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縱觀歷史的潮流,讓人最為嚮往的莫過是最為強盛的唐朝了。泱泱大唐,巍巍盛世,作為隋朝以後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它的建立可以說是十分的不易了,隋末時期,天下大亂,李淵一舉起兵最終奪得天下。在李淵舉兵攻打天下的過程中,他的兒子們可以說是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長子李建成一直跟隨他東征西戰,處理軍事政務,次子李世民,也是為他領兵出戰,立下戰功累累,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傑出的女兒李秀寧「平陽昭公主」。
隋末唐初,群雄爭鬥,門閥混戰,李唐王朝在亂世中一步一步走向貞觀盛世。而在這亂世之中,李淵的成功也有著李秀寧很大的功勞。
李秀寧是李淵的第三個女兒,是李世民的同胞姐姐,是一代不讓鬚眉的巾幗英雄,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帶領著千軍萬馬的軍隊幫助父親建功立業的公主,她擁有著超人的膽略和才識,擁兵數萬跟隨父親威震關中,為大唐江山立下了累累戰功,她的才能絲毫不亞於她的兄弟們。
她是赫赫有名的娘子軍頭領,在那個亂兵峰起的歲月里,這支軍隊所向披靡深受擁護,就連萬里長城著名的關隘娘子關就是因為她軍隊駐紮而得名的。她也是大唐第一位死後擁有諡號的公主,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死後享有軍禮的女子,然而這樣一個女英雄,她的名字和事跡最終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均沒有任何提及,正所謂的生榮死哀。
李淵舉兵反隋,李秀寧獨留長安,組建「娘子軍」
公元617年,天下大亂,李淵作為隋煬帝的表兄弟,準備起兵反隋,於是在暗中想要召回身在長安的女兒李秀寧和女婿柴紹,但是李秀寧卻堅持留在長安觀望,準備伺機而動,並且不顧柴紹的擔憂,催促柴紹趕緊前往太原幫助自己的父親。
在柴紹走後,李秀寧便開始了她組建軍隊的計劃,開始女扮男裝,自稱為「李公子」。她將自己的所有家財變賣,用這些銀兩救濟災民,在深得人心以後,在這些災民中開始了募兵計劃,迅速的建立起了一支將近一千人的軍隊。隨後,李淵正式起兵,得到消息的李秀寧意識到自己更加需要擴大和充實的自己隊伍。
之後,李秀寧四處募兵,徵集了不少的反隋義軍,她的隊伍開始日漸壯大,不久李秀寧就坐擁好幾萬的大軍了,由於軍隊的日漸發展壯大,這使得隋朝開始擔憂,於是屢次出兵討伐攻打。但是屢戰屢敗的隋朝軍隊不僅沒有減少李秀寧的軍隊士氣,反而讓李秀寧攻占了更多的城池,輕鬆的拿下了周至、武功等地。
李秀寧雖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她的治軍才能十分突出,她管理軍隊非常嚴明,與當地的百姓也是和平共處,絲毫無犯。因此她的士兵全部都非常相信她,百姓也十分擁護她,還稱呼她為「李娘子」,她管理的軍隊也因此得名「娘子軍」。
李秀寧幫助父親建國稱帝,留守後方,駐守「娘子關」
在李淵起兵的第三年,李秀寧的娘子軍已經占據了關中的大部分地區,與此同時,李淵的主力也已經攻入關中了。於是李秀寧將自己軍隊中最為精銳的一萬士兵交於弟弟李世民的手中,能征善戰的李世民和姐姐李秀寧聯手一舉攻下了長安城,徹底的占據了關中地區。就這樣,李淵在長安建國稱帝,並且封立下汗馬功勞的李秀寧為「平陽公主」。
建國初期的李唐,四面環敵,李淵用了兩年的時間清除了周邊的威脅,此後便劍指中原。李秀寧為了幫助父親,想給父親創立一個更好的後方環境,李秀寧領兵回到陝西,駐紮在葦澤關。由於李秀寧軍隊的駐紮,其它的勢力根本不敢侵犯,就這樣葦澤關也因為這支軍隊的駐紮,而得名「娘子關」。
李秀寧死後享軍禮、封諡號,史稱「平陽昭公主」
直到623年,李秀寧逝世,李秀寧的去世讓李淵十分傷心,根據史詩記載,李淵調遣了長安鐵騎軍隊為她送行下葬,並伴有吹鼓。正是這一行為,引起了禮官的堅持反對,這些迂腐的禮官認為李秀寧乃是一介婦人用鼓是與古法禮制相悖。李淵當場大怒,呵斥禮官說到公主的戰績功勳,並稱其怎麼能和普通女流相提並論,就這樣,李淵堅持破禮制用軍禮下葬了李秀寧,李秀寧成為唐朝唯一一個由軍隊送行的女子。另外,李淵還為她封諡號「昭」。自古以來,只有地位崇高做出突出奉獻的才配享有諡號,並且在所有諡號中「昭」只有立下明德功勞才能享有,由此可見,李淵對她的肯定。
在中國傳統的綱常禮制中,女子就註定留在家中相夫教子,然而李秀寧所生活的朝代,和她出生的家庭就註定了她將和其她女性相背而行。
身為一介女流的李秀寧,歷史沒有給她最為公正的對待,自從李秀寧幫助李淵攻下長安以後,史書就再也沒有對他任何事跡的記載,她消失在後人的眼中了,直到她去世的消息傳出來,史書才重新有她的身影,然而卻不是對她的紀念,而是因為出殯與禮數不和。
李秀寧短暫而又轟轟烈烈的一生,就這樣悄悄地退出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