不清,可那些被忽視的情緒,早就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很多時候,不是時間治癒了一切,而是時間裡發生的各種事把它掩蓋了。
就像雪一樣,一層蓋一層,只要你想刨,總能刨出雪下的東西。」
03
及時溝通,才是最好的解藥
真正能治癒人的,不是時間,而是父母的理解和溝通。比起事情本身,那些因為誤解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其實傷害更大。
就像孝莊對康熙,倘若當時的孝莊只是用長輩的威嚴威逼他「什麼都沒看到」,那碗順治沒有喝下的毒藥,或許就成了伴隨他一生的陰影。
對孩子「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及時反饋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鏡映」。
孩子無法辨別、描述自己的感受時,父母就像一面「鏡子」:
通過父母的反饋,他們才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緒,建立自己的感受。
有一期綜藝節目裡,霍思燕和兒子嗯哼一起招呼客人,因為霍思燕一時疏忽,嗯哼有了小情緒。
當霍思燕問為什麼,嗯哼只回答「不想再和媽媽說話。」
霍思燕的處理方法是:先打電話給杜江,讓他幫自己「澄清」,沒有對嗯哼發脾氣,只是太著急了。
然後給嗯哼強調「媽媽愛你」,躺在他旁邊,不斷安撫。
幾番溝通下來,最後了解到了嗯哼發脾氣的真正原因。
「媽媽一直在照顧別的孩子,一次也沒有照顧我呢。」
真正發脾氣的原因/《媽媽是超人》
有效溝通
很多時候,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無意間將孩子作為了情緒垃圾桶。
「為什麼別人都好好的,就你不行?」
「你怎麼這麼笨?」
「你說這些話有什麼用?」
帶著情緒的指責,非但不能促進親子間的溝通,無法傳遞正確的信息,甚至還會加深兩代人之間的隔閡。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里提到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方法。
總結起來無外乎兩個字,少說。
李玫瑾的「育兒寶典」/《圓桌派》
少而精地用換位思考的方式指出「爸爸/媽媽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會這樣做」,交給孩子自己判斷是否有道理。
與其居高臨下地批評,不如提出一個建議讓孩子選擇是否接受。
有效溝通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理性,而非強硬霸道地灌輸。
信任
親子關係中有一條堅決不能打破的底線——「父母不能騙孩子」。
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認為,那些經常被父母哄騙的孩子,更容易撒謊,因為他們會本能地模仿父母的行為。
很多時候,父母以為可以通過「善意的謊言」,達到安慰的目的:
小到哄騙「打針一點不疼」,大到離異夫妻在孩子面前假裝恩愛。
但他們忘了,謊言總有被戳穿的一天——沒有預告的殘酷現實,就像突如其來的一劑猛藥,對他們的傷害可能更深。
人們常說,小孩子,不懂事。
可社長覺得,小孩子,其實是最容易「懂」的那個人。
Ta容易相信,容易被真心感動,也很容易原諒。
反而是越長越大,那些「猜測」越根深蒂固,他們就越不願意再「輕信」大人們的話。
今天的一句哄騙,明天,ta可能要付出加倍的時間來澄清誤會。
今天的一點傷害,未來,ta或許要用幾年的時間慢慢「療傷」。
其實,不過是幾句解釋,一些坦白。
現在說了,ta就不必再用此後的幾年甚至十幾年去「懂得」。
那個過程,並不好受。
他們並不苛求一個「完美」的大人,但至少,想要一些真誠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