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的9大誤區,你知道嗎?

2019-12-26     中醫中藥網

​青黴素、鏈黴素、阿莫西林、頭孢、阿奇黴素……相信大家對這些藥品的名字都不陌生,也相信很多人都用過這些藥物。是的,這些都是我們常說的抗生素,雖然我們認識這些藥物,但是對於它們的使用卻存在著諸多的誤區,這就導致了今天嚴峻的抗生素濫用問題。

1、術後防感染用抗生素

人們往往把手術和傷口感染髮炎聯繫在一起,因此很多手術後都應用抗生素做抗感染預防,其實這是一個抗生素應用的誤區。據臨床統計,在常規無菌手術後不使用抗生素和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並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指征的情況下,無菌手術後僅以預防為目的使用抗生素是沒有價值的,是一種抗生素的濫用。隨著《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的頒布和濫用抗生素整治活動的加強,無菌術後防感染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已得到了極大改善。

2、非細菌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的,而生活中有很多非細菌感染性疾病也在應用抗生素治療,比如最為常見的感冒,90%都是由感冒病毒引發的,應用抗生素治療無效,且會引發細菌耐藥,而現實中卻有70%的感冒患者在應用抗生素治療;再比如哮喘患者,很多人出現哮喘的時候經常到醫院要求輸液治療,其實哮喘的發作跟細菌感染也完全是兩碼事,這都屬於抗生素應用的誤區,導致抗生素濫用。

3、一拉肚子就用氟哌酸

生活中有很多人只要一拉肚子就趕緊買來氟哌酸服用,氟哌酸也是抗生素的一種。據專家介紹,其實拉肚子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未必是細菌感染腸道所致,比如腹部受涼會引起腸蠕動加快導致拉肚子,吃魚蝦過敏也會引起腸道的變態反應引發腹瀉,而這些腹瀉都沒有細菌感染的存在,還有兒童的秋季腹瀉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引發的,因此只要一拉肚子就吃抗生素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專家指出,如果只是大便性狀比平時稀,次數增多,顏色無異常,只需服用止瀉藥物即可;如果大便裡面出現了膿血、黏液,則證明腸道已經發生感染,這時需儘快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生素。

4、發燒就要用抗生素

很多人認為發燒是細菌在體內作怪導致的,因此就要用抗生素。其實很多病毒感染也會引起發燒甚至是高燒,比如流感,流感100%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患者常常會出高熱的症狀,抗生素既不能對抗病毒,也不是退熱藥無法退熱,因此發燒要分清情況,只有確認是細菌感染引發的發燒才能使用抗生素。

5、有炎症輸液好得快

生病了想儘快好,這是人之常情,所以門診中常見這樣的患者,聽醫生說自己屬於細菌感染有炎症就要求輸液治療,認為輸液好得快。其實這也是抗生素使用的一種誤區。世界衛生組織提倡抗生素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正確的抗生素使用應該根據病情輕重、感染的細菌種類及病人的身體素質等進行綜合判斷,然後正確給藥。

6、抗生素越新越貴才越好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抗生素品種越新、價格越貴,效果就越好,尤其是給孩子治病的時候更是習慣選擇新的貴的藥物。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忽略了新老各類抗生素的作用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差別,不僅造成了藥物的浪費,而且可能產生耐藥性,引發嚴重的不良後果。以頭孢為例,對於術後感染、燒傷後創面感染等陰性桿菌感染的疾病,的確是越新越好,三代頭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明顯超過二代和一代;但是對於皮膚組織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疾病,三代頭孢的療效卻不如一代和二代,所以說不是新品種抗生素就一定優於老品種,要遵醫囑有針對性地使用抗生素。

7、有好轉就減量或停服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患者,他們對抗生素的知識了解不全面,認為抗生素有副作用,因此只要病情有所好轉,他們就開始減量服用或者是乾脆直接停藥。殊不知,減藥或停藥的後果是不僅治不好病,反而會使已經好轉的病情因為殘餘細菌的作怪而反彈,導致病情反覆需再次用藥,這就給細菌對該藥物產生耐藥性提供了機會和時間,所以對於抗生素的使用必須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

8、急於見效隨意更換

有一些患者使用某種抗生素治療一兩天後沒見明顯好轉,就認為藥不對症,然後迫不及待地自行換服另外一類抗生素,這種急於見效隨意更換抗生素的做法問題更大,會讓細菌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以後再碰到細菌感染就會無藥可用。其實任何藥物發揮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於抗生素的服用至少要觀察三天,如果三天以後依然未見好轉,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更換藥物。

9、效果不佳聯合用藥

還有些患者應用一種抗生素治療,感覺效果不夠明顯,認為幾種藥物聯用,可能效果會更好。專家指出,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對於感染性疾病應用一種抗生素就能發揮作用,而且藥物之間存在著排斥作用,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很有可能造成用藥無效或引發混合感染。臨床中,只有在病原菌不明、一種抗生素無法控制、較長期應用某種抗生素出現細菌耐藥或者是聯合應用能減少藥物劑量的情況下,醫生才指導患者聯合應用抗生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wR8RG8BMH2_cNUg_E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