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京都城門多用木頭製成,為何侵略者不用火燒的方法攻城呢?

2020-05-06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中國有一句古話: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古代社會,人們為了爭奪政權,常常會爆發戰爭,勝利的人就會開闢一個新的朝代,而失敗的人就會退出歷史的舞台。

戰爭勝利與否的標誌就是當時朝代的都城有沒有被攻破,這是最後的防線,每個朝代的都城周圍都會有一堵城牆,用以保護城中人的安全,所以侵略者想要推翻王朝的統治,就必須要突破這層圍牆。

按理來說,作為一個朝代統治的區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保護措施應該是極難攻破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個印象,古代的城門都是用木頭建造的。

可是即便是木頭,在一些影視劇甚至是史書中,人們也會發現,侵略者們會用厚重的樹木去撞城門,或者直接藉助梯子去翻越城牆,那麼既然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為什麼不直接用火燒呢?

古代的京都城門多用木頭製成,為何侵略者不用火燒的方法攻城呢?

木材的燃點很低,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常識,即使在古代,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時期,人們也會將木材當做燃料去照明或者是用來燒飯,所以道理都是懂的,火燒城門的方法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可是為什麼沒有人去付諸實踐呢?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用厚重的樹木去撞擊既費人力也費精力,而搭建雲梯去翻越城門看起來似乎更加的笨重,守城的人只要往下投擲石頭,攻城的士兵就很難翻越城牆,即使沒有被這些石頭砸中,不小心摔下來也是非死即傷,這種方式無疑只會增加攻城的危險性。

其實火燒城門的方式,聰慧的古人們當然會想到,也有真正付諸實際的,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太監曹吉祥的子嗣曹欽準備起兵反叛,在攻城的時候,就採取了火燒城門的方法

隨著大火愈發猛烈,木頭做的城門也開始一點一點被燒毀,這個時候,守城的士兵們不僅沒有取水來撲滅,反而在城門的地方加了很多易燃物,這可把攻城的士兵看得一愣一愣的,乍一看,這是要投降了嗎?

在里外加火的情況下,很快,城門就被燒的一乾二淨,正當攻城的士兵準備進城的時候,才發現大事不妙,由於火勢太大,城門雖然被燒毀了,但是卻將攻城的士兵堵在了外面,無法進去。

這下反而輪到攻城者準備滅火了,可是這火哪有那麼快被熄滅,沒過多久,明英宗的援兵也到了城外,將這些叛軍一網打盡,於是由宦官的子嗣引發的一場叛變就這樣結束了。

曹吉祥的子嗣雖然反叛失敗了,但至少告訴後人一件事:城門萬萬不可用火燒。

其實就算用火燒城門,也不一定可以將城門燒毀,古代的都城都有「護城河」,即便是城門被火燒,守城的人也可以輕而易舉的將大火熄滅,「火燒城門」的方法似乎被造城的人一眼望穿了。

不僅有護城河的維護,設計者在城牆的下方都會留有一定的縫隙,守城的人連城門都不用出,往縫隙里灌水就可以熄滅火勢了。

另外,其實古代的城牆也不是那麼好燒的。

古代的城牆雖然是木頭做的,但是你得看是什麼材料,製造城牆的木材都是類似於鐵樺木這樣的木材,這種木材的燃點本身就很高,再加上一些特殊的處理之後,就算你主動去燒都不一定可以燒著,更不用說用來攻城了,只怕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除了以上幾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攻破城門可能會導致自取滅亡。

很多讀者看到這就會好奇了,攻進去不就占城了嗎,為什麼還會自取滅亡呢?

其實不然,很多歷史學家在仔細研究了古代的城門以後發現,從外面去攻破城門會帶來更大的風險。設計者們在修建城門的時候必然會想到城門被攻破的情況,於是會在城門的後面再修建一座瓮城,專門用來應對這種突髮狀況。

「瓮中捉鱉」大家都聽說過吧,瓮城的設計就是根據這個理念,一旦城門被攻破,瓮城就會發揮它的作用了,將敵人團團包圍,然後一網打盡。

所以在古代,人們不是沒有想過火燒城門的辦法,只是這種方法並不實用,先不說城門能不能被燒毀,就算燒毀了,在門的那一邊等待著侵略者的恐怕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大凶大惡的瓮城。不僅沒有將敵人一網打盡,反而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完全屬於吃力不討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IhW7XEBfwtFQPkdM4_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