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北大新生患上空心病,優秀除了學業,還需要積極的自我價值

2019-10-07     淅爸育兒記

北大,國內拔尖的高級學府,如果一個孩子考上了北大,通常會被視為全家的榮耀,人生已經贏了一半。但你知道嗎?將近1/3的北大新生是厭惡學習的,原因是他們患上了「空心病」,而他們患上「空心病」的緣由,父母「功不可沒」

徐凱文教授(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曾做過一個統計: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01 空心病--喪失自我存在價值

空心病,即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簡單點來理解就是一個人缺乏了自我價值認知。

如果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來理解,患上空心病的人,他對於「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嘛?」的認知是一片虛無的。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如他們在心理干預時告訴徐凱文教授的那般的:

徐老師,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興許你會認為空心病就是抑鬱症:患者一樣的情緒低落、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但問題是所有的抑鬱藥物干預都無效;即便是電抽搐治療(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徐凱文教授在長期的接觸這類型同學後,總結出患上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的孩子的一些共同特點,並以此作為非嚴格診斷的標準:

1、從症狀上診斷可能符合抑鬱症

2、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3、通常人際關係是良好的

4、對生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

5、有強烈的自殺意念

6、通常這些來訪者出現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兩天

7、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

02 患上空心病之前,孩子的心路歷程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

但是,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徐凱文教授如是總結到。

那麼,一個孩子,而且是被視為家之驕傲的優秀孩子,是如何喪失了支撐起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的?

為什麼這些從小就是最好、最乖的學生,這些足夠優秀,甚至優秀得讓人羨慕的孩子會患上空心病?大體上他們經過了以下的心路歷程:

  • 一開始,他們是幸運的,被認為是天才

這類型孩子,一開始是幸運的,這份幸運並不是指運氣,而是指他們與生俱來具備對學習的天賦。

他們學習什麼都比同齡人快,尤其在學業上,並不如一些學習困難的孩子,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相對輕鬆,仿佛與生俱來就是學業上的天才。

這恰恰是他們患上空心病的開始,因為他們的父母開始用學業作為衡量他們價值的標準,作為對孩子喜怒的條件;

年幼的孩子是極其自戀的,他們認為身邊所發生的一切都與自己有關係,例如他們認為父母開心、不開心,他們都有責任。

在年幼的孩子看來,自己的好成績可以成為父母喜歡自己的條件,作為被父母認同的條件,他們以此為生活基準,從父母對他的情緒和行為中,獲取最初的安全感、認同感、自我存在價值感。

  • 緊接著,他們開始壓抑自我,滿足父母

孩子的天性是什麼?玩!他們總可以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玩,用玩的方式探索著這個世界。但患上空心病的孩子,他們的童年是不存在「玩」這一事物的,他們必須壓抑自己的天性。

因為只要他們一想到玩,就會被告知「玩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玩是一種罪惡」,如果他們把自己的想法進行實踐,真正的玩起來了,父母就會用盛怒或者悲傷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失望。

這讓孩子認識到玩真的是一種罪過,玩可以讓他開心,但是卻讓對自己極其重要的父母傷心、難過。

他們被父母用情感勒索著,威脅著:你的生命,只有學業才是唯一,你只有優秀,我們才會正視你。

他們必須不斷保持優秀,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關注。而如果他們讓父母傷心,就會備受譴責,無論是來自父母還是自身。

這些孩子總是告訴自己:「父母為了我那麼辛苦,對我那麼好,我怎麼能讓他們失望呢?」

他們絲毫察覺不到,父母把自己對生活、對社會的焦慮轉移到他的身上,把他當成自己的新生,代替自己而活。

  • 再接著,他們「安穩」度過青春期

眾所周知的是,青春期之所以被認為叛逆,是因為孩子的獨立自我和家長的獨立自我相衝突,再簡化一點,就是孩子的三觀和父母的三觀衝突。

但這類型孩子,幾乎在青春期不會有叛逆的行為,即便他們有叛逆的想法也會馬上被「背叛父母」的想法所壓抑。

難道他們不會有喜歡的異性嗎?難道他們不會有社交的需求?難道他們真的只喜歡學習、學習、學習嗎?

他們有沒有、會不會、想不想這都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他們的父母認為他們沒有、不會、不想。

更為讓人惋惜的是,這類型孩子以父母的喜怒為自己的行為基準--一如他們年幼時一般--如果他們惹的父母生氣、傷心,他們就會有失去了存在價值的感覺,因為他們賴以為生的精神養分就是父母的喜怒。

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習慣了沒有自我,習慣了必須依附在父母的獨立自我上才能生存--一個依附在父母的獨立自我的孩子,怎麼會和父母起衝突呢?他的所有行為都符合父母的三觀標準,也依據父母的三觀標準進行活動。

可惜的是,此時懵懂的他們並不能弄明白這一點。

  • 最後,他們發現了「秘密」,獲得了「空心」

孩子終將成年,也終將獨立,進入大學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他們需要靠自己生活了,在那個被稱為「半個社會」的大學裡。

他們正式從生活中脫離父母,因為大學裡,父母不能再跟在他們身邊。這讓他們失去了什麼?有兩個方面:

其一、失去了過往賴以生存的依附

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的好成績沒有了意義,他們也就失去了汲取存在意義的源泉。偏偏也是在此時,父母認為孩子已經獨立了,自己完成了養育孩子的任務了,不再以成績為衡量他們價值的基準。

這讓孩子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他們的心理需求是:我重視的人(父母)不再因此而重視我,而重視我的人(情侶、老師、學校)我並不在乎--我活著是為了什麼?

其二、他們終於發現,自己失去了自我

當依附已經失去,他們也被告知「你需要為自己而活」,此時他們發現:我好像沒有自我,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我要幹什麼?又是為了什麼?

他們已經用優異的成績、足夠好的高等學府來完成父母對自己的期待,但完成之後呢?他又應該為誰而奮鬥、而努力,甚至是...為了什麼而存在、而活著。

有一個十分悲傷的例子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這是發生在2006年的事情:「我不快樂,一直以來也不快樂,我似乎覺得缺了點什麼,但我說不出是什麼,但那使我很不安和痛苦……使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距離,每一分(鍾)都是那麼的難熬!」

在在遺書上,阿瓊寫出了自殺的原因。在留下遺書,與父母通了20分鐘電話之後,阿瓊從珠海橫琴8樓的家,平靜地一躍而下。

定格的畫面,啊瓊的神情是那麼安詳,就像得到解脫一樣。生前沒有受到任何的侵犯,衣食無憂,不單單視啊瓊為掌上明珠的親人,就連阿瓊的同學都無法相信,一向品學兼優、美麗善良的啊瓊,用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03 患上空心病的孩子,源自自身的自戀,但父母「功不可沒」

在現在的教育理念中,我們習慣性地把孩子比喻為「一張白紙」,而父母就是那個執筆在紙上作畫的人,仿佛孩子所有的過錯,父母就應該負上全責。

毫無疑問,孩子會患上空心病,父母應該負主要責任,但我們不能忽略孩子自身的責任(即便那不是他們的錯,而是自然成長規律)。讓我們來瞧瞧,這裡面孩子和父母各自有著怎麼樣的責任。

  • 孩子的責任:源自天生自戀

最初,我們都是極其自戀的,於是,周圍發生好的事情,我們認為是自己導致的,發生壞的事情,也往自己身上攬。

這與孩子天生自戀的心理有關,在心理學上是這樣形容嬰兒的心理特點的: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

簡單點來理解,就是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認為自己與母親是一體的,他所理解的世界是非常狹隘的--就是這個一體化的共生體,同時他認為自己是這個狹隘世界的主宰,他的一切需求必須被滿足,他的意志必須被執行,否則他就會用雷霆之力摧毀這個世界。

漸漸地他發現自己和母親是獨立的個體,而自己也並非自己所想的全能,事實上他們就是那麼弱小。

他們會追求自己想要的安全感,尋找自己在環境中的定位,這是他賴以生存的精神養分。

最終,他們會用種種方式來獲取這份安全感--討好父母。這是孩子的責任,即便這不是他們的過失。

  • 父母的責任:利用了孩子的自戀

好的父母,會用愛和耐心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我們該負責的,什麼是不該我們負責的。由此,我們慢慢走出這種自戀。

但是,假若父母說,是的,那些所有的壞事情,的確就是你導致的,這個孩子就無法走出壞的自戀。

不幸的是,這樣的父母並不罕見,很多父母對無辜的孩子發了一通脾氣後會理直氣壯地說,這一切都是你的錯!

這些讓孩子患上了空心病的父母,他們有意無意地利用了孩子的自戀,利用了孩子對他們的依戀。

他們發現,只要把自己的喜怒的責任歸結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會很聽話,順應他們的要求,為他們而活。無論使用何種方式,他們最終都只是讓孩子陷入那份自戀而不能自拔。

只是終有一天,孩子會發現那並不是自己的責任,也發現了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原來自己並不是為自己而活。

在這些家長中,有三類家長比較典型,大家也是耳熟能詳:

【包辦型溺愛】: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最終孩子失去了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成為一個讀書的機器。

【焦慮式養育】:

焦慮式養育在當下並不少見,他們極其追求孩子的「快人一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實際上他們只是自己無力改變生活,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操控型教育】:

操控型教育和包辦型溺愛的區別在於,包辦型溺愛屏蔽了孩子對生活的真實體驗,而操控型教育則是強行扭轉孩子的生活體驗。

舉個例子,包辦型溺愛的孩子可能連見到老虎的機會都沒有,但操控型教育的家長,會告訴孩子老虎是邪惡的,不應該存在的生物(以父母的價值觀為基準)。

04 預防孩子患上空心病

空心病,即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這是完全可以預防乃至避免的心理障礙,關鍵在於價值觀的建立。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我們可以這樣做:

  • 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幫助孩子走出自戀期

孩子有一個必然自戀的區間:0~36個月。著名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經過大量細緻的觀察,將三歲前的新生兒分成了三個階段:

一、正常自閉期。從出生到1個月,這個階段的嬰兒大部分時間用來睡覺,他需要撫摸和照顧,但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簡單世界裡。

二、正常共生期。2個月到6個月大,這個階段的嬰兒將媽媽和自己視為一體。

三、分離期。6個月到36個月大,嬰兒逐漸意識到,媽媽是媽媽,自己是自己。

幫助孩子走出自戀期,關鍵時期是孩子進入分離期時,即6~36個月齡時。此時父母就需要告訴孩子,什麼事是他需要負責的,什麼事情與他無關。

例如,一個兩歲大的孩子見到父母吵架,而做出勸架的行為(或大哭、或生病)讓父母關心他而恢復和諧,此時好的父母,會告訴孩子父母吵架是父母自己的事情,與他無關。

  • 讓孩子體驗真實生活,不以父母為生活基準

必須承認的是,兩個人無論關係再親密,但始終是獨立的兩個個體,彼此的生活體驗並不能互相代替,最簡單的是只有一個人吃東西,並不能讓一個人也體會到飽的感覺。

而兩個獨立的人如果相互依附,成為對方的唯一精神寄託就會產生種種問題,例如戀子、戀母情節所導致的悲劇。

讓孩子體驗真實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讓他們直面生活,包括挫折和成就,讓他們感受生活帶給他們的喜怒哀樂,而不是父母帶給他們的喜怒哀樂。

例如,嬰兒吃飽喝足後,身體上的舒適感就是他們最初的安全感由來,但那並不是父母賦予他們的,而是食物給予他們的真實體驗。

而錯誤的父母會告訴孩子:瞧,是我讓你感到舒適的,是我讓你感到開心的。

  • 無條件包容孩子的一切情緒,而不是以某些條件為包容基準

父母的偉大,在於無條件、不求回報的賦予,但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家長會以「養兒防老」的思想生兒育女,還有一些家長會用「我為你付出了所有」來綁架孩子。

家一直被我們描述為遮風擋雨、包容一切的場所,家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構成,實際上包容孩子的、為孩子遮風擋雨的並不是那個房子,而是父母。

在3~6歲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強大的。關係的平衡不在於外在的衡量,而在於內在的情感。

3~6歲的孩子,他們沒有什麼外部評價體系,他們不在乎擁有太多的物質條件,也不會拿這些東西去衡量父母的價值。就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喜歡與別的孩子比較物質條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給他們的。

同樣的,那些被空心病所腐蝕的孩子,他們最初的價值觀是由「學業是衡量人的成就的唯一標準」所構成,這份認知由父母所傳達。

如果父母懂得教會孩子,用內在的情感去衡量價值,而不是用實體化、數字化的成績的話,那麼孩子就不會有患上空心病的機會。

淅爸有話說:「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嘛」,這是一個看起來離我們很遠的問題,但實際上又在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價值,以及體現自我價值的地方及對他自身的好處,孩子就不會被空心病所困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UVLpW0BMH2_cNUgyf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