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瑞:歸途

2019-12-29   南粵古驛道網

阿瑞

  在嶺南大學堅守的老師值得再梳理核實,有兩份廣東省檔案館館藏的資料值得參考,一份是沒有參加中央訓練團的名單,一份是在坪石發放費用的名單。

圖為未入中央訓練團受訓的重要職員名單,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根據這份材料,抄錄主要內容如下,1943年大村時期私立嶺南大學部分的主要負責人一覽表:

  李應林,校長,48歲,廣東南海人,嶺南中學,美國奧柏林大學,歷任副校長。

  林樹模,教務長,51歲,湖北鄂城人,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理學博士,曾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副教授,長期擔任嶺南大學醫學院生理系主任、教授。

  朱勉躬,訓導長,42歲,廣東新會人,法國南錫大學法學士,擔任過廣東國民大學教授兼法學院院長、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謝昭傑,總務長,46歲,廣東南海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

  孔憲保,理工學院院長,36歲,廣東番禺人,美國加州大學化學、哲學博士,歷任嶺南大學理學院教授。

  李沛文,農學院院長,37歲,廣西蒼梧人,美國康乃爾大學果林園藝科碩士,歷任農學院教授、系主任。

  司徒衛,附設中學校主任,曾任上海嶺南中學、香港嶺南中學校長。

  鍾香舉,32歲,註冊組主任,廣東潮安人,嶺南大學文學士,曾任英文學系講師。(後在華南師範學院任教)

  陳汝銳,附設中學校教務主任,52歲,廣東中山人,嶺南學校畢業,曾任佛山華英中學校長、嶺南大學香港分校及上海分校校長。

  黎壽彬,附設中學校訓導長,38歲,廣東新會人,嶺南大學文學士,歷任附中監學及自然科主任。

  嶺大附中的學生對黎壽彬稱為彬叔,對黎老師的太太稱為彬嬸。挑水的工友稱為亞般[1]。

圖為由本部遷往坪石的老師費用分配,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本部遷往坪石的老師費用分配表記錄了王肖朱、吳文修、冼玉清、孔憲保、容啟東、林樹模等教授名字,老師的歸途如何呢,抗戰勝利後重返康樂園,在名單上的孔憲保信息資料很少,他的歸途如何?

  在康樂園,當年的教授們繼續成為鄰居,根據省檔案館館藏的《1951年10月嶺南大學員工調查表》,在康樂園,孔憲保教授住在西南區舊門牌51號樓,鄺磯法老師住舊門牌57號,容庚老師住舊門牌54號樓。陳心陶老師住東南區11號,李沛文老師住東南區12號之三,林樹模老師住東南區24號,可以說經歷大村的教授都成為了康樂園鄰居。根據1951年的填表統計,康樂園教職工及家屬共1640人,分別編西南區、西北區、東南區和東北區。黃本立院士特別懷念的老師馮秉銓住在東北區的6號。

圖為中山大學墓園孔憲保教授墓地,在墓園安眠著他們抗日戰爭時期辦學的同事古桂芬先生,作者拍攝。

  根據學部委員、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黃維恆的回憶,他1947年的碩士導師就是孔憲保,去世後葬於現在的康樂園墓園。帶著這一問題來到中山大學,在康樂園西北區最不起眼的邊角地,找到了孔憲保先生的墓地,墓牌顯示1952年孔先生去世。農學院遷移坪石的開拓者古桂芬先生,也長眠於此。

圖為中山大學墓地,作者拍攝。

圖為墓園有1992年的管理通知,作者拍照。

  嶺南大學校友何威全回憶文章寫到,在抗戰末期,嶺南有十、二十人參加青年軍,有五、六人參加陳納德美國十四航空隊的諜報組織,後者幾乎全部殉職,包括老師盧惠光、同學陳少慷和伍元明。[2]在大村從軍者分為幾批,最後一批已經是1944年末。

圖為1944年末從軍花名冊,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在1944年末在大村嶺南大學及附中學校學習期間部分志願從軍抗日的學生如下:

  李松林,21歲,台山人,理工學院土木系二年級

  呂惠炎,22歲,新會人,理工學院土木系三年級

  邵耀權,26歲,南海人,農學院農藝系三年級

  黃耀泉,26歲,新會人,農學院農藝學三年級

  鄧紹明,23歲,三水人,文學院經濟系二年級

  陳家明,21歲,番禺人,醫學院普通系一年級

  陳百康,21歲,高要人,文學院一年級

  李啟基,22歲,新會人,文學院二年級

  唐述堯,20歲,鶴山人,高中二年級

  沈干強,19歲,寶安人,高中二年級

  何振華,19歲,順德人,高中二年級

  黃永雄,19歲,新會人,高中二年級

  容應聰,18歲,中山人,高中二年級

  馬文銓,18歲,台山人,高中二年級

  許國榮,18歲,中山人,高中二年級

  潘肩萬,18歲,東莞人,高中二年級

  張國興,19歲,梅縣人,高中二年級

  伍守仁,22歲,台山人。

  在軍營中,這些同學經常與李應林校長寫信,彙報軍中生活,李校長託人帶信給他們以茲鼓勵。這些學生大部分抗戰勝利後重新踏上回嶺大的歸程繼續讀書,學有所成貢獻母校,最為傑出者是大村讀書的伍沾德,為中山大學貢獻良多,這也是財富最好的歸途。

圖為在大村讀書的嶺大校友伍沾德捐贊的康樂園嶺南學院行政樓,作者拍攝。

  

  注釋:

  [1] 「大村歲月」出版組,《大村歲月——抗戰時期嶺南在粵北》,1998年,42頁。

  [2] 「大村歲月」出版組,《大村歲月——抗戰時期嶺南在粵北》,1998年,105頁。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自南粵古驛道網,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