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談及日本農業這一看來跟旅遊毫不搭邊的產業,是因為日本農業一直圍繞城裡人的市場需求做農業,把產業做成了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體驗農業,可能還有以田園養生為主的康養農業;二是把農產品做出了品質、品味和品位,是為品牌農產品。品味指的是通過創意融入了特殊的地域性文化,品質則是產品質量,品位則是品牌等級,包括包裝。
【正文】
日本農民收入驚人,早在2013年,從日本雜誌《PRESIDENT》公布的「日本各職業年均收入」排名中就可以看到,日本農民年均收入竟高達到756萬日元(約合49萬人民幣),甚至還超過了公務員等諸多職業。從收入這一點來看,物質生活完全可以匹敵城市,說日本農民是「生活在農村的市民」並不過分。
然而,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消息來看,2016年上半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這與日本農民49萬相比,相差80多倍。
1
中國和日本農業整整差了50年
1、從中日農民收入的對比來看
日本農民收入驚人!從日本雜誌《PRESIDENT》在2013年公布的「日本各職業年均收入」排名中可以看到的是,日本農民年均收入竟高達到756萬日元(約合49萬人民幣),甚至還超過了公務員等諸多職業。從收入這一點來看,物質生活完全可以匹敵城市,說日本農民是「生活在農村的市民」並不過分。
然而,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消息來看,2016年上半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這與日本農民49萬相比,相差80多倍。
2、從中日農業土地的對比來看
土地是農業的根基,土地不好,一切都免談!眾所周知,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有機質是土壤養分的主要來源,可促進土壤結構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緩衝性能,同時有機質中的腐殖質具有生理活性,能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有機質中的腐殖質還具有絡合作用,有助於消除土壤的污染。
在日本,果園有機質含量可以達到6.8%。而國內的果園有機質含量大都在1.0%以下。能達到1.0%的果園管理已經相當不錯,達到1.5%果園少之又少,達到2.0%的果園可謂是鳳毛麟角,全國也沒有幾個,而他們的果園有機質含量竟然可以達到6.8%,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有人可能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舉個例子,假如說我們的果園目前有機質含量是1.0%,我們通過連年合理負載,每年足量施入有機肥,連年進行果園生草,降水在700毫米以上或有灌溉條件,並將產的草和果樹落葉還田,這樣的話,每年這個果園的有機質含量可以增加0.1%,而這個果園有機質含量要達到6.8%,則需要50多年。
3、從中日農業生產的方式來看
中國農業:散,日本農業:聚。目前在中國,小規模的兼業農戶占大多數,2.6億小農戶仍將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農戶有近2.6億戶,占農戶總數的97%左右,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規模總體還不大,仍然以小農為主。雖然,國家已經頒發扶持小農戶政策,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日本不一樣。日本農戶的生產規模都較大,一般農戶全家只有2~3個勞動力,擁有土地50~70畝,個別農戶達到200多畝,一個農戶就是一個小型農業企業。
尤其是,日本農協的作用。日本農業因為農協周到的服務而得以迅速發展,日本農協也因其無可替代的作用而迅速壯大。日本農協已發展成為集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於一體的民間團體,不僅負責組織農業生產,購買生產、生活資料,出售農產品等經濟活動,而且還負責將政府的各種補助金分發給農戶或有關團體,同時代表農民向政府行政部門反映意見,以保護農民的利益。
2
日本農業發展思維 :品質與產業化
中國農業經營者的產品商業化或者產業化上存在很多盲區,或許「等靠」思維的慣性,而缺乏主動性或者突破性。日本對農業商業思維有3個方面:一是產品品質;二是生態閉環;三是產業溢價。
1、產品品質:精益化,死磕單品
日本農民從事生產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追求質量。以稻米為例,一般每畝產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產大米無論在外觀,還是在口感上都屬上乘。所以日本農產品不但銷路暢,而且價格優。
同時,日本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十分明確。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產業特色,一個農戶有一個農戶的主導產品,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共同構建起了日本農業經濟的整體框架。
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一般農戶全年只生產1~2個品種,最多不超過3個品種,而且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死磕單品的態度贏得消費者或市場的青睞。
2、生態閉環:尋找溢價空間
日本人很會做生意,同時他們對一件事的考慮也是很完善的。這也許是他們從小就灌輸的一個思維方式吧,在農業問題上給他們很早就採用了「閉環式」的發展模式。
任何一個模式的商業或者什麼服務,只要能實現閉環式的發展就能拉大利益空間。他們將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形成一個農業特有的閉環式產業連結,從而增加利益和發展的原動力。
3、產業溢價
六次產業最早是由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當時的日本面臨著農業後繼乏人、農村衰落的問題。為了激發農業發展活力,開始推動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延伸,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藉此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發展活力。
比如:馬路村,村長和農協會長一起帶領全村「伐木工」轉型向「6次產業創業者」。種有機柚子,再組織村民把柚子進行深加工,製造柚子果醬,柚子飲料,柚子湯料等。同時修溫泉民宿、農林產物直賣所,吸引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消費者來馬路村遊玩。截止2016年底,全球有一萬多人成為馬路村特別居民。一年接待300多個團體來體驗與遊學,賣出1000多萬件商品,年銷售高達2億元。
3
日本農業,為何成為世界學習的樣板
一直說日本很變態,除了他們文化,還有農業創意,也非常變態。但他們這種變態農業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與學習。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導致了農地棄耕、農業後繼無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日本把農業生產和藝術加工融為一體,利用田園風光滿足人們遊樂的需要,以此作為產業升級、價值增值、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日本農業有2大特色:一是創意農業;二是農產品包裝。
1、日本的創意農業
稻田畫是日本農業的核心創意。田舍館村是日本稻田畫的鼻祖。受到麥田怪圈的啟發,為了振興當地經濟,開發觀光資源,1993年該村村民開始製作稻田畫。每年題材都不同,題材涉及日本內外,非常廣泛,既有日本著名的古代武將雄姿,也有蒙娜麗莎、拿破崙,甚至還有哆啦A夢這樣的動漫形象。
這種稻田藝術根據不同設計的種植方法,可分為兩種觀賞法:一種是俯視觀賞。觀賞的遊客乘坐吊車或是直升飛機,不過這種方法對於恐高症的遊客有點尷尬;第二種方法叫「遠近法」。所謂「遠近法」,是為了便於遊客們在地面的觀賞台上,也能清晰地看到稻田裡的巨幅畫卷,而設計出的一種由近至遠的稻田畫種植方法。
如今,每年去田舍館村的參觀旅遊人數已超過20多萬人。這真是種田種出的「旅遊業」。甚至,還有一些大企業找上門,希望能利用農民們的稻田畫來為他們做「宣傳廣告」。
2、農產品包裝
日本農業之所以「享譽全球」,除了質量外,就是包裝。日本的農產品包裝可謂驚艷: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
在市場上,所有待銷的農產品都是精心整理包裝的,沒有散裝,更沒有帶泥、帶枯葉出售的。農產品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姓名。同時,白菜有賣整箱的、一顆的,也有切成半顆或四分之一顆的,全都用塑料紙密封包裝。切開的白菜當天賣不掉,晚上就扔掉。辣椒有10個、也有5個一盒的,全都整齊排列在貨架上。蘿蔔、甜瓜、草莓、櫻桃、番茄的漂亮外觀和鮮美口味,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內部的排列包裝之外,還有就是外形包裝設計,日本是世界上最講究包裝的國家之一,他們將日本文化中的禪意精髓提煉出來,再傳達出深融入一些自然、樸素、可愛的元素,最終呈現出來的設計簡單卻別有滋味,邃的極致品味。
日本農業憑藉獨特的創意和精心的包裝,成為全球農業學習的樣板。對此,中國的農業經營者,要學習三個方面:一是對農業的態度;二是對消費者的責任;三是對自身的要求。
在學習日本農業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3個問題:一是中國農業的創意點在哪裡?二是中國農業需要什麼動力?三是農產品包裝如何創新?
4
中國農業,未來的趨勢在哪裡
1、農業機械化
機械化農業的代表就是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家,利用農用機械實現一人種多畝田的目的,進而創造出低成本高產量的農產品。中國現如今許多的種植大戶都已經實現了半機械化農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將實現農業機械化。
2、農業智能化
智能化農業最為代表的國家就是以色列,以色列是一個將沙漠建成綠洲的國家,以色列的節水農業是全世界農業的參考。這種智能化的農業不僅解決了缺水的問題,同時也將種植搬離了土壤,搬進了寫字樓。
3、農業有機化
有機農業的代表國家就是尼泊爾,尼泊爾是全民信奉佛教的國家,種植過程中不使用工業化肥,更不使用農藥。中國農民已經實現了這種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正在隨著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而逐漸的被重視,未來這種農業生產方式會屬於真正熱愛農業勞動,熱愛大自然的人。
4、農業精緻化
精緻農業的主要代表國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台灣。將西瓜種成多種形狀,將果園變成體驗園,將稻田變成畫布,這樣的精緻農業,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已經實踐成功,吸引了許多的遊客去觀光體驗。
來源: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註:圖文素材源於網絡,由最美農莊編輯整理,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公眾號平台:最美農莊(ID:Farm_plan)
商務合作:1781327951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