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早晚有規律,並不是所有寶寶都遵循規律

2019-05-17     爸爸不講理

孩子的語言發育有規律性,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遵循規律。

01、

一般來講,孩子1.5歲~2.5歲是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在排除了病理性因素之後,那麼就應該在語言環境上找原因。不管寶寶會不會說或者願不願意說,家長都應該每天主動和寶寶說話、講故事,或者做親子閱讀。

因為孩子語言的發育,首先從感覺器官開始,這中間就包括前庭覺和聽覺。大腦的發育過程是先爬行腦(小腦和腦幹),然後是哺乳腦(負責吃喝和情緒控制),再到大腦皮層(負責高級認知)的發育過程。

我們知道小腦和腦幹歸屬於前庭系統,所以如果孩子爬行腦得到的刺激不夠,比如說寶寶小時候爬行訓練少,那麼孩子的注意活動就受到影響。表現在語言發育上,孩子有時候就會答非所問。這並不是孩子大腦發育出了問題,而是寶寶注意力不在你問話的頻道上。


02、

影響孩子語言發育的第二個因素是聽覺。從聽到,然後到聽懂,這需要大腦的頂葉、顳葉和枕葉對聽到的話進行記憶、理解和加工。這就說明大腦需要有一個信息收集和處理的過程,只有聽到(聽力沒有問題),並聽懂(信息處理過程),然後寶寶才能用語言表達(信息加工過程)出來。

所以,孩子語言發育的早晚與聽覺有直接的關聯。首先是聽力正常,然後是聽懂(寶寶1.5歲之後剛開始學習語言時,需要家長不停地重複單詞或短句,包括使用手勢動作或實物,來幫助寶寶加深理解和記憶),再下來寶寶才學會用語言來表達。這一點,家長要保持耐心哦!


03、

孩子說話的意願和情緒,是孩子語言發育的另一個影響因素。打個比方:孩子用手指向某個物體時,表示寶寶想要玩這個。很多媽媽或者奶奶心領神會,立刻把物體遞到寶寶面前。媽媽或者奶奶這個動作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卻影響了孩子使用語言的積極性。

試想一下,當孩子能用手指一下就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寶寶還用得著費那麼多口水學習語言嗎?很顯然,人都是有惰性的,寶寶也不例外。因為肌肉動作是腦科學的底層,而語言發育要比肌肉動作更高級。

另外,當孩子情緒不高的時候寶寶也不願意使用語言。將心比心,我們成年人不開心的時候也是如此。所以使用上面的例子:當你拿給寶寶的物體並不是寶寶想要的,如此反覆多次,寶寶惹急了,這樣激發了孩子的情緒反而會使寶寶主動開口說話。可能會哇啦哇啦地,向你抱怨一大堆你是懂非懂的話。


04、

孩子語言發育一般要經歷6個規律:3個月內簡單發音,4~8個月出現連續音節,到寶寶1歲前後上升到說話萌牙階段。1.5歲才進入語言發育關鍵期,也就是開始了學著說話和單詞的記憶、複述和使用階段。1.5歲~2歲,是寶寶學習短句和初步語言的區間,寶寶2.5歲時,才會說一些簡單的復合句子。

所以對家長來說,掌握孩子語言發育的基本規律很重要,這樣能避免自己過度焦慮。當家長表現出過度焦慮時,寶寶並不懂自己出了什麼問題,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反而會導致孩子語言發育更加遲緩。


希望以上這些文字能夠幫助到你,如果還有疑問,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給我留言。如果時間充裕的話,我會給大家一一回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xccZGwBUcHTFCnfhw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