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一個志願軍很少被宣傳的戰鬥。這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前我志願軍發起進攻前的一個防禦戰鬥。
第三次戰役前,志願軍三十九軍當面之敵是韓軍王牌部隊第1師團,師團長就是號稱韓國第一名將的白善燁。在前兩次戰役中這個師團都沒有吃過虧。本來第一次戰役時該師團是會吃大虧的。結果韓國人違抗美軍第一軍軍長米爾本的命令,率先逃跑,導致美軍騎兵第1師為其墊背,從而逃出生天。這是韓戰中,韓國軍隊讓美軍當替死鬼的唯一一例。第二次戰役的時候韓軍第1師團的對手是志願軍六十六軍。結果六十六軍打得很不好,被韓軍順利脫身。
第三次戰役,美軍第八集團軍完全處於防禦態勢,韓軍第1師團負責臨津江西起長波里冬至麻浦里地段。韓軍第1師團師團長白善燁的布陣非常有特點,觀察地形後,他把12聯隊放在右翼,從舟月里至麻浦里,右鄰是韓軍第6師團;11聯隊放在左翼,從舟月里至長波里,左鄰為美軍第25師;預備隊15聯隊放在一梯隊南側的積城、馬智里一線;炮兵群放在馬智里西。
我們結合地圖來看一下,韓軍第1師團的臨津江防線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凹部,對於志願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利於發起進攻突破的突出部。結合韓軍的陣型我們就可以知道白善燁的作戰企圖是,以一梯隊遲滯志願軍渡江,而一梯隊兩個聯隊的結合部故意放在志願軍的突出部高浪浦里、元堂里一線,此地有一條公路直通議政府,是韓軍第1師團內的交通要道。
如此重要的地方白善燁為什麼故意設為結合部?原因就在他後面的布陣。他的計劃是引誘志願軍重兵集團從此突破,這樣志願軍突破部隊就調入其三個聯隊形成的包圍圈中。而韓軍炮兵則負責對志願軍突破後的區域進行火力覆蓋並進行戰場遮斷以切斷志願軍後續部隊前進通路。隨即韓軍15聯隊從正面,11、12聯隊各以一部兵力從側翼向志願軍突破部隊發起反衝擊,將志願軍突破部隊消滅在預設的火力殲擊區域內。
可以看到韓軍第1師團師團長白善燁號稱韓國第一名將,確實還是有點東西的。這其實也是抗登陸戰鬥的常用手法,放你上灘頭,隨即火力覆蓋,以強力預備隊進行反衝擊,以消滅灘頭部隊。
但是三十九軍也是志願軍的王牌部隊,他們可沒那麼傻,直接往圈套里鑽。不過既然白善燁想玩心眼,三十九軍軍長吳信泉決定將計就計。他打了個電話給115師師長王良太:「為保證軍主力的順利突破,你們要做出局部犧牲來換取全局勝利,派344團換下116師的348團,掩護116師部隊做好突破準備。」
115師344團團長徐鵬得到了命令,占領高浪浦里、元堂里這一突出部,製造占領進攻出發陣地,從此地突破韓軍臨津江防線的假象。
徐鵬一聽命令就知道了,這是讓344團去吸引韓軍火力呢。344團往那一占,美軍的飛機、韓軍和美軍的炮兵都會向這一突出部傾瀉火力。也就是說,344團擺明就是去犧牲的。
解放軍老是能打勝仗,有個重要原因就是有的部隊是吃肉,有的部隊啃骨頭,有的部隊就是去犧牲。犧牲小我,掩護全軍突破,徐鵬覺得這太正常了。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算盤,擺明了就是去挨打,那沒必要把全團都填進去。於是徐鵬又把任務交給了2營,命令2營必須故意暴露自己,把敵軍的飛機、炮兵火力全部吸引過來。而頂在最前面九野山的,是6連。
九野山是最靠近臨津江、三面環水的制高點,通往馬智里、議政府的公路就在山下,是從這一突出部突破臨津江必占的要點。但也有個缺點,這是個石頭山,很難修築工事,而且時間也來不及。
1950年12月30日深夜,6連占領了九野山,連長張忠芳告訴全連:「我們的任務就是挨打。這是光榮的挨打!」
當6連占領九野山後,白善燁大喜,他認為中國人的突破方向正在他的預料之中。這樣一來韓軍第1師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九野山,他們將在此與志願軍拚死爭奪,全力堵著志願軍「預定的突破口」,如果作戰不利再引誘志願軍突破部隊進入預設的火力殲擊區域。
12月31日天剛亮,美軍飛機和韓軍炮兵群就開始對九野山狂轟濫炸。隨即一個連的韓軍步兵在空地火力掩護下衝過江橋,沿著公路向九野山猛撲而來。很快韓軍第一次進攻就被打退了,徐鵬趕緊打電話詢問情況,然而電話沒講幾句就斷了,徐鵬明白韓軍又開始了新的地空火力準備,電話線肯定是被炸斷了。
果然,韓軍很快又集結了一個連的兵力。這次突破了6連的警戒陣地。陣地上最後一名戰士趙永山在與韓軍肉搏時,連同那個韓國兵一起被韓軍機槍打死。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他嘴裡還含著韓國兵的一隻耳朵。
韓軍步兵雖然連續進攻,其實並沒有什麼進展,連續動用多個步兵連衝鋒5次,都沒能突破前沿3排的陣地。但是僅戰至中午,6連就已傷亡過半,原因很簡單,敵飛機和炮兵火力太猛了。特別美軍飛機肆無忌憚,凝固汽油彈、500磅炸彈不停落在九野山上,讓志願軍最討厭的近距離空中支援似乎要把整個山頭全部摧毀。
徐鵬在望遠鏡里看得清清楚楚,好幾次他差點按捺不住。除了他自己手上的炮兵,軍、師6個炮兵營另8個炮兵連155門火炮為了隱蔽戰役企圖,都不能開火支援,只能眼睜睜看著6連在九野山上挨打。
下午4時30分,韓軍以兩個連發起集團衝鋒,3排陣地被突破,全排只剩5人。7班戰士杜守山抱著手榴彈沖向韓軍,與敵同歸於盡。加強給6連的機槍組冒著炮火跳出射擊陣地向衝上陣地的韓軍發起決死反衝擊,終於擊退韓軍。
4時40分,志願軍三十九軍155門火炮突然開火,目標直指真正的突破方向——九野山東側臨津江段。10分鐘內,韓軍的地堡、火力點、反坦克炮陣地被基本摧毀。4時50分,直瞄火炮和迫擊炮進行了第二輪打擊,在韓軍雷場和鐵絲網中開闢出兩條40米長、10米寬的通路。在志願軍炮兵3分鐘火力急襲後,步兵泅渡臨津江向韓軍第1師團陣地發起衝鋒。韓軍縱深炮兵全部瞄準著九野山,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更別說反制志願軍炮兵和壓制志願軍步兵。僅一個晚上的戰鬥,韓軍王牌第1師團就全線崩潰,白善燁在回憶錄中說:自己當時癱倒在指揮所里,死也不肯相信自己的精銳部隊在瞬間就被志願軍打垮。
後來,116師突破臨津江的戰鬥被陳賡大將譽為「三險三奇」,劉伯承元帥親自在南京軍事學院以此戰講解授課:「三十九軍這個突破口選的好,應該給滿分。」
但是我們不要忘掉,116師創造我軍經典戰例的同時,同樣有115師344團2營6連的功勞,他們在九野山上光榮的挨打,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9G7ZnQBURTf-Dn5zk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