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患者,老年女性,以「突發心慌3小時」為主訴入院,入院診斷為:冠心病、房顫。經藥物治療後心慌症狀緩解,病情逐漸穩定,患者於1月5日00:30時小便後再次出現心慌,心電監護顯示患者心率達150次/分,告知醫生,立即為患者急查心電圖,心電圖示波為快速房顫,隨後遵醫囑給予患者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鹽酸胺碘酮注射液0.3g以輸液泵20ml/h泵速泵入,夜間加強巡視,並查看患者穿刺部位情況,患者未訴不適,早07:30責班護士進行晨間護理是發現患者穿刺部位皮膚發紅、腫脹,條索狀物形成,患者訴疼痛(評估為靜脈炎3級),立即暫停輸液,拔除留置針,告知醫生,遵醫囑給予患者50%硫酸鎂進行濕敷,喜遼妥塗抹,兩者交替進行使用,並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於次日查看患者皮膚情況,患者訴疼痛症狀減輕,腫脹減輕。
相關知識連結
鹽酸胺碘酮注射液是最有效的第III類抗心律失常藥,對於心房顫動、心房撲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治療效果較佳。胺碘酮pH值2.5~4.0,酸性溶液對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胺碘酮外周靜脈注射時還釋放5-羥色胺等活性因子到組織間隙,5-羥色胺刺激末梢神經引起疼痛。有研究報道,胺碘酮靜脈輸注濃度>3mg/ml時,有誘發外周靜脈炎的風險;如持續靜脈輸注時間>1h,胺碘酮度不超過2mg/ml,同樣有誘發靜脈炎的風險,高濃度胺碘酮從外周靜脈泵入時,靜脈炎發生率高達88.2%。靜脈輸入強刺激性、高濃度藥物或使用時間較長,損傷靜脈內皮細胞,淺表靜脈曲張、血液淤滯;靜脈血管內膜損傷後,形成血栓,迅速導致整條淺靜脈壁的炎症反應,甚至累及靜脈周圍組織,並有滲出液,局部表現有疼痛,腫脹和壓痛的索狀硬條或串珠狀硬結,全身反應不明顯。特別是對於老年患者,由於老年人群的皮膚薄、彈性比較差且鬆弛、感覺比較遲鈍,血管的彈性減退,進而使得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更容易發生靜脈炎。
靜脈炎的臨床表現:注射部位有燒痛、腫脹,隨著注射部位的血管會產生索狀的紅線,觸診有時會有發硬、發熱的感覺。
靜脈炎的分級(五級):
0級 沒有症狀;
1級 輸液部位發紅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級 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
3級 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條索狀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的靜脈,
4級 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條索狀物形成,可觸及靜脈條索狀物長度大於2.5cm,有膿液流出。
針對使用胺碘酮的患者所採取的預防靜脈炎措施:
保護血管,防止發生靜脈炎:減少機械性損傷,選擇合適的管路,最好選用22~24G靜脈留置針,維持時間較長者,及時更換注射部位,必要時行深靜脈置管,胺碘酮靜脈泵入後,先用生理水20ml進行沖洗導管,再用肝素鹽水5ml封管,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
靜脈泵入胺碘酮前應認真評估血管,選擇充盈,彈性好,易固定且較粗大的上肢靜脈,忌用末梢循環差的靜脈.避免反覆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一般不宜採用下肢靜脈,因下肢靜脈瓣多,血流緩慢,易導致外周嚴重的靜脈炎。靜脈穿刺時,需另備一副裝有等滲液的空針,在穿刺成功後先試注射5~10ml的等滲液,確定在血管內後再連接藥物。
對持續靜脈滴注胺碘酮的患者要嚴格交接班,加強巡視,嚴密觀察注射部位局部反應,輸液通暢情況及重視病人主訴。當患者訴有燒灼感或疼痛時,無論局部是否腫脹,都應立即更換注射部位,以防止靜脈炎的發生。
當患者使用胺碘酮出現靜脈炎時的治療方法:
方法1:可外塗喜遼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主要成分為多磺酸基粘多糖,是由動物肝臟提取的粘多糖肝素脂,塗在患者發生靜脈炎處,藥物被皮膚吸收以後,迅速穿透人體皮膚,送至患者皮下組織處,有效抑制肌體組織中蛋白分解酶以及透明質酸酶的活性。吸收患處血腫和水腫,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栓的形成和生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刺激受傷組織再生,並有迅速緩解疼痛及壓迫感、吸收滲出液體、緩解腫脹感、促進結締組織復原。
方法2:喜遼妥軟膏聯合硫酸鎂冰敷 硫酸鎂冰敷療法作用機理是通過降低神經末梢敏感性,從而抑制細胞的活動、增加局部血管收縮力、減少局部滲出,達到減輕疼痛與控制炎症擴散的目的。
方法3:局部熱敷加喜遼妥軟膏 局部熱敷通過提高局部組織溫度誘發局部血管擴張,增加穿刺血管血流量,進而促進局部組織新陳代謝,而且藥物吸收度高,局部血管軟化進程加快,有利於損傷部位的修復,有效地預防靜脈炎的發生。
參考文獻:
2016版INS《靜脈輸液治療實踐標準》)
李旬,項亞娟,劉迎梅.喜遼妥在靜脈炎防治中的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09,9(5):74-76.
李緯,張俊,喬燕舞等.高濃度胺碘酮靜脈泵入與靜脈炎關係的臨床研究.心血管康復醫學雜誌,2004,12(6):594-595.
徐雲芳.喜遼妥與硫酸鎂治療靜脈炎的臨床比較.中外醫學研究,1674-6805(2016)29-0132-03.
來源:護士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QC3tG8BUQOea5OwSP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