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琳
「一早就給孩子看了,大人讀讀也不錯的。」「學習資料越來越多了!」「其實,我覺得男女老少都適合看!」在錢江晚報官方客戶端「小時新聞」上,讀者紛紛留言「圍觀」《錢江晚報》的《成長讀本》的感受。
「這是專門為家長和孩子在周末空餘時間一起圍桌閱讀準備的讀本,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和引導,親子閱讀是最好的方式之一。」4月14日,錢江晚報全媒體教育中心主任蘭楊萍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也是為中小學生定製的「新聞讀本」和「互動讀本」,幫助他們讀新聞、閱世界、見人生。
今年4月初,《錢江晚報》深度改版,為了更好地服務讀者和家庭,與「小時新聞」客戶端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優勢,深耕垂直領域,報社編委會決定打造「成長讀本」。
親子讀本,學習生活樣樣能交流
疫情期間,許多家長正陪伴孩子度過一個前所未有的漫長假期。有些家長自嘲日日與孩子「困鬥」,期盼孩子早日開學;有些家長反思,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給予孩子更多元的陪伴和成長。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如果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來閱讀,圍繞一個話題共同去交流探討,對孩子成長是十分有益的。」蘭楊萍說。此次《錢江晚報》推出每周六6個版的《成長讀本》,也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成長讀本》十分適合在周末放鬆的時候,家長與孩子一起歡度溫馨的親子時光。
首期《成長讀本》於4月11日出街,每個版都設置了不同主題。「讀時事」每周從權威來源選擇國內外發生的大事,用淺顯的、學生容易理解的文字進行解讀,讓孩子開闊視野,辨別是非;「思政課」講述生活中那些真善美的人和事,引導孩子從小正直善良、愛國愛家;「趣科學」結合新聞中的科學事件和課綱知識點,讓課本更鮮活;「嗨校園」里有學校新鮮事和同齡人的故事;「愛閱讀」「好作文」適合對讀書寫作有興趣的孩子;喜歡戶外活動的,可以關注「活動營」……
「每期讀本的欄目會有變化,都能給家長和孩子提供有趣的共同話題,孩子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家長也能夠適時引導拓展思維,這樣的閱讀才更有價值意義。」蘭楊萍表示,讀本的每個版面還加入了二維碼,掃一掃就能進入「小時新聞」相對應的專題進行學習和互動。
新聞讀本,家國天下事事可關心
「讀新聞,見人生」是《錢江晚報》在戰「疫」最膠著的2月份,在「疫線面孔」讀後感徵文時寫給孩子們的,引起很多共鳴。中國倡導學子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家長也不願意自己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
所以,這也是為中小學生成長定製的新聞讀本。「網上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作為媒體,我們給孩子選新聞會考慮權威性、代表性、時效性、熱點等多個因素。」蘭楊萍表示,記者寫稿時語言會儘量避免純新聞的寫法,注重通俗易懂、寓教於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
如首期時事開講讓學生們思考《為什麼我們要去全球馳援》,「第一是因為情。第二是因為有義。最後,我們要告訴同學們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空的,就是我們這則新聞里體現出來的。」「思政課」給孩子們講述《抗疫那些事 一本生動的教科書》,教孩子認識榜樣的力量,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是責任心,如何與家人相處。「趣科學」引發學生探討《今年最大的超級月亮看到了嗎》,把課本中的知識點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
「讀時事、思政課、趣科學等,我們的每一個欄目話題都有新聞性,解讀也會將熱點和學生的知識點、認知範疇、理解能力相結合。」蘭楊萍表示,這些新聞關注生活點滴、國家和社會、人與自然,學生有想看的新聞或者想了解的問題,也可以在「升學寶」微信公眾號或「小時新聞」留言。
互動讀本,線上線下人人能參與
「媽媽問我,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會許什麼願望?我想到了一個能讓更多人快樂的願望——我希望以後再也不要出現病毒了。」杭州市長壽橋小學101班學生邊悅在「閱鹿書院」小程序閱讀打卡時的讀後感被選登在了《親子讀本》的讀書專版上。
「線上文章線下呈現,能形成很好的互動;孩子們見到自己寫的文章見報,更能激發看書作文的熱情。」錢江晚報全媒體教育中心記者沈蒙和表示,文章從「閱鹿書院」平台上擇優選用,愛讀書、善思考的小朋友還會被選為「閱讀小達人」,和小夥伴分享自己讀書的故事。
《成長讀本》不僅是一座知識富礦,更是一個可以參與互動採礦的讀本。通過「小時新聞」,成長讀本里的所有欄目,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可以點題讀時事,爆料校園新聞,參加戶外活動,或者推薦一本好書,分享讀後感和自己滿意的作文。
「我們會組織各類活動,線上有徵文、網課,線下會走進博物館、名校等,帶孩子邊走邊看,收穫課堂外的知識,體驗不同的成長快樂。」蘭楊萍介紹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7Wfh3EBrZ4kL1Vid3b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