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石眾先師小記(一):飲譽樂壇六十年的著名音樂家馬思聰

2020-01-02   南粵古驛道網
  • (作者:馬思周 楊永)

  馬思聰先生是我國一位飲譽中外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在我國現代音樂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一生,充滿著許多戲劇性的遭遇,經受過不少波折、艱辛和劫難;但更主要的是:通過鍥而不捨的探索和窮究底蘊的追求,在勇攀藝術之巔的崎嶇道路上留下了一個個艱辛的腳印,留下了許多盪氣迴腸與醉人心脾的樂章,同時還留下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借鑑、警醒和反思的課題。他的音樂之魂及其巨大影響,將永遠縈繞於我國樂壇、經久不衰。


  ……


四、「大鼓」的啟示

  1931年,馬思聰拜別了奧別多菲爾和畢能蓬回國,來到廣州。這時省長陳銘樞已經下台,歐陽予倩的「戲劇研究所」也已停辦,樂隊也解散了。馬思聰便和陳洪以原來音樂班為基礎創辦「廣州音樂院」,由馬思聰任院長,陳洪任副院長。

  馬思聰當「廣州音樂院」院長時,有個廣州培英中學的學監王恆,前去報考「廣州音樂院」小提琴高級班,被取錄了,從此和馬思聰便有了師生關係。王恆在家裡是大哥,下有兩個弟弟和三個妹妹。由於他的影響,大妹王慕理也入「廣州音樂院」鋼琴初級班學習。當時馬思聰除教授小提琴之外還教鋼琴,與王慕理之間逐漸有了戀情。

  王慕理升入高級班後,兩人便結婚了。這是1932年間的事。

  從此,這對「音樂夫妻」便就夫奏婦和形影相隨了,每當馬思聰登台演奏小提琴,王慕理便是他的鋼琴伴奏,偶或擔任鋼琴獨奏。此後王慕理除作為馬思聰的伴奏之外,還非常細心周到地照顧馬思聰的生活,好讓馬思聰有舒暢的心情和充裕的時間去從事音樂創作。馬思聰和王慕理結婚之後不久,便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

  1933年馬思聰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玄武湖的景致誘動了他的創作靈感,於是他寫出了柔美、幽雅的《鋼琴弦樂三重奏》(B大調)。翌年春天,又寫出了婉約、抒情的《G大調第一小提琴鋼琴奏鳴曲》。

  1935年馬思聰以他的家鄉海豐的「白字戲」曲調為素材,寫了《搖籃曲》。它的旋律溫馨、恬靜、柔和,是他自己演出過最多場次的節目,深受聽眾的歡迎。

馬思聰在演奏小提琴。(圖片來源自網絡)

  1936年馬思聰赴北平演奏,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了一次北方大鼓調,萬萬沒想到竟然著了迷,於是一次又一次地去聽。大鼓調的旋律和節奏,使馬思聰的耳目為之一新,他被陶醉了。立即記下了它的旋律,酌用西洋作曲法寫成了《F小調第二小提琴鋼琴奏鳴曲》。由於大鼓調的發現和啟發,使他深深感悟到中國人作曲,應具有中國民族的風格和自己民族的音樂語言。從那以後,他把中國民間音樂視為寶庫,不斷地求勝探寶,更多地接觸北方民歌,從中汲取豐富的民族音樂養料。他曾深有感受地說:「中國民間音樂是一片沒有拓墾的草原,特別是我們這一代,誰能在那民族歌謠里浸潤得多,吸養得更多,誰就幸福」,「民歌與我相結合,成了我的音樂作品的特色」,從此他的音樂創作開始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它富有東方色彩和中華民族的風格,成了真正的中國作曲家。後來他曾舉例說:《第一小提琴迴旋曲》、《綏遠組幽》(其中有《思鄉曲》)、《西藏音詩》、《第一交響樂》、《第一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弦樂五重奏》、《牧歌》、《跳龍燈》……等等,都是應用了民歌和地方曲調為素材寫成的。


五、投身於抗戰及進步事業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戰的烽火。馬思聰由南京到廣州,任教於中山大學。這期間他的思想感情已融化於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中,強烈的愛國主義驅使他的創作進一步走上民族化、大眾化的道路。他以內蒙民歌《情別》為主題,寫了《第一小提琴迴旋曲》,接著不久,他又高興地發現內蒙古河套地區(解放前稱綏遠省)的一首民歌「城牆上跑馬」,他一遍又一遍地哼翁那浸滿淚水和鄉愁的歌詞:「城牆上跑馬,掉不回那個頭,想起咱們的包頭,哎喲我就眼兒抖」。他不斷地咀嚼著那飽含辛酸的旋律中的每個音符,他被深深地感動了,創作的靈感不禁油然而生,他含淚疾書,終於寫成了著名的管弦樂曲《綏遠組曲》,現在改名為《內蒙組曲》。它由三個樂曲組成,即《史詩》、《思鄉曲》和《塞外舞曲》。《史詩》展現了民族的勤勞和奮勇抗戰的激情;《思鄉曲》委婉動人,勾引起人們對於離亂生活的聯想,藉以寄託對於親人和故土的思念;《塞外舞曲》樸實、雄健、奔放熱烈而帶有浪漫氣息。《綏遠組曲》有小提琴譜和樂隊總譜,是馬思聰成名作品中的傑出樂章。

  這一年他還以青年詩人金帆的詩《自由的號角》譜寫成歌曲。又由蔡若虹寫詞,譜寫了有管弦伴奏的男中音獨唱歌曲《永生》,曾在嘉陵賓館孔祥煕主辦的晚會上演出。演出後,在座的周恩來主動前來與馬思聰握手。周恩來也酷愛音樂。從此兩人結識了,周恩來成了馬思聰的「知音」,也正因為周恩來的卓越才能與崇高品德給馬思聰留下深刻的印象,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共產黨和中國未來的光明,以致以後願意緊跟著共產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盡職盡力。認識周恩來,可以說是他政治思想上的重大轉折點。

  1938年他創作了《第一弦樂四重奏》,這時抗日的號角正喚起了國內外同胞,他們同仇敵愾,奮起共赴國難。南洋華僑救鄉會在香港九龍旺角成立了華僑回鄉服務辦事處,組織了「東江流動歌劇團」,馬思聰給他們寫了團歌,詞是林悠如所作。這首團歌響遍廣東東江各地,深受群眾喜愛,它鼓舞了人們的鬥志,喚起了同胞們抗日的激情。

  不久,東江流動歌劇團被解散了。時至今日,事隔半個世紀,這首團歌仍在當年的東江老戰士中傳頌著,並收集進「東江流動歌劇團」的團史中。

  1939年日軍飛機濫炸廣州,時局緊張,中山大學決定遷校。馬思聰夫婦到香港小住,長女馬碧雪在香港出世,不久攜同半歲的長女離開香港,經河內到雲南澄江。時中山大學已遷校於此。

  翌年,馬思聰到達重慶,創辦中華交響樂團,任樂隊指揮,兼任協奏曲的小提琴獨奏家。他在重慶指揮演出過幾十場次,大受中外音樂愛好者的讚譽。他和徐遲先生的結識就在這一年,從此徐馬兩人成為莫逆之交。1940年2月間,李凌先生到重慶上清寺馬思聰家拜訪,他是奉周恩來面諭,來搞聯誼工作的。李凌這次的拜訪雖然有點像「不速之客」,但是李凌與馬思聰同是廣東人,說的一口家鄉話,而且談的是音樂問題,一旦談開了便很投機。李凌來自延安,擔任陝甘寧邊區的「中國民歌研究會」主席。他收集了中國各地的民歌幾百首,和馬思聰談民歌時拿出了他這些珍藏的民歌,使馬思聰大開眼界,視為珍寶。此後,李凌經常和馬思聰來往,彼此成為摯友。這時,另一位在白區音樂界搞地下工作的趙颯先生也經常與馬思聰來往。他們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雖然馬思聰逐漸看出了李、趙兩人的政治面目,而且當時還處於白色恐怖的環境之中,但他也並不介意。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之後,國共兩黨矛盾日益尖銳,日軍乘機大舉進逼,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一切馬思聰深有感觸,他與抗日戰士心連心,滿懷激情為二十首抗戰歌詞譜了曲,它們是頌歌、讚歌、戰歌。同時還寫了《拋錨大合唱》,反映當時人民處於苦難中的生活和鞭韃當時政府的腐敗無能。

  這時,馬思聰又到香港,並多次舉行演奏會。他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作品和美妙的琴聲折服了中外聽眾。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在香港經受炮火的洗禮,但是他雖然處於危險的境地,但仍不忘致力於創作。他在躲避日機轟炸的防空洞裡,動手寫《第一降E大調交響樂》。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大批文化人和民主人士處於日軍大搜捕的恐怖之中。黨的地下組織及時組織了疏散大隊,護送一批批的文化人和民主人士脫離險境。

  1942年初馬思聰偕同夫人王慕理、岳母、小姨和學生梅振權、陳宗元、黃豪業一行7人在疏散大隊的幫助下,經由大埔、沙魚涌一路跋山涉水、歷盡艱險、歷時五天、風塵僕僕回到故鄉——海豐。


六、難忘的故土鄉情

  日寇在占領香港之前,於1941年春先作軍事上的試探,入侵海豐,旋即離去。海豐的元氣雖未大損,但傷痕尚存,人們對於離散之苦記憶猶新。這次馬思聰歷險回家,鄉親們都為他們慶幸。經歷過艱險的日子,才感到和平歲月的可貴,因此他們倍加親切。馬思聰見到他的三叔父和三嬸母時,緊緊地握著他們的手久久不放,悲、歡、苦、樂的滋味一起湧上心頭,令他一時說不出話來,最堪告慰的是大家經歷戰亂之後都還健在。

  他們一行7人,每人背著一個背囊回家。馬思聰和他的三位學生每人手上多提一把小提琴,除此之外,身上別無長物了。思聰的背囊里除了幾件衣服外,塞滿了樂譜和作品手稿。他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因此學生們每天除了三餐和散步的時間外,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時間都非常認真地練習,一天至少拉琴九個小時以上。此外還學習和聲和視唱。馬思聰自己每天也練琴,天氣寒冷時,他從房間裡拉琴直接拉到大廳上來,拉到身上感到暖和額上冒汗為止。除練琴之外,他還從事創作。

  這期間他也參加社會活動,曾應海豐縣民眾教育館邀請,為抗日募款與當地的「徽明劇社」一起義演。自己也曾到汕尾開演奏會。演奏過《綏遠組曲》、《搖藍曲》、《西班牙屐舞曲》……兩次義演所得,悉數交給政府,支援抗日戰爭。

  馬思聰沒有忘記他的家鄉有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三個劇種。它們各有獨特的曲調。這些曲調對於馬思聰來說是最為寶貴的民間音樂素材。他要堂弟為他請來民間樂師鄞降臨,拉拉家鄉的白字曲,他一邊拉一邊唱:「二三四,五三四,二二二三四……」(舊白字戲曲用的是「二四」譜)馬思聰自己在一旁記譜,聽得哈哈大笑起來!

  鄞降臨要求馬思聰用提琴拉他剛才拉過的曲調,馬思聰毫無差誤地按照所記的曲譜把原曲拉了出來。鄞降臨聽後拍著大腿打趣地說:「我從來沒有收過象你這樣聰明的徒弟。我一條曲在農村要教三年,徒弟們才學得會。今天遇著你這個一聽就會的聰明學生,我鄞降臨無法賺食了……」說著站了起來,拿著「響弦」(白字曲的主樂器)滑稽而友善地向馬思聰一揖說:「還是我拜你為師吧!」於是又引起了哄堂大笑。這次馬思聰記錄了不少白字戲曲調,以後他從這些白字戲曲調中選取了創作素材,寫成了《鋼琴弦樂五重奏》。

  馬思聰在家鄉義演,《綏遠組曲》大受鄉人讚賞,尤以其中的《思鄉曲》更為人們所喜愛,它是那麼的委婉動人而富於詩意。他的堂弟馬思周向他建議配上歌詞譜為歌曲,他同意了,於是他一邊按著旋律哼唱,一邊在曲譜上填詞,其中有一小段一時未能接續下去。他堂弟說:「填上『舉目回望,四野荒涼。落日依山,雁兒飛散。』好嗎?」他握筆的手一頓笑著說:「好!恰當!有情有景。」接著就一口氣填了下去,把《思鄉曲》的主旋律譜成了歌曲。從此這首:「城牆上有人,城牆下有馬,想起了我的家鄉,我就牙兒肉兒抖,舉目回望,四野荒涼,落日依山,雁兒飛散,廟台的金頂閃閃光,駝群的影遮列天邊。哎噢吁啊想家鄉。風大啊黃沙無邊,夜寒啊星辰作帳,草高啊蓋著牛羊,家鄉啊想念不忘,想念不忘。我的家鄉路兒正長,心頭悵惘。城牆上有人,城牆下有馬,想起了我的家鄉,我就牙兒肉兒抖,家鄉啊,想念不忘,想念不忘啊!依呀噢。」《思鄉曲》便在他的家鄉海豐縣傳播起來了,它傾訴著流落他鄉的人對於故鄉的眷戀思念之情,故鄉、熟土、親人啊怎不令人思念。看!那無邊的草原、落日、飛雁、廟台、駝群……聽!那啼聲、蹄聲、鈴聲……交織在一起,撥動著聽眾的心弦,震撼著人們的肺腑,引起人們對家鄉牽腸掛肚的懷念!!!

  馬思聰在家裡度過了一個快樂熱鬧的春節,不久友人沈宜甲來信要他到桂林去。三月間他就在親人戚友的送別中帶著夫人、小姨、岳母和三位學生離別了可愛的家鄉,一盈又踏上了人生曲折的旅途。

圖為中大附中所地管埠村全景現狀。(阿瑞供圖)

圖為2011年管埠村影像地圖。(阿瑞供圖)

  他輾轉來到桂林,略事小住,旋又回到粵北坪石管埠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任教。坪石位於廣東與湖南交界之處,是當時粵漢鐵路必經之地,是個小市鎮。由於戰爭的需要,廣東一些機關學校向北遷徙,這個小市鎮也就應時熱鬧起來。這裡有一條美麗的溪流通向管埠,山明水秀,樹木蒼鬱,在這一片幽靜的大自然里,中山大學的師範學院就遷徙於此,這種環境對於馬思聰的音樂創作大有好處。

  夏天,他的《第一降E大調交響樂》脫稿。緊接著他又以西藏民歌為素材寫成了《西藏音詩》,它分為:一、《述異》二、《喇嘛寺院》三、《劍舞》三部分。

  六月間馬思聰和徐遲先生的《兩封關於音樂的公開信》在桂林版的《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發表。兩封信中一封是徐遲先生的「提問」,一封是馬思聰的「答問」,討論的是關於純音樂、標題音樂、舞劇、歌劇、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問題。馬思聰對於這些問題,作出了非常精闢的有如經典性般的定義。它經過了四十多年的考驗,直到今天還是正確的,值得我們遵循和學習。他的音樂理論指導著自己的創作實踐,因此他創作出來的作品是和他的音樂理論完全一致的。

  當時他的堂弟馬思周曾經先後在報章上讀過他們這兩篇文章,心中存個疙瘩,以為他們是在「論戰」,待他來到管埠,與馬思聰相見之下談起這回事。馬思聰笑著說:「這不算是論戰,只不過是學術上的探討而已……,徐遲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一個知識非常淵博的學者,對於音樂也是很內行的……」言談之間流露出他對徐遲先生衷心欽佩之怠。

馬思聰創作的《第一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曲譜。(圖片來源自網絡)

  翌年,他的次女馬瑞雪誕生,他創作的《第一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也同時問世,這個作品極受聽眾歡迎。

  1944年,時局緊張,日軍步步進逼,湘桂大逃難,馬思聰攜眷經桂林、柳州、貴陽到昆明。自從抗戰以來,夫人王慕理是演奏會的鋼琴伴奏,偶或擔任獨奏。當時他們除在各地開演賽會外,也曾到美軍基地勞軍。

  1945年馬思聰又到重慶、成都等地演奏。「八·一五」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他接受楊森將軍的邀聘,赴貴陽任貴州省藝術館館長。這年他創作了《牧歌》和《跳神》兩個小提琴曲和取材於家鄉海豐白字曲調的《鋼琴弦樂五重奏》。

  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了,馬思聰和全國人民一祥共同經歷了八年艱險、離亂、飄泊的生活。


  ……



  (註:以上圖片由南粵古驛道網補充。)

  (本文節選於馬思周、楊永所寫《飲譽樂壇六十年——記著名音樂家馬思聰》一文,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南粵古驛道網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