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是幸福的基礎!父母做好4件事,給足孩子安全感

2020-04-13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安全感」這個詞,尤其是有孩子後,我們經常說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樣能奠定孩子一生感受幸福的基礎。到底什麼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哪裡?家長怎樣才能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篇文章就和大家逐一解讀。

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在我們的生活中被頻繁的提及一個詞。那麼,什麼是安全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可能出現的對身體和心理的危險和風險的預感。它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自由的感覺。

簡單來說,所謂的「安全感」,就是人們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希望在社會生活中或是情感生活中有種穩定的、可控的感覺。

「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它深深影響著每個人的存在狀態。一個人的安全感越充足,他就越自信而有力量,能夠更多地體驗到輕鬆、愉悅、自在、歡樂等美好情緒。否則人們會掙扎在恐懼當中,耗費巨大的能量去尋求安全感,很難有精力和心情真正地享受生命。

人們的安全感從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已經開始建立,年齡越小時,安全感的狀態越重要,對人一生的影響也越大。

對於兒童來說,什麼是安全感呢?就是對世界、對人間的基本信任。兒童必須懷有這樣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賴的,才能獲得生存的動力、勇氣和毅力。

心理學家把孩子的「安全感」稱為人心裡的免疫系統,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孩子的「安全感」雖然只是內心的一種情感狀態,但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行為方式都有所影響:「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內心堅信:「我是可愛的,我是被愛的,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他們通常都是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有克服困難的決心;而「安全感」缺失的孩子,總是感覺到世界是有危險的、父母是不愛自己的,甚至會經常擔心自己會被拋棄,所以容易焦慮,人際交往也會受到影響。

「安全感」是人類兒童身體、情緒、認知發展的基礎,是孩子人格健全的保障。沒有安全感,其他的一切都好比空中樓閣,也許看上去很不錯,但卻缺乏根基,不堪一擊。 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安全感,積極為孩子的安全感做準備。

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哪裡?

「安全感」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求。父母是孩子法律意義上的監護人,無論從遺傳學還是「後天影響論」的角度來說,父母都是養育孩子的最佳人選。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身邊的父母,父母(尤其是媽媽)對孩子的安全感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英國知名的心理學教授H·魯道夫·謝弗在他的《兒童心理學》中曾這樣說到:

兒童形成的第一個依戀關係(通常是與母親)顯得非常重要,它顯示了保護、愛和安全,影響到兒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並且可能會產生持久的聯繫,在整個童年期一直都起重要作用,甚至是青春期以後孩子的安慰源泉。許多人認為,這個關係是其他所有親密關係的原型,包括在成年期形成的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心理學與生活》一書中關於「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是這樣講述「安全感」的形成的:

艾里克森認為人一生有8個發展階段,而0-1.5歲是第一個發展階段,兒童需要通過與看護者之間的交往建立對環境的基本信任感。信任是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係的自然伴隨物,因為父母為兒童提供了食物、溫暖和由身體接觸帶來的安慰。但是,如果兒童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經歷不一致的回應,缺乏身體的接近和溫暖的情感,以及看護者經常不出現,兒童就可能發展出一種強烈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和焦慮感。

一般說來,孩子0-3歲期間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如果能夠給與孩子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並延伸出對於他人及世界的信任,並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埃里克森認為這種基本信任的獲得是兒童的第一個社會成就,是嬰兒自我統一性的基礎。

家長4招讓孩子「安全感」十足

人的安全感從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已經開始建立,年齡越小時,安全感的狀態越重要,對人一生的影響也越大。嬰兒期建立安全感,將影響孩子一生。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給大家下面4條建議,能夠給您一些好的借鑑和啟示。

第一、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反饋。

孩子的安全感,最初是通過媽媽對孩子需求的敏感性而建立的。也就是說,小嬰兒時期寶寶有任何需要都會哭,如果媽媽聽到寶寶的哭聲便立刻有所反應,那麼寶寶會認為自己是安全的,有人照料的。從此就開始逐步信任媽媽或者主要養育者,對他們產生依戀關係。

如果孩子餓時可以及時被喂飽,煩了可以及時得到安撫,各種需要能及時滿足,時間長了,在孩子的內心就會形成一些信念:「我是被愛的」、「我是重要的」等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自信陽光,人際關係良好,也就是說,他會形成高的自我價值。

如果媽媽或主要養育者,沒有給孩子需求相應的反饋,寶寶就會覺得連最親近的媽媽都無法信任,將來和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師的交往也會有所影響,他們不知道怎麼恰當地吸引別人的注意,或者對別人的行為無法預估,不知道怎麼回應。所以,建立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步,就是要對他們的需求及時反饋。

第二、提供和諧、穩定的生活環境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係,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礎。對於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因為還不能夠區分自己的行為和環境的關係,孩子經常把父母間的衝突歸因於自己不好、不乖,從而產生很大的不安和負疚感。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衝突,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美好的婚姻,這不僅直接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對於孩子社會化、人際關係等諸多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穩定的生活環境。頻繁搬家,或更換照料者,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焦慮感,經常更換幼兒園,難以融入新的集體,也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所以,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提供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一種穩定的生長環境,是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重要內容。

第三、讓孩子接收到持續的愛

有的媽媽產假結束後要回去工作,這就需要提前找一個能夠長期幫忙看護孩子的人,爸爸或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可以,前提是他能為孩子提供穩定規律的生活,可以穩定、有規律的照顧孩子,媽媽自己只要每天回來後,能夠給寶寶足夠多的擁抱,給予足夠的,有質量的陪伴,依然可以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無論父母或者是祖父母或者是保姆,作為照顧者,最好是相對穩定的,讓孩子接受到的照顧是持續的,也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的愛是持續的,孩子就不會缺乏安全感。

第四、理解、接納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天,是他們最大的依靠和保護,父母的接納和鼓勵,是對他們的愛和包容,也是讓他們內在安全感建立的基礎。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的時候,我們可以接納並表示理解,讓孩子感覺到這麼做是安全的,自己的內在是合情合理、能夠被接受的。讓孩子在安心做真實自己的前提下,內心渴望得到滿足,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舉例來說,孩子感到難過、委屈的時候想哭出來,可以允許孩子用哭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同時還可以用自己的表情、動作、語言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比如,溫柔地抱抱孩子:「你的玩具被搶走了,很難過是嗎?」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的情緒發散出來。

在這之後,用提建議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你現在打算怎麼辦?我覺得你可以找小朋友要回來,或者請老師幫忙,也可以讓爸爸媽媽陪你一起去要,這些辦法都可以。你還想到什麼其他的辦法了嗎?你的事情自己決定,媽媽支持你!」這樣,不但孩子的安全感得到了保護,他還知道了其實面前有很多選擇,鍛鍊了自己做選擇的能力,由此自尊和力量感都能有所提升。

當然,理解和接納孩子,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贊同孩子的所有行為,但同時也要尊重孩子。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要學會溫柔的拒絕,而不是蠻橫的控制。

幸福的人懷念童年,沒有安全感的人則用一生去治癒童年。父母應該更加關注孩子,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面對以後的人生。希望每一個寶寶能夠成為一個安全感十足的人,一個明亮溫暖的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ot0dnEBnkjnB-0zkZ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