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糖尿病,怎麼還輸葡萄糖?" 護士被問懵了​!這個問題不可不知

2019-08-08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糖尿病患者由於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不能有效代謝和利用葡萄糖,從而引起血糖升高,那對於糖尿病患者,還能輸注葡萄糖溶液嗎?看看下面的內容~

"護士,護士,你快過來看看,俺娘她有糖尿病,怎麼還給她使用葡萄糖啊?你用這個藥使俺娘的糖尿病加重了怎麼辦啊?"

面對這樣的質問,如若你是一個"新護士",你是不是有點心虛?認為自己是不是執行了錯誤的醫囑,這樣的患者使用葡萄糖到底對不對呢

案例回顧

患者老年女性,67歲,糖尿病史20年,入院診斷:II型糖尿病,糖尿病性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顫動,高血壓。

入院時,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血壓166/90mmHg,隨機血糖 18.6mmol/L;床邊心電圖示:房顫,II、III、aVF、V6導聯ST段壓低;心肌四項:N端腦利鈉肽 2008.00pg/ml。

入院後給予I級護理、低鹽低脂飲食、測血壓、心電監護、持續吸氧、記出入量;強心、利尿、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功能等藥物治療。

查看患者醫囑:"10%葡萄糖500ml+10%氯化鉀+10%硫酸鎂10ml+普通胰島素10u ivdrip Qd"。

再次核對醫囑,結合患者病歷,如果你是責任護士,你會去執行嗎?這個醫囑對嗎

做為"老護士"的我,核對醫囑後確定這個醫囑沒毛病,這不是"極化液"嘛!對症,妥妥的沒毛病!用醫學名詞來解釋它叫"鎂極化液(糖+胰島素+氯化鉀+硫酸鎂)"。為何使用極化液?

極化液(GIK)療法是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同時極化液能作用於腦缺血損傷的多個病理生理環節,是一種較好的腦保護劑,對糖尿病合併急性腦梗死患者,尤其是血糖偏高患者,早期應用極化液治療是有益的。

那什麼是極化液療法呢?

極化液是由葡萄糖、胰島素、氯化鉀組成的液體,它能促進心肌攝取和代謝葡萄糖,使鉀離子進入細胞內恢復細胞膜的極化狀態,以利於心臟的正常收縮,減輕心律失常。

極化液中胰島素和K+可共同作用於Na+-K+-ATP酶,提高酶的活性,促進Na+排出和K+入胞,減少鈉、水瀦留,同時K+可起到平衡細胞膜兩側電位,穩定細胞膜,防止細胞壞死的作用。

在常規極化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鎂,是因為鎂對心肌電活動有廣泛的影響;同時鎂能激活心肌腺苷環化酶,維持線粒體的完整和促進其氧化磷酸化過程;鎂能激活Na+-K+-ATP酶,阻止細胞內鉀外流;並使細胞外鉀進入細胞內,降低了血K+濃度,從而能使缺血損傷的心肌細胞恢復極化狀態,抑制折返,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並能提供能量,加強心肌收縮功能。極化液使用注意事項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於胃腸功能失調、肝腎功能低下等極易發生低血糖,且症狀常不典型,容易掩蓋病情,如不能及時診治,將造成嚴重不良後果。那麼,老年糖尿病患者應用極化液治療應該注意什麼呢?

1. 嚴格掌握患者的健康及用藥情況

在應用鎂極化液前全面評估患者健康狀況,常規檢查肝、腎功能,如肝、腎功能減退,用藥劑量應偏小,可採用成人的半量或1/3作起始劑量。詳細了解用藥情況,輸注鎂極化液前及其過程中,避免服用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尤其是多種藥物同時服用。如在應用鎂極化液的同時應用這些藥物,要考慮到這些藥物的降糖作用,適當減少胰島素的用量,在滴注過程中及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應嚴密觀察病情,同時要相應減慢靜脈滴注鎂極化液的速度。

2. 做好用藥知識宣教

用藥知識宣教是重中之重。用藥前應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為什麼用此藥物,此藥物的作用及低血糖時的臨床表現及簡要處理方法,貴在預防,避免醫療糾紛及低血糖發生。並囑患者或其家屬備些糖,以便食用。一旦出現低血糖反應要及時報告醫護人員,及時處理。

3. 避免滴注過快

在靜脈滴注鎂極化液時,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胰島素的用量調節好滴速,勿使進入體內的胰島素量超過2.5-3.0 U/h。嚴格掌握輸液速度,對年老且患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輸液時要限量限速,輸液速度20-30滴/分為宜。

4. 力求劑量準確

在配製鎂極化液加胰島素時一定要用胰島素注射器,以確保劑量準確無誤。

5. 督促患者按時進餐

儘量在餐後2h內靜滴鎂極化液。護士要為患者進食提供方便,如應用靜脈留置針以利患者活動。

6. 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老年患者的低血糖除了典型的低血糖症狀外,還可表現為大腦皮層功能降低的神經精神症狀,如反應遲鈍、昏睡、步態不穩;可有幻覺、行為怪異等精神失常表現;甚至有抽搐、肢體癱瘓、昏迷不醒等,容易掩蓋病情,易誤診為腦血管病,故應提高對低血糖腦病的防範意識,避免誤診。一旦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停止鎂極化液輸入,及時檢測血糖,作出相應的判別和處理。

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患者,他們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有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正確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來源:「中國護理管理 」公眾號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LS9uWwBJleJMoPMg7T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