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的學習態度,為何會形成不一樣的學習成績?

2020-03-22     吳國平數學教育

如何學好數學?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所有學生和家長繞不開的問題。數學成績好有多重要?從基本層面上來講,可以幫助大家提高學習成績,考一個好分數,最終考上重點大學,為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學好數學可以為社會發展培養優秀人才,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等。

正因為數學的重要性,很多老師、家長和學生想盡一切辦法努力提高數學成績,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做了無數題,可考試還是那點分數。

通過多做題、刷題,甚至是進行題海戰術,這是大部分學習數學常用的方法,或許也是部分學生的唯一辦法。要想提高數學成績,確實離不開解題做題,這是一個必備的環節,因為通過解題可以幫助大家掌握和熟悉已學的知識定理和方法技巧,更可以幫助大家進行查漏補缺,優化知識結構,提高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此,這給許多人的數學學習帶來誤導,認為只要努力拚命去刷題,最終肯定能考一個高分,可結果是造成學生學的又苦又累,成績還得不到明顯提升。

如果一個人的數學成績不太理想,一般問題就出在這兩個原因上面,一是基礎不夠紮實,如有些學生知識定理還記不住、計算經常出錯等等;二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遇難題就不會,遇到壓軸題就畏手畏腳等。

很多人沒有認識到一點,學習數學需要解題,但這並不是充分必要的條件,意味著你拚命多做題,並不一定就能學好數學,這是不等價,數學學習≠解題。因為在解題過程中,需要你具備一定的知識定理和方法技巧,及時進行解題反思,總結題型和解題方法等等,這樣你或許才能通過刷題取得學習上的進步。

許多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為解題而解題,滿足題目做對即可,至於從解題中可獲得哪些啟示,已經既無時間顧及也無此意識,因而缺乏對自身解題的認知過程進行反思,難以獲得題目已有信息之外的更多有意義信息,從而最終降低了解題的收益率。

毫不誇張地說解題反思這一環節是絕大部分學生最容易忽視的環節,基本上是做一題扔一題,只在乎答案對不對,根本不在乎解題過程用了哪些方法技巧和考到哪些知識定理等,這樣的解題完全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解題反思是對整個解題過程的反思,包括對題干理解的反思、習題涉及知識點的反思、解題思維程序的反思、解題結果表述的反思、解題所用方法規律和技巧的反思以及解題失誤的反思等。解題反思不僅僅是對數學解題學習的一般性回顧或重複,而是深究數學解題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方法、思路、策略等,從中達到解決一類問題。

很多人以為解題反思可以延後進行,這就大錯特錯,因為一個人對解決問題的反思是有時效的,如果不及時進行總結,這種反思、學習經驗就會消失,從而也就失去寶貴的思想方法的訓練機會,失去從學習反思上升到學習方法、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機會,這是教學和學習上的一種最大浪費。

​對學習活動的全過程進行調節與控制,這是一個活動主體對自己活動過程的自我意識問題,學會了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調節,是思維成熟的標誌。

學習數學,我們一邊要注重和掌握基礎,同時更要關注知識的運用。如在一道題目當中,知識點在題目當中是怎麼呈現出來的,知識點和問題之間是怎麼建立起聯繫,在解決問題過程,運用哪些數學思想方法等等。我們逐一去進行分析,去理清每一個細節,這樣就會慢慢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隨著年級不斷升高而變難,知識內容慢慢就體現容量大、方法多、多樣化等特點。因此,學會總結反思才是數學學習的最關鍵地方,題目是永遠做不完,如果做一道扔一道,數學成績是很難取得很大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tyy_3ABfwtFQPkdE_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