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2018年底以來,為了發揮省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資源優勢,加強南粵古驛道基礎理論研究,推動相關實踐活動開展,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和旅遊廳支持指導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6所省內高校,以及廣東省建設設計研究院、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等4家研究機構成立了南粵古驛道文化研究中心(實踐基地)。一年多來,各個研究中心圍繞許瑞生副省長提出的「古道學」12個方面研究範疇,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深入開展相關理論研究和時間活動,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豐富深化了南粵古驛道文化價值內涵。現將成果集結展出,以饗所有關注南粵古驛道的熱心人士。
汕頭位於廣東省東部,是近代以來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也是南粵古驛道的重要節點。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隨著《天津條約》的簽訂,汕頭開放成為第二批通商口岸。由於是當時韓江流域唯一可停泊機器輪船的港口,汕頭的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同時也發展成為連接韓江流域與東南亞各國的重要樞紐城市。不只許多外國商人在汕頭髮展勢力,來自韓江流域的各地人群,也競相在此地謀求發展。商業貿易的繁盛以及大量人口的彙集,加快了汕頭的近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作為沒有租界的開埠城市,汕頭在此進程中城市空間的發展和演變與上海、天津等城市大相逕庭,是研究近代城市地理的重要案例。
圖1 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 第六版
圖2 Siebert關於東京城市的研究(東京港地區的發展)
近二十年來,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歷史學研究,尤其在資料庫的建設和歷史數據進行分析等方面,這對以往歷史學研究的方法和問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大部分資料庫的項目聚焦於建設國家尺度的歷史地理信息系統(HGIS),另有一些則關注城市發展尺度的HGIS,如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項目、中國歷代人物資料庫以及Siebert關於東京的HGIS等等。研究尺度的差異使得研究的精度和面臨的問題不同。如CHGIS中需用許多官方史料和地方史料來對行政區和聚落進行編譯,但常常面臨著行政邊界如何編譯的問題,因為有些邊界從未確立過,或至今仍不清楚。通過點數據來代表聚落點並確定期影響區域也許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操作方法。Siebert所建立的東京城市HGIS,包括海岸線、河流、行政區、人口和鐵路網,是有關城市中觀尺度HGIS的優秀案例。這種尺度的研究需要豐富的歷史數據資源諸如古舊地圖、人口數據和鐵路公司系統的指南等等。
在汕頭商業歷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統的構建上,我們也同樣通過大量的歷史數據來建立HGIS資料庫,但我們更注重問題導向和區域尺度。我們以汕頭民國時期的城市鬧市區作為研究範圍,以這個範圍內的商業作為我們的研究重點。我們所依賴的城市地圖及地籍圖是採用現代測量技術所繪製的實測圖,不僅能從不同尺度反映城市的地理情況,更能準確反映每塊土地的準確位置。通過利用GIS技術,我們將地圖及地籍圖電子化,創建矢量數據來表現城市的路網、地塊以及每塊土地的實際特徵,並將其連接到已有的資料庫,添加其屬性內容,由此我們便可以集合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分析。
隨著HGIS所帶來的新的研究方法和問題意識,近年來,通過GIS技術集合處理大批量不同來源的數據逐漸成為國內城市史研究的一大趨勢。目前很多成果集中近代上海建城區和租界擴展的中小尺度研究,為我們提供獲取資料的標準化理念,一些以往被忽視的材料如地方志、地名志等重新得到發掘。
由此,使我們更加重視近代史料中所能提供的地理信息,如日用類書中的地址信息,以及房地產檔案中的地理信息和土地利用信息,並將不同來源的數據用GIS手段集合起來進行分析。不過,雖然可以集合不同材料,但HGIS同樣面臨材料有限的問題。比如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只能獲得部分地產的信息。如此,對於建設整個研究範圍的資料庫則造成一定的困難,對研究結果也可能產生一定的誤差。
在構建汕頭商業文化歷史地理的研究上,隨著地圖、檔案等相關史料的不斷挖掘,我們嘗試了多種研究方法,在研究尺度的精度上也不斷推進。我們最初搜集到的城市實測地圖,主要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的《汕頭市改造計劃圖》和20世紀40年代《汕頭市市街》,比例尺為1:4500和1:5700。我們最初利用此類地圖進行中觀尺度上的研究。1925年的《汕頭新地圖》,不只反映當時的城市規劃之設想,同時也反映了汕頭在城市規劃實施前的具體情況。通過將地圖配准、矢量化併疊合圖層,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汕頭城市的土地開發情況以及汕頭城市規劃藍圖中的路網設計。
1926年改造以前,汕頭市區以西部最為繁盛。這片區域大部分是開埠後填海造地擴展而成的商業區,街道雖然未經規劃,但隨著原來海灘的填築方向,自然形成沿扇形呈放射狀走向的雛形。中部的老市區則自開埠前夕興起以後形成錯綜複雜的街道格局,直至民國以後,一直未有改善。其他地區則尚在半開發或未開發狀態。
1925年底由汕頭市政廳工務科繪製的「城市改造計劃圖」裡面,對於汕頭西部的規劃,基本沿用已有的路網格局,並對部分道路進行拓寬改造,建立分等級的路網系統;對於汕頭中部及東部的道路,除了馬路之外其他基本是重新規劃的道路,採用格子形路網,並輔以斜線。此次改造計劃在改訂之後,在1926年由市長范其務呈交省政府核准,並公布在案。此後,汕頭的城市改造,便在1925年冬改造計劃的引導下次第展開,並在1938年完成大部分改造內容。
1948年版的《汕頭市街圖》,在中觀尺度上清楚地反映了汕頭在20世紀40年代的地理情況。該圖的地塊和街道繪製詳細,大小街路里巷均作出標示。機關單位、廟宇、機構組織亦多有所標明。從圖上可見,當時汕頭市土地明確分為商業地區、工業地區和住宅地區。
我們曾對此圖的道路系統進行矢量化,繪出所有的道路,並依照地圖中的地理信息,將道路分為兩個等級,並提取道路圖層,直觀呈現了1948年的道路系統。可知汕頭在1926年的開始總體實施城市改造計劃後,城市的主幹道基本按照規劃的藍圖實施完成,形成了貫通了城市的各個區域一級路網,而作為商業中心的西部片區,則以密集的街、巷組成城市的次級路網,這也成為汕頭「四永一昇平」和「四安一鎮邦」兩個商業中心興盛的表征。
(未完待續)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自南粵古驛道網,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