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戰:北洋水師失利 速射炮與布陣是關鍵?

2019-07-04     魚知吾

武器裝備:日軍速射炮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1894年9月17日,中國北洋水師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黃海海面上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中日黃海海戰爆發。海戰中北洋艦隊損失5艦,日方1艦未沉。面對如此戰果,有分析認為是北洋水師裝備劣勢所致。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艦相比,北洋水師的平均航速慢了近3節,而與日軍第一游擊隊相比則慢了近5節。在速射炮數量方面,北洋水師的差距則更為明顯。從以上簡單對比來看,似乎北洋水師整體實力弱於聯合艦隊。然而這種對比忽略了兩個問題:

首先,日軍速射炮不是決定因素。速射炮是通過在火炮上安裝制退復進機,縮短了火炮射擊後復進時間,從而大幅提高了射速。日本艦隊裝備了大量速射炮,這種火炮雖然射速快,但其口徑偏小(在150毫米以下),只能打擊有生力量,卻不能擊沉中國的主力艦。

海戰中北洋水師雖被擊沉5艘戰艦,但其中超勇、揚威和廣甲3艦系老艦,噸位小,戰鬥力弱。而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鐵甲艦中彈均多達上百發,但其並無致命損傷,而且僅傷亡數十人,兩艦依然堅持戰鬥到最後。由此可見,日本艦隊的速射炮對北洋艦隊的主力艦基本沒有效果。速射炮雖然在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不是日軍取勝的決定因素。

其次,中國戰艦用防護力彌補機動性。除火力外,防護力與機動性也是海戰中的重要因素。北洋艦隊主力艦的特點是裝甲厚、防護力強,而日本艦隊則在速度上占了優勢。儘管日艦的航速有很大優勢,但在海戰中防護力的作用往往比機動性更重要。而且在大艦巨炮的時代,鐵甲艦對巡洋艦具有絕對優勢。海戰期間北洋水師的鐵甲艦定遠號中彈159發,其姊妹艦鎮遠號中彈220發,都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反觀日軍旗艦松島號巡洋艦中了1發定遠艦305毫米主炮的巨彈後,即喪失了戰鬥力。當海戰的最後階段,日軍五艘巡洋艦圍攻定遠和鎮遠而無能為力,連日本水兵也驚呼「定遠怎麼還不沉」。因為那個時代巡洋艦的主炮基本上射不穿鐵甲艦的裝甲。

總體上看,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是兩支各具特點艦隊。中國艦隊更注重防護力和大口徑巨炮,日本艦隊重視的則是機動性和速射炮。中國艦多為德國製造,日本艦多數是英制的,應該說在製造技術水平上不分伯仲,雙方的整體實力大致相當。導致黃海海戰最終失利的主要原因並非武器裝備。另外還需指出的是,此役過後基本上所有國家也包括日本,都認識到巨炮重甲的巨大威力,大力發展鐵甲戰列艦。中口徑速射炮在有良好裝甲防護的軍艦面前效用不高,之後的對馬海戰充分說明了大艦巨炮的威力。

戰術指揮:北洋艦隊的布陣真的一無是處?

關於黃海海戰的失利,有觀點認為是北洋水師戰鬥陣型失誤,其橫隊(也稱雁型陣)不敵日軍縱隊之故。這一觀點雖有道理但並不準確。

北洋水師採取橫陣是根據中方軍艦的特點制定的,並非一無是處。理由是:其一,北洋艦隊大口徑火炮占優,且多布置在艦艏,因此要發揮火力則更適宜採取橫陣;其二,由於船艦的前部狹窄,受敵炮火攻擊的面積也小,相對安全;其三,有利於穿插切割日本艦隊,發揮大口徑艦炮的優勢,迅速穿插,對日軍發起近戰。

再看日軍,其採用縱陣則是為了發揮其戰艦航速快,火炮射速高的優勢,但日軍採取縱陣陣型是有一定的冒險性。在進攻時勢必要把船腹暴露給清軍的重炮攻擊,而且日軍將艦隊一分為二的戰術也面臨被分割包圍的風險。面對日軍的魚貫縱陣,清軍的意圖是利用橫陣優點,腰斬日本艦隊。而北洋水師的分割點也選擇在日軍本隊和第一游擊隊之間。

從戰況可以看出,海戰第一階段的基本形勢是,北洋艦隊以定鎮兩艘鐵甲艦居中成犄角雁行陣應敵,將超勇、揚威等弱艦列於右翼,在遭受日本第一游擊隊的圍攻而蒙受損失。而日本艦隊將弱艦放於後部的魚貫縱陣,受到北洋艦隊主力艦的截擊而遭沉重打擊。雙方都在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在此階段,雖互有損傷,勝負末見。但北洋艦隊陣型基本未亂,而日軍本隊的魚貫縱陣則已被打亂。可以說海戰第一階段,北洋艦隊還稍占上風。

因此,中日兩軍根據自己船艦的特點分別排出橫陣和單縱陣,應該說這種排列本身沒有問題,關鍵是在執行上。實戰中,北洋水師因為各艦由於建造年份久遠而鍋爐機器等舊化嚴重,航行速度嚴重下降,以至艦隊開始時不能完全的達成橫陣,致多艘軍艦掉隊,最後反被日艦各個擊破。再加上,開戰之初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負傷,信號索具也被日軍擊毀,從而使艦隊失去指揮。這也是最後失敗的重要因素。

北洋艦隊官兵的素質低劣?

從官兵的素質上看,北洋艦隊軍官大多留學歐美,接受過西方先進海軍海戰思想和軍事技術訓練。在很多外國教員的評價中,北洋水師訓練相當嚴格,軍紀嚴明,具有良好的軍人素質。此外官兵們並不缺乏戰鬥精神,北洋艦隊中確有少數貪生腐敗之徒,但大多數官兵是優秀的。據參加戰鬥的美國人麥吉芬記載:「鎮遠炮手某,正於瞄準之際,忽來敵彈一發,炮手頭顱,逐為之掠奪爆碎,頭骨片片飛揚,波及附近炮員,其他炮手等毫無驚懼,即將炮手屍體移開,另以一人處補照准,賡續射擊。」可見官兵作戰之勇猛。所以,官兵素質低下導致北洋水師失敗的說法也站不住腳。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從武器裝備、戰術安排和人員素質北洋水師都不遜於日本聯合艦隊。但結果卻是,龐大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聯合艦隊卻一艘未沉。那麼真正導致失利的原因何在呢?

體制問題是北洋水師失敗的決定性原因

戰爭失敗往往首先是從內部開始。清政府沒落的體制,及由此而產生的腐敗才是北洋水師失利的直接原因。

從戰略上看,在戰前準備階段,清政府內的主戰與主和兩個派系還在為是否開戰而爭論不休。滿清統治階級缺乏制海權意識。

從後勤保障上看,彈藥和物資的缺乏是導致北洋艦隊在這場海戰中失利的一個直接原因。

從經費投入方面看,在落後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下,雖然政府撥款建設北洋水師,但是銀兩真正的用於水師訓練和加強裝備的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剩下的錢有的被官員做假帳充作私有財產,還有的被挪作它用。

在125年前的那場規模空前的海戰中,北洋水師的戰艦不可謂不堅利,官兵也不缺乏視死如歸的戰鬥精神。然而中國最早還是輸掉了甲午戰爭,失去了台灣、澎湖與釣魚島等領土。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一個腐朽落後的社會制度不能激發出全體國民所潛在的能力。今天,經過百餘年的艱難奮進,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獲得了巨大的提高,它的官兵們再不會重複他們的先輩過去犯下的錯誤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9Agy2wBJleJMoPMBi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