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號龍池,山西五台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晉綏軍首領。
閻錫山於1930年11月4日宣布下野,12月29日在日本人的保護下逃往大連。
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馮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煥章,原名基善,河北滄州人。行伍出身,西北軍首領。
馮玉祥於1930年11月4日宣布下野,戰敗後,隱居在山西汾陽城郊峪道河。
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廣西臨桂人。廣西陸軍速成學堂畢業,新桂系首領。
1930年7月,張桂聯軍被親蔣部隊擊敗,被迫退守廣西。1931年5月,李宗仁又聯合粵軍陳濟棠部一同反蔣,兩廣地區實際處於半獨立狀態。
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未就任)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遼寧鞍山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畢業,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長子,東北軍首領。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發出擁護中央、呼籲和平的「巧電」,並出兵華北,迅速占領平津地區。10月15日,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聯電張學良,表示接受和平解決。隨後,閻、馮聯袂下野。戰後,張學良成為最大贏家,他除收編大量閻、馮敗軍外,還獲得華北地區地盤,成為北方實力最為強盛的軍閥勢力。
總參謀長 劉驥(1887年-1964年),字菊村,湖北鍾祥人。東三省講武堂畢業,西北軍將領。
前敵總司令 鹿鍾麟(1884年3月12日-1966年1月11日),別名瑞伯,河北定州人。行伍出身,西北軍老五虎將之一,馮玉祥重要軍事助手。
馮玉祥原打算由鹿鍾麟全權處理西北軍善後問題,但蔣介石並不應允,他堅持馮、鹿一同下野。於是,鹿鍾麟於10月23日發出「漾電」聲明下野,之後至天津閒居。
前敵副總司令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武衛左軍隨營學堂畢業,原為國民三軍將領,後率部加入晉綏軍,成為閻錫山的左右手。
閻錫山離晉前,宣布徐永昌以晉綏警備總司令的名義,負責晉綏兩省治安。之後,晉綏軍在徐的帶領下,平穩度過危險期。
第一方面軍(張桂聯軍)總司令 李宗仁(兼)
第一方面軍副總司令 黃紹竑(1895年12月1日-1966年8月31日),原名紹雄,字季寬,廣西容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新桂系三巨頭之一。
戰後,黃紹竑退出新桂系,其從軍界轉入政治領域,並在日後的蔣桂矛盾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第一方面軍總參謀長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廣西臨桂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新桂系三巨頭之一,與李宗仁合稱李白。
第一方面軍前敵總指揮 張發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又名逸斌,字向華,廣東韶關人,客家。武昌第三陸軍中學畢業,張發奎派粵軍首領。
張發奎以第四軍名義聯合新桂系參加反蔣。但開至湖南後為粵軍陳銘樞部擊敗,全軍只剩千餘人。之後第四軍縮編,部隊併入新桂系內。至1931年,胡漢民被軟禁,兩廣反蔣。此時第四軍番號得以恢復,張發奎再次出任軍長一職。
第四軍軍長 張發奎(兼)
第十師師長 吳奇偉(1891年-1953年7月11日),字晴雲,號梧生,廣東大埔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後入陸軍大學學習,張發奎派粵軍將領,後由粵系軍人轉為蔣系中央軍序列。
第十二師師長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人,客家。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張發奎派粵軍將領,後由粵系軍人轉為蔣系中央軍序列。
第七軍軍長 楊騰輝(1889年-1939年),原名楊仁和,字醒凡,廣西上林人。廣西陸軍講武堂第一期畢業,曾為新桂系叛將,後受局勢影響,被迫擁護李宗仁返桂掌權。待廣西局勢穩定後,楊騰輝被李、白等人架空。
張桂聯軍在湖南受挫,敗退回廣西後,楊騰輝與粵軍陳濟棠暗通款曲,意圖降蔣。其行徑為新桂系高層獲知,於是楊被剝奪軍權,調任省政府財政委員會主任。之後,白崇禧邀張發奎偕同楊騰輝以視察邊防為名至龍州,將楊扣留,原擬就地槍決。但因張發奎說情,楊得以免於一死。
第十九師師長 莫樹傑(1898年-1985年), 號劍青,壯族, 廣西南丹人。廣西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入陸軍大學學習,新桂系將領。
第二十一師師長 廖磊(1890年-1939年),廣西陸川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原為唐生智派湘軍高級將領,後加入新桂系。
第八軍軍長 周斕(1892年-1952年),字叔祁,湖南衡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畢業,唐生智派湘軍將領,唐生智反蔣失敗後,周斕召集舊部在寶慶譁變,移師廣西投靠張發奎部。
第十五軍軍長 黃旭初(1892年-1975年),廣西容縣人。廣西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後入陸軍大學學習。新桂系頭目,在黃紹竑離去後,成為新桂系新三巨頭之一。
第四十三師師長 梁朝璣(1892年-1969年),廣西北流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新桂系將領,蔣桂戰爭後李、黃、白等人再次崛起的關鍵人物。
第四十五師師長 韋雲淞(1891年-1954年),原名來松,字世棟,號雲淞,廣西容縣人。廣西陸軍講武堂畢業,新桂系將領,第二次滇桂戰爭中桂軍得以取勝的關鍵人物。
獨立第一師師長 韓彩鳳(1879年-1938年),字岐山,廣西柳城人。綠林出身,舊桂系將領,1929年受李宗仁、白崇禧電邀返回廣西。
第二方面軍(西北軍)總司令 鹿鍾麟(兼)
第二方面軍參謀長 秦德純(189312月-1963年),字紹文,山東沂水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畢業,後入陸軍大學學習。原新直系吳佩孚部將領,吳勢衰後,轉投馮玉祥部。
第一路軍總指揮 張維璽(1889年-1944年),字楚玉,河北館陶人。東三省武備學堂學兵營畢業,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
戰爭末期,張維璽率南路軍(平漢線方面)降蔣,其麾下十餘萬人馬除任應岐部騎兵師(反對投降)外,均被蔣軍改編。之後,張回天津家中隱居。
第一路軍副總指揮 劉汝明(1895年5月12日-1975年4月28日),字子亮,河北獻縣人。行伍出身,後入陸軍大學學習。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又號西北軍新五虎。
第四軍軍長 阮玄武(1894年-1986年),字又玄,安徽舒城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西北軍旁系(方振武派)將領。
第一師師長 阮玄武(兼)
第二師師長 鮑剛(1897年-1940年),譜名汝綱,號紀三,安徽壽縣人。西北軍旁系(方振武派)將領。
戰後,鮑剛拒絕宋哲元改編,前殘部退往山西晉城,後移駐介休、孝義,成為三不管部隊。
第三師師長 張人傑(1901年-1941年),字和三,河南鄭州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第五軍軍長 田金凱(1894年-1962年4月),字捷三,河南郾城人。補助教導隊第一期軍官班畢業,西北軍將領。
戰爭末期,田金凱部被蔣軍繳械,田被迫離職賦閒。
第七師師長 田金凱(兼)
第二十四師師長 閻廷俊(1896年-1957年),字灼三,河南西平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第X師師長 吳振聲(1892年-?),河北景縣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第七軍軍長 張維璽(兼)
第八師師長 張維璽(兼)
第十六師師長 倪玉聲
第十七師師長 趙鳳林
第十二軍軍長 劉汝明(兼)
第X師師長 劉汝明(兼)
第X師師長 李金田(1899年),字紹秋,小名皮錢,外號「李大麻子」,河南柘城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第X師師長 王志遠,河南沈丘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戰後,王志遠轉投川軍田頌堯部,歷任營長、團長等職。
第二路軍總指揮 孫良誠(1893年-1951年3月),字良臣,天津人。行伍出身,後入陸軍大學學習。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又號西北軍新五虎。
第一師師長 梁冠英(1895年-1968年),河南郾城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戰爭末期,梁冠英為蔣軍策反,致使南路軍張維璽部主力在新鄭一帶被包圍繳械。戰後,梁部被改編為第二十五路軍。
第二師師長 王和民
第三師師長 謝惠三
第二軍軍長 程心明(1895年-1950年)
第二師師長 張印相
第三師師長 安樹德(1885年-1951年), 字潤身,回族,山東德州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中原大戰期間,安樹德留守後方,分兵控制甘青交通線,使馮玉祥無後顧之憂。
第六師師長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山東臨清人。天津政法學堂畢業,西北軍後五虎之一。
第十一師師長 吉鴻昌(1895年10月18日-1934年11月24日),字世五,原名吉恆立,河南扶溝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後五虎之一。
戰爭末期,吉鴻昌為保存實力,陣前倒戈,致使張維璽部南路軍主力被包圍繳械。戰後,吉部被改編為第二十二路軍。
第三路軍總指揮 龐炳勛(1879年-1963年),字更陳,河北新河人。東北測繪學堂畢業,西北軍旁系將領(國民三軍派)。
戰爭末期,龐炳勛倒戈未成,率部退至山西,依靠晉綏軍徐永昌(原同屬國民三軍)接濟勉強維持。1931年春,龐部被張學良改編為步兵第一師。是年夏,步兵第一師改為第三十九師,龐炳勛奉命開往河北河間縣駐防,同年秋又擴編為第四十軍。
第五師師長 龐炳勛(兼)
第十二師師長 馬法五(1894年-1992年),字賡虞,河北高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畢業,西北軍旁系將領(國民三軍派)。
第四路軍總指揮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軒,山東樂陵人。北洋陸軍隨營武備學堂畢業,西北軍老五虎將之一。
戰後,退至山西的西北軍殘部在蕭振瀛(軍人政客,以外交手腕著稱)的活動下,被張學良整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由宋擔任軍長一職。之後,宋哲元派西北軍通過收編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而實力大增,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第三軍軍長 魏鳳樓(1896年-1978年),字建亭,外號「魏瘸子」,河南西華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第X師師長 魏鳳樓(兼)
第六師師長 葛雲龍(1892年-?),字際盛,江蘇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西北軍將領。
第十一軍軍長 馮治安(1896年12月16日-1954年12月16日),原名治台,字仰之,河北故城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後五虎之一。
第九師師長 馮治安(兼)
第十四軍軍長 宋哲元(兼)
第二十四師師長 田春芳(1893年-1966年),字冥亭,河南項城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第二十五師師長 趙登禹(1898年-1937年7月28日),字舜誠(一作舜臣),山東菏澤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後五虎之一。
第三十八師師長 周永勝(1904年-1938年),山東茌平人。西北軍將領。
第五路軍總指揮 孫連仲(1893年-1990年),字仿魯,河北雄縣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又號西北軍新五虎。
戰爭末期,馮、鹿二人相繼離去,孫連仲率西北軍殘部主力五萬餘人通過韓復榘(原西北軍將領)向蔣介石投誠,該部被改編為第二十六路軍。
第八軍軍長 孫連仲(兼)
第十二師師長 高樹勛(1898年-1972年),字健侯,河北鹽山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第十三師師長 董振堂(1895年-1937年),字紹仲,河北邢台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西北軍將領。
第十五師師長 李松昆
總司令部警衛師師長 季振同(1901年-1934年),河北滄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西北軍將領。
後方軍總指揮 劉郁芬(1886年-1943年),字蘭江,河北清苑人。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西北軍老五虎將之一。
第十九軍軍長 石敬亭(1886年-1969年),字筱山,亦作筱山,山東利津人。東北武備學堂畢業,後入陸軍大學學習,西北軍將領。
師長 陳毓耀,西北軍將領。
1930年10月26日,陝西省政府代理主席劉郁芬驚聞潼關失守,即率領省府各廳、處長及衛士團,以視察渭北公路為名,向山西方向逃去,留下善後的西安市長楊慕時和城防司令陳毓耀立即向楊虎城投降。
第十七師師長 趙席聘(1878年-1957年),字國珍,劉郁芬姑表兄弟,河北保定人。保定北洋陸軍行營將弁學堂畢業,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
第三十師師長 佟麟閣(1892年10月29日-1937年7月28日),漢族/滿族,原名佟凌閣(因犧牲後報紙誤寫為「麟閣」),字捷三,河北保定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
第二十二軍軍長 劉郁芬(兼)
第二十五師師長 戴靖宇
第X師師長 雷中田(1893年-1950年),河南商水人。西北軍將領。
雷中田部為中原大戰期間甘肅地區的西北軍留守部隊。該部在戰後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師。
第X師師長 蔣雨生
騎兵集團總指揮 鄭大章(1891年-1960年),號彩庭,河北靜海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後五虎之一。
第一騎兵師師長 張德順
第二騎兵師師長 張占魁(1897年-?),號偉勛,河南上蔡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第三騎兵師師長 關素人
第四騎兵師師長 劉鳳岐,字鳴梧,河南駐馬店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將領。
第五騎兵師師長 (無考)
第三方面軍(晉綏軍)總司令 徐永昌(兼)
第一路軍總指揮 孫楚(1890年-1962年),字萃崖,山西解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
戰後,晉綏軍為張學良整編,孫楚任正太護路軍司令。下轄三旅(師改旅),由原師長孟憲吉、陶振武、馬延守分任旅長。
第一軍軍長 孫楚(兼)
第一師師長 孟憲吉(1889年-1967年),字英傑,黑龍江呼蘭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第二師師長 陶振武,安徽滁州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入陸軍大學學習,晉綏軍將領。
第三師師長 馬延守(1895年-1961年),字仲仁,山西稷山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第七軍軍長 關福安,吉林人,晉綏軍將領。
第十九師師長 郭宗汾(1901年-1969年),字載陽,河北河間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晉綏軍智囊。
第二十師師長 魯英麟(1894年-1948年),又作魯應麐,字銳峰,外號「魯蘑菇」,山西垣曲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
第二十一師師長 劉添貴
炮兵司令 周玳(1887年-1972年),字子梁,山西代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炮一旅旅長 辜仁發(1890年-1966年),字達岸,湖北安陸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炮二旅旅長 (無考)
炮三旅旅長 (無考)
炮四旅旅長 曾延毅(1893年-?),湖北黃岡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炮五旅旅長 盧珖
炮六旅旅長 周俊傑
第二路軍總指揮 傅作義(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榮河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
戰後,傅作義部被張學良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七軍(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後移駐綏遠,並在張、蔣等人的扶持下, 逐漸脫離晉綏軍。
第十軍軍長 傅作義(兼)
第二十八師師長 苗玉田(1892年1月27日-1981年5月3日),字藍坡,河北肅寧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第二十九師師長 葉啟傑(1895年-1978年),字新吾,福建建甌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第三十師師長 白儒清
第三保安縱隊司令 周士濂
保安七旅旅長 王弼(1885年-1944年),原名王夢弼 ,字翼之,山東陽信人。保定軍官大學堂畢業,原為新直系吳佩孚部將,後受閻錫山拉攏,加入晉綏軍。
保安八旅旅長 劉逢吉
保安九旅旅長 馬良
第四保安縱隊司令 秦紹觀(1890年-1969年),又名孝友,山西壺關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保安十旅旅長 劉濯清
保安十一旅旅長 樊賡燦
保安十二旅旅長 黃士桐
第三路軍總指揮 楊效歐(1894年-1937年),字毅如,湖北隨州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入陸軍大學學習,晉綏軍將領。
第二軍軍長 楊效歐(兼)
第四師師長 周思成
第五師師長 徐岱毓(1893年-?),字峨東,山西五台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第六師師長 李樂濱
第六軍軍長 楊耀芳(1896年-1978年),字光甫,山西寧武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第十六師師長 方克猷
第十七師師長 趙廷英(1894年-1984年), 字繼成,山西寧武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第十八師師長 溫玉如
騎兵集團軍軍長 趙承綬(1891年-1966年),字印甫,山西五台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
戰後,趙承綬仍擔任騎兵軍司令,該部駐防平綏路大同、集寧等地。
騎兵第一師師長 孫長勝
騎兵第二師師長 原屏藩
騎兵第三師師長 彭毓斌(1900年-1945年),字紹周,號滄江釣徒,湖北黃陂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騎兵第四師師長 郭鳳山
第四路軍總指揮 張蔭梧(1891年-1949年),字桐軒,河北博野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戰後,閻錫山將山西局面交由徐永昌負責,張蔭梧公開表示不滿。但失去靠山的他因樹敵過多,無法繼續立足山西。於是,張蔭梧於1932年初率領200多名親信脫離晉軍返鄉,並在博野創辦了一所半軍事性的中學。
第三軍軍長 王靖國(1893年-1952年),山西五台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閻錫山嫡系,鐵軍組織掌門人。
第七師師長 田樹梅
第八師師長 杜堃(1891年-1960年),字承天,甘肅榆中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1927年受恩師傅汝釣引薦,加入晉綏軍。
第九師師長 田秀章
第五軍軍長 李服膺(1890年-1937年),字慕顏,山西崞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
第十三師師長 朱珍
第十四師師長 安錫嘏
第十五師師長 賈學明
第五路軍總指揮 馮鵬翥(1891年-1944年),字運青,號天驕,山西代州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第八軍軍長 張會詔,號明甫,山西五台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入陸軍大學學習,晉綏軍將領。
第二十三師師長 周原健(1888年-1940年), 字干之,山東單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曾在直魯聯軍任職,後加入晉綏軍。
第二十四師師長 于振河
第二十五師師長 杜春沂(1888年-?),山西五台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第九軍軍長 馮鵬翥(兼)
第二十五師師長 楚溪春(1896年-1966年),原名河,字晴波,河北蠡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
第二十六師師長 高鴻文(1889年-1959年),字漢傑,乳名鎖,安徽蒙城人。安徽陸軍隨營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商震舊部。
戰後,商震為山西軍政界所不容。於是,商藉口追擊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鴻文、黃光華兩旅脫離晉軍。
第二十七師師長 黃光華(1892年11月17日-1972年4月4日),安徽鳳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商震舊部。
戰後,商震為山西軍政界所不容。於是,商藉口追擊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鴻文、黃光華兩旅脫離晉軍。
第六路軍總指揮 豐玉璽(1889年-1935年),山西山陰人。行伍出身,晉綏軍將領。
第四軍軍長 李生達(1890年-1936年),字舒民,山西晉城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
第十師師長 霍原壁
第十一師師長 段書華
第十二師師長 陳長捷(1892年6月2日-1968年4月7日),字介山,福建閩侯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
第一保安縱隊司令 豐玉璽(兼)
保安一旅旅長 李廷秀
保安二旅旅長 王輔
保安三旅旅長 劉兆棠
第二保安縱隊司令 楊澄源(1889年-1970年),原名恩璽,字龍泉,山西襄陵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保安四旅旅長 劉光斗(1887年-1966年),字星垣,山西臨汾人。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晉綏軍將領。
保安五旅旅長 李嘉林
保安六旅旅長 梁鑒唐
第四方面軍(由石友三派西北軍為主的各路雜牌軍組成)總司令 石友三(1891年-1940年),字漢章,吉林九台人。行伍出身,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又號西北軍新五虎。1929年蔣馮戰爭期間,石友三叛馮投蔣,逐漸自成一系。
戰爭末期,張學良通電擁蔣,入關參戰。石友三見狀立即通電響應,並率部割據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區,出兵截擊馮、閻敗軍。次年,石部被張學良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十三路軍,全軍6.4萬人。但石友三對此仍有不滿,他圖謀奪取整個華北地區。在張學成等人的鼓動下,石接受汪精衛廣州國民政府的任命,出兵反張。但旋即遭到蔣介石和張學良的夾擊,7月31日,石部全軍覆滅。石友三逃往山東德州,託庇於韓復榘麾下。
第四方面軍副總司令 秦建斌
第二路軍總指揮 石友三(兼)
第一軍軍長 孫光前
第二軍軍長 沈克
第三軍軍長 蘇啟明
第四軍軍長 米文和(1893年-1970年),字坦甫,河南郾城人。行伍出身,西北軍(石友三派)將領。
第五路軍總指揮 孫殿英(1889年-1947年),乳名金貴,字魁元,河南永城人。河南土匪武裝,因在河北馬蘭峪盜掘清東陵而聞名。
戰後,孫殿英殘部退至山西,駐防晉城一帶,後為張學良改編為第四十師。
第十四軍軍長 金澣東
第十七軍軍長 劉月亭
第二十四軍軍長 岳相如(1876年-1958年),字冠卿,安徽鳳台人。皖軍柏文蔚舊部。
第五師師長 於世銘
第六師師長 馮養田
第六路軍總指揮 萬選才(1892年-1930年),乳名二濤,字得英,河南嵩縣人。鎮嵩軍後期核心將領。
中原大戰期間,萬選才為同派系劉茂恩誘捕,送至南京,不久便被蔣介石下令處決。
第十二軍軍長 萬選才(兼)
第三十五師師長 萬殿尊
第三十六師師長 宋天才(1880年-1951年),字首三,河南嵩縣人。萬選才部將。
戰後,宋天才部被編入張鍅第二十路軍,宋任七十五師中將師長。
第三十八師師長 石振清
第二十軍軍長 劉春榮(1896年-1930年),回族,字杏邨,河北滄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新直系靳雲鶚舊部。
戰爭末期,劉春榮拒絕降蔣。後被蔣收買的特務營營長陳秉仁等人擊殺。
第二十五軍軍長 劉桂棠,外號劉黑七、混世魔王,山東平邑人。華北地區大土匪。
第二十九軍軍長 劉茂恩(1898年-1983年),字乃霖,鎮嵩軍首領劉鎮華弟,河南鞏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鎮嵩軍將領。
中原大戰期間,劉茂恩誘捕萬選才,並率部投降蔣介石。
第五方面軍總司令(未就任) 張學良(兼)
第六方面軍總司令(未就任) 何健(1887年3月11日-1956年4月25日),字芸樵,湖南醴陵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何健派湘軍首領。
第七方面軍總司令 (未就任)劉文輝(1895年1月10日-1976年6月24日),字自干,法號玉猷,劉湘叔叔,四川大邑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四川保定系頭目。
第八方面軍(以河南軍閥為主組成 )總司令 樊鍾秀(1888年-1930年),字醒民,河南寶豐人。建國豫軍首領。
中原大戰期間,樊鍾秀在許昌南關視察陣地準備返回城內時,遭蔣軍飛機轟炸,重傷致死。
第一軍軍長 樊鍾秀(兼)
第一師師長 趙瀾
第二師師長 王泰
獨立師師長 焦文典
第二軍軍長 王振(1887年-1930年),河南寶豐人。綠林出身,原鎮嵩軍將領。
戰爭末期,王振被蔣軍肖之楚部誘殺於鄢陵。
第三軍軍長 鄧寶珊(1894年-1968年),名瑜,字寶珊,甘肅天水人。行伍出身,西北軍旁系將領(國民二軍派),樊鍾秀陣亡後接任第八方面軍總司令一職。
戰爭末期,焦文典部譁變投蔣,並挾持鄧寶珊由許昌南行,準備獻與蔣介石,鄧途中尋機脫身,藏匿於河南舊部中。之後,鄧前往上海法租界「蟄居」。
第十五軍軍長 任應岐(1892年-1934年),字瑞周,河南魯山人。樊鍾秀舊部。
戰爭末期,任應歧部退至新鄭,被蔣軍包圍繳械,任化裝逃至平津地區,繼續從事反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