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樣的歷史挺有趣(歡迎轉載,謝絕抄襲)
公元1369年,一夥日本海盜在山東萊州登陸,一通燒殺搶掠,奪走了些許財物便泛海而去。這在當時元末天下大亂的背景之下,只是一件不足稱道的小事,但偏偏就是這件小事,直接震動了當時已經統治了大半個中國的明朝政權。
一、從現有史料看,「倭人入寇」更多的是一場偶然性事件,但因為發生在極其敏感的歷史時期,才會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在討論「倭人入寇」前,要區別「倭人入寇」和「倭寇之亂」的區別。「倭寇之亂」是指14世紀到16世紀橫行東亞海域的強盜集團的所造成的歷史事件,而「倭人入寇」只是一場偶然性的單獨事件,它的最初記載來自於《明太祖實錄》。
「倭人入寇山東海濱郡縣,掠民男女而去」。
無論從性質上還是影響上,「倭人入寇」和「倭寇之亂」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但在洪武二年這個尷尬的時期,小小的「倭人入寇」事件卻直接影響明朝的國家戰略。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倭人入寇」事件發生的時間太過敏感, 洪武二年,正是朱元璋打算用兵於元朝猛將李思齊和張思道的時候。這兩位可不簡單,不談其他戰功,光是能與朱元璋的宿敵王保保勢均力敵這一條就足夠朱元璋重視了。所以討伐這兩位的軍事陣容也相當壯觀。
這樣一來就牽制了明朝當時的絕大多數力量,其它的明占地區難免會陷入守備空虛的境地。這個時候發生「倭人入寇」事件,難免會給明朝一種「奇兵」之感,以至於其耿耿於懷也是可以理解的。
要知道明朝建立之後元朝還是保留了很大一份力量的。不談李思齊,張思道,王保保等軍閥,遼東半島的高麗一直都是元朝的女婿之國,明朝崛起後,元朝就屢屢以高麗為後援,對抗明朝,從政治立場上來說,這次的「倭人入寇」很有可能就是高麗搞出來的。
而日本方面雖然一直「不服王化」,但對新生的明朝政權也沒有表現出多大的好感,只要元朝方面肯下血本,策反日本還是可行的。
這樣一看,在當時明朝決策集團眼中,「倭人入寇」確實很有可能意味著元朝在針對明朝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戰爭壁壘,力圖讓明朝四面受敵。
另一方面,「倭人入寇」其實在元朝時也有發生過。但基本上都是在渤海海峽地區打劫過往商船,基本上都不上岸。但洪武二年的「倭人入寇」卻發生在山東,不僅地點不對,這次倭寇還上了岸。這太反常了,很難不讓人產生某種聯想。
雖然我們從上帝視角可以看出,這次的「倭人入寇」確實是一場巧合,但在那樣敏感的時間,那麼反常的地點和那種複雜的局勢下,新生的明朝政權那般小題大做卻也可以理解了。
二、新生的明朝政權對「倭人入寇」事件的高度關注和劇烈反應體現了朱元璋對於整個東亞地區的政治野心的軍事展望
洪武二年山東地區發生「倭人入寇」事件後,明朝迅速制定了一系列的專門性措施。比如在山東地區設立萊州衛和金州備御所,專門設置軍事力量防範倭寇。
同時,萊州衛也分管登州構建「萊登軍事防線」。這就不僅僅是為了防備倭寇了,更是為了防範元朝盤踞在遼東半島的殘餘勢力,哈納出。
朱元璋
從政治角度上看,「萊登軍事防線」的構建其實極大的震懾了哈納出、高麗和倭寇在內的多方政治力量。是朱元璋設想中針對元朝軍事包圍政策的化被動為主動的嘗試。但此舉同時也體現了朱元璋將整個東亞地區納入明朝勢力範圍的野心和目標。
不過,對於這一點,「萊登軍事防線」的構建僅僅只是開端。「倭人入寇」兩個月後,朱元璋就令大詩人楊載出使日本和琉球群島。
這次出使有兩個任務,一方面是希望通過宣揚明朝政權的合法性來確立宗主國的地位,另一方面就是向日本方面講述「倭人入寇」事件,來確定其對明態度。
而且此次出使的國書之中,有意淡化「倭人入寇」事件是日本方面指使的可能性,但卻在承認明朝整體方面給出了極其強硬的「臣或不臣」的絕對性選項,這其實就可以看作是朱元璋為實現明朝稱霸東亞所做的實質性努力了。
此後的一年時間裡,朱元璋開始頻繁出使高麗、哈納出和日本。並且,一向強硬的朱元璋為了建立與三股勢力的正式外交關係做了許多的努力。
《職貢圖》
拿高麗來說,朱元璋為了取得高麗的臣服就數次遣使前往高麗境內,述說國內戰爭形勢,督促高麗放棄對元朝的幻想。此外,還通過放歸高麗俘虜來展示自己的懷柔政策,以安高麗之心。
從效果來看,這些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在之後的日子裡,高麗、日本兩個陸續遣使來明,表示臣服。而且長期的出使也讓朱元璋看到了這幾大勢力之間完全沒有聯合的跡象,「倭人入寇」純粹只是一場巧合。
正是這種對大局安定的信心,促使了朱元璋在此後的日子裡發動數次北伐,立誓要覆滅元朝,永清大漠。因為彼時的東亞,高麗、日本皆已降服,和朱元璋作對的只有元朝勢力,只要覆滅元朝,大明王朝就是真正的東亞霸主了。
三、「倭人入寇」其實也可以看成明朝倭寇之亂的前身,但倭寇之亂卻不是前者的發展,而是東亞各國野心家集體編織的騙局
把眼光放在更廣大的視角,洪武二年的「倭人入寇」或許可以看成日後明朝中後期倭寇之亂的前身。
之所以這麼說還是因為洪武二年的「倭人入寇」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倭寇上岸搶劫。
元朝至正年間雖然也有幾次倭寇上岸的事例,但彼時元朝廷正在與日本交戰,而且上岸以後的倭寇都去殺元朝大臣去了,基本沒怎麼搶劫,與洪武二年相比,這幾次「倭人入寇」更像軍事行動。
海盜
而不上岸的倭寇活動其實從宋朝就開始了,宋朝對海運貿易的大力扶持直接刺激了民間私人貿易的發展,大量商船頻繁出海,也刺激了海盜職業的誕生。
不過此時的海盜成分複雜,從一些不官方的資料來看,反而是宋朝自己人做海盜比較多,日本和高麗都是跟著喝點湯湯水水。即便到了宋朝滅亡,此後依然有大量的漢族大海盜活躍在東亞的海面上。
「倭人入寇」無論是從性質上還是時間間隔上其實都有成為明朝中後期倭寇之亂的條件。但要想詳細比較兩者之間的關係還得從當時日本國內的政治局勢來說。
六十倭寇
十四世紀,日本國內處於前所未有的大分裂時期,當時權臣廢立天皇導致人心不穩,各路梟雄紛紛舉兵,混亂的諸侯割據時代來臨。
常年的戰爭使得日本國內生產近乎停滯,但諸侯卻依舊年年征伐,為了支持戰爭,諸侯們在苦思冥想後紛紛選擇了搶劫,畢竟搶劫來錢快,無本萬利。
但是對國內的搶劫一直不順利,因為大家都一樣,非常窮。而搶劫海上商船也不是很划算,當時東亞的海盜市場也不是只有他們日本一家。而且日本國內的各方勢力處於混戰之中,指望他們扶植的勢力能精誠合作也不現實。所以,海盜這方面,日本也做不好。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後就只有一條路了,上岸搶。這到還真是一條路,對比日本,東亞各方勢力幾乎都比他要富一點,所以哪怕只是沿海小城,對日本而言也是塊肥肉。
這就是「倭人入寇」和倭寇之亂的最大共同點了,針對沿海各城市的劫掠行為,真是因為這方面的相似性,所以說「倭人入寇」是倭寇之亂的前身。
那為什麼說倭寇之亂不是「倭人入寇」的發展呢?一開始,這行只有日本在做,雖然搶的不是很多,但也算「生意興隆」,小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但時間一久,當地的地主豪強也加入了其中,而且他們行事比倭寇猖獗的多,動輒攻城陷地,直接引起了當地統治者的重視。
倭寇之亂
在這一點上,倭寇之亂就已經脫離了「倭人入寇」的範疇了,因為當時的主導勢力已經變成了地主豪強勢力。而且由於引起了統治者的政治,倭寇之亂也被動地轉變成了軍事行動,再也不是以前單純的搶劫了。
不管怎麼樣,「倭人入寇」做為一個特殊歷史時期所發生的特殊歷史事件,具有著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哪怕忽略其對倭寇之亂的影響,作為明朝初年國際形勢的側面反映,也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太祖實錄》
《龍飛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