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一戰,劉邦用兵法之秘「將」死項羽,卻被後人吹噓成韓信戰功

2023-06-01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垓下一戰,劉邦用兵法之秘「將」死項羽,卻被後人吹噓成韓信戰功

漢四年九月(前 203),楚漢之間的戰爭打到了最後一年,西楚霸王項羽主動求和,劉邦也答應了請求,雙方約定以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項羽撤向東南方向,劉邦西撤。

但劉邦在撤退途中,聽取了張良和陳平的計謀後,當即決定毀約,果斷率軍返身追擊項羽,要打項羽一個措手不及。

追擊後首先取的戰果的是先鋒樊噲部,他在陽夏(今河南太康)生俘了項羽斷後的周將軍 四千人。這個時候,劉邦發現了一個重要軍情,項羽居然沒回彭城,而是往東南方向的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撤退。

至於為什麼項羽沒有撤至彭城,他和劉邦都有同樣判斷:彭城位置太突出,地形極為不利,那是一個死地。其實劉邦已經做了一個預案:如果項羽撤回彭城,他正好和灌嬰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採取奪取空間形成壓迫的戰法,他也沒有必要呼叫韓信、彭越參戰。這樣就沒有了後來的垓下一戰,

那麼,項羽要撤到哪裡去?劉邦預判項羽要順潁水去壽春。因為一方面順潁水而下,路途更近,另外如果壽春淪陷,另外一個支點鐘離也是保不住。

接下來,劉邦做出了一個非常英明的計策:傳話在齊地的韓信和梁地的彭越前來會師參戰。而且後來的垓下決戰,劉邦大膽讓韓信做了先鋒,調配給他30萬人馬。應該說,追擊戰一開始,劉邦就開始精巧設計戰「形」,以「形」布「勢」,最終絞殺項羽,他一直非常熟練運用《孫子兵法》中「形」和「勢」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來看劉邦以「形」布「勢」的實戰過程。

起初,韓信和彭越兩軍卻未按約會合。漢五年(前 202)十月(秦制十月為一年的首月,九月為末月,故漢四年九月下一個月是漢五年十月),項羽在固陵打敗了劉邦的追擊。

此時,劉邦軍大約 20 萬,項羽軍十幾萬,雖然沒有放手一搏,但劉邦選擇了高壘深溝,暫取守勢,和項羽保持對峙。他要的是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韓信部 30 萬在齊地,彭越部數萬在梁地觀望;灌嬰部數萬精騎連續攻破下邳、彭城、沛縣、譙縣後,正向劉邦靠攏。在對手重兵集團壓迫下,項羽由於兵力的劣勢,撤退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一旦展開運動,很容易被對方優勢兵力打散隊形。劉邦不動,項羽也不敢動,如此被困在了陳縣,根本不能退到壽春去。

接下來,劉邦繼續實施以「形」布「勢」的計策。

1. 自己仍然率領主力在固陵、陳縣附近鎮住項羽,讓其無法撤往壽春;

2. 賞地封王,韓信為齊王、彭越梁王,讓他們死心塌地參戰,加上灌嬰在東北,多方形成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包圍項羽(西邊是鴻溝)的局勢;

3.切斷項羽南下退路。他命一支別軍渡過淮河直取壽春,並勸降九江郡守將楚大司馬周殷(壽春即九江郡郡治),隨後與英布會合,向北急進至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堵死項羽朝此方向逃撤。

劉邦四面絞殺,這個時候,項羽又聞知壽春的周殷背叛,悲憤萬分,他知道生死關頭了,必須突圍。他唯一可選方向是先沿渦水向鍾離方向退去,然後再考慮再撤向江東。

表面上,劉邦軍形並沒有主動進攻,而且是防禦姿態,但是項羽在軍糧短缺、退路被封的情況下,陷入了被動。 一旦空間被壓縮,後面決戰的勝算也被無限壓縮。劉邦完成了兵力調動,陳縣就將是項羽的死地。

「形」與「勢」是《孫子兵法》的核心部分,以上劉邦的行動也正是對「形」和「勢」的詮釋,劉邦用防禦的「軍形」換來了對項羽四面包圍的戰役布「勢」。

項羽一動,劉邦再次熟悉運用兵家不傳之密:主力聲東,別軍擊西,正是這一招,讓項羽回天乏力。這一招核心乃主力聲東才有效果,重兵集團才能夠讓對手不敢輕舉妄動,其他部隊方可展開擊殺。因此,在官渡之戰前,沮授、田豐的主意並無可取之處,袁紹的大軍力量不夠,無法給曹操足夠壓迫,在這種情況下別軍擊西,就是肉包子打狗白白消耗。

漢五年(前 202)十二月,項羽狼狽逃跑,再次到了垓下,劉邦追上了,雙方展開最後決戰。

同樣,劉邦軍形部署充滿兵家之奧義。

一般認為劉邦參戰兵力大約是 40 萬(項羽為 10 萬)。劉邦此時追擊項羽的兵力大約有 60 萬,其餘兵力因散在四方包圍,所以未參加會戰。

劉邦的布陣蘊涵兵家之奧義。其部署為:

以韓信部 30 萬人為先鋒,構築了一個大縱深部隊,這個用意非常厲害,項羽的10萬漢軍戰鬥力非常強悍,必須足夠縱深去抵擋。

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這兩支又是絕妙的奇兵,韓信的主力又能很好隱藏他們。

劉邦率中軍,周勃、陳武為後軍。這四軍具體兵力不詳,每軍當在 2 萬~ 3 萬。

交戰過程完全在劉邦料想中,韓信部雖有 30 萬眾,被10 萬項羽軍打敗了,這時突然從左右對項羽軍肋部發起奇襲,項軍無法抵擋這波突襲被迫後撤,韓部再返身猛攻,三面受敵,項羽軍潰不成軍。

劉邦終於平生第一次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而垓下一戰也將楚霸王項羽送上絕路。縱觀戰役,劉邦發揮了極高超的帥才,把孫子兵法中形和勢的關係運用得爐火純青,兵家之爭,形勢先有形再有勢,無形就無勢。兵形離不開重兵的牽制和側翼攻擊的配合。決戰前期,劉邦用重兵在固陵注重盯防,其他三個方向側翼圍困;而垓下決戰,韓信的重兵是製造大縱深打消耗戰,再側翼奇兵殺出。可以,整個戰役的勝利源自極為講究兵形布置的兵法,這也表現了劉邦對兵法的深刻理解。雖然後人把滅掉項羽吹噓成是韓信的功勞,但若深刻推演此戰役兵法布陣,方知劉邦才是一錘定音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3f6e6a71d22a7e496a2cfcac61623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