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經濟停擺部分產業供應中斷,三大領域有望乘勢崛起

2020-04-30     同花順財經

近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前IMF全球副總裁朱民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這次危機的情況比2008年金融危機嚴重得多,疫情衝擊了總供給和總需求兩個層面,衰退是板上釘釘,世界經濟是否會大蕭條取決於疫情」。

疫情是否會導致國際貿易秩序和全球產業鏈分工出現巨大調整?海外經濟停擺供應中斷,哪些關鍵行業有望藉此機會做到國產替代?今天同花順專家團邀請了華潤元大基金投研負責人——金興健先生為大家分享。

嘉賓介紹:金興健,華潤元大基金投研負責人、專戶投資部負責人,歷任專戶債券投資經理、基金子公司項目團隊總監。曾供職於寶鋼集團財務公司和華安基金。

嘉賓核心觀點:

1從當前情況看,我國工業復工復產速度加快,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產品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回升最為明顯。

2、當前部分思想極端的歐美政客、媒體人士和學者的叫囂,從表面上看,產業鏈有被人為重新切割的巨大風險,但細品事情未必簡單。

3、疫情確實可能導致國際貿易秩序和部分產業鏈分工的調整,區域合作可能加強,全球範圍的摩擦與爭端加劇。

4、從疫情發展情況看,電子、通訊、計算機、醫藥以及必需消費品等行業存在機會,在一些成熟製造領域,中國有望加快國產替代的步伐。

5、中國的貨幣政策需要應對美聯儲零利率及無限量寬鬆帶來的中長期問題,不會盲目跟進降息,會選擇靈活的綜合措施推動實際利率下行。

訪談詳細內容:

1、全球疫情對中國經濟和產業鏈有何影響?

金興健:新冠肺炎疫情作為黑天鵝事件正在演繹一場外生性的風暴,而且3月份以來疫情進一步在全球擴散,呈現複雜化和長期化的趨勢。為全力保護人民生命安全,中國式防疫是以社會經濟短時間暫停換取人民生命安全並且取得了成功。當然社會經濟短時間暫停必然會給中國的經濟運行造成短期劇烈衝擊,從第一季度我國GDP同比為-6.8%已經能夠清楚地看到此次全球疫情的負面影響。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同比下降3.2%,第二產業同比降幅達到9.6%,第三產業同比下降5.2%,三個產業中第二產業降幅最大,這與市場認為的服務業受到衝擊最大並不矛盾,因為這裡服務業具體指餐飲旅遊等線下服務業,只占第三產業的一部分。

不過從3月份情況看,我國工業的復工復產正在加快,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產品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回升最為明顯,同比增速從1-2月-13.8%提升至3月的9.9%;而受疫情需求推動,醫藥製造業同比增速從1-2月的-12.3%提升至3月的10.4%。

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隱憂來自於疫情對就業的影響,因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諸如餐飲、旅遊、航空和紡織品等出口行業都有勞動密集型特徵。

當前全球疫情的複雜化與長期化導致2008年之後已經陷入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低生產率泥潭的全球經濟有進一步衰退的風險,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思潮,進而影響全球產業鏈布局。面對一些歐美思想極端的政客、媒體人士和學者的叫囂,從表面上看產業鏈有被人為重新切割的巨大風險,但細品起來事情恐怕未必那麼簡單。

一是資本全球配置是資本逐利的本性體現,產業鏈背後是資本逐利的故事,如何將產業鏈利潤最大化是資本最關心的事情,產業鏈每一個環節都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形成了自然秩序,這種自然秩序不以某些人的意志為轉移。從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到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再到哈耶克的自然秩序理論都已經對此進行了非常清晰的分析。

二是產業鏈的遷移與要素稟賦、國家治理能力等綜合因素息息相關,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以及資本密集型升級及外遷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紀錄片《美國工廠》反映了美國製造業衰退的諸多深層次問題。實際上在全球化和產業鏈轉移的過程中,美國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實現了利益最大化,但問題在於其內部的社會問題造成貧富分化加劇從而引發底層民眾的不滿,而全球化則成為了政客們甩鍋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三是產業鏈的逐步調整是一個動態過程,中國從加入世貿組織到如今在全球產業鏈的中樞前後花了二十年時間,目前全球除中美之外,世界經濟缺少第三台發動機,沒有一個國家在中短期內具備替代中國製造業地位的能力,在全球疫情複雜的情況下,資本顯然會選擇留在集聚效應最強、生產效率最高和社會環境最安全的地方。

2、疫情是否會導致國際貿易秩序和全球產業鏈分工出現巨大調整?

金興健:當然疫情確實可能導致國際貿易秩序和部分產業鏈分工的調整,其中一個可能的趨勢是區域合作加強,而全球範圍的摩擦與爭端加劇。

第一,中國已經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主角而不是配角,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門類,人們應對中國的製造業實力保持信心,而不應妄自菲薄。按照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超過220中的工業產品產量占據全球第一,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過28%。同時中國自身也成為全球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進口大國和消費大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5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額為11.3億美元;2018年則超過4.6萬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

第二,中國是典型的大國經濟,非東南亞、日、韓可比,中國有遼闊的腹地,產業轉移與外遷時間更長、過程更複雜。中國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轉型,一些已經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本身就有外遷需要,這樣的遷移可以改善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空間,加速國內產業升級與資源優化,符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新基建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製造業發展的重要主題,新基建就是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新型智造、自主可控的基石,從產業鏈分工情況看,中、日、韓三國在機電產品、化工產品與光學儀器方面的合作最為廣泛與密切,中國自日本、韓國進口的上述三類產品約占其總進口額的68%和77%,未來隨著中國新基建的發力,此類區域貿易合作有望進一步加深。

第三,受產業鏈升級的內在需要與貿易爭端帶來的技術封鎖的外在壓力,中國必然選擇推進科技創新與自主可控,在某些高端技術領域會呈現出既有合作又有紛爭的鬥爭局面。疫情爆發所引發的新基建和高端醫療領域的產業機會都需要光學設備、集成電路等先進位造業產品的支撐,而這些產品恰恰掌控在美歐日韓等國家手中,一方面產業鏈整合過程中掌握領先科技的國家確實占據一定優勢,可以調整對華政策,但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政策調整也會反過來堅定中國推動產業升級的決心與加快進口替代的步伐。因此若當前強行進行產業鏈重整或切割則只會造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兩敗俱傷的結果。

3、海外經濟停擺,部分產業鏈供應中斷,哪些關鍵行業有望藉此機會做到國產替代?

金興健:從當前疫情發展的情況看,電子、通訊、計算機、醫藥以及必需消費品等行業存在機會,其中由於中國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因此在一些成熟製造領域,中國有望加快進口替代的步伐。

一是半導體等產業領域,一些擁有核心技術及應用市場並受政策支持的科技公司基本面良好,在得到全球頂級客戶認可之後在未來3至5年內成長為全球性公司的機率非常大。

二是醫療器材領域與藥物研發外包服務(CRO)領域,疫情讓重症醫療設備和檢測設備備受重視,而且這些醫療領域已經出現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公司,產品大量生產與採購將推動製造技術的成熟與升級。

三是具備競爭優勢且有本土化特徵的產業領域,如化妝品、生活用品等,疫情給了本土品牌重塑形象的機會。

4、海外不斷加碼經濟刺激政策,而國內應對疫情衝擊的經濟政策似乎顯得有點弱,您是如何看待的?

金興健:針對本次疫情,中國經濟政策採取的總體思路為保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保持政策定力,志在長遠,防止房地產泡沫,意在製造業立國、科技創新強國。中國制定並在貫徹實施經濟結構性改革,從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2016年的「房住不炒」,到2017年的三大攻堅戰,乃至2018、2019年的資管新規、金融供給側改革,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指導下,中國由製造業大國到科技強國轉變的堅定信心從未動搖。

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一片大海,中國的GDP約占全球的16%,擁有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經濟縱深與發展潛力。同時,相較歐洲、日本的負利率情況及美國資本市場過度繁榮,中國核心資產的價值不言而喻。而且中國率先控制了疫情,實現了復工復產,因此中國具備足夠的政策迴旋餘地。

5、中國為何不跟進降息?中美貨幣政策空間現在還有多大?

金興健:汲取2008年應對美國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的政策得失,此次中國的貨幣政策並未盲目跟進美聯儲大幅度降息,而是選擇更加靈活適度的綜合措施,包括降息、貼息、擔保及各項穩信貸等,穩步推動實際利率下行。

一是貨幣政策的當前目標在於多重目標動態平衡: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既穩總量又優結構,以我為主、兼顧對外均衡,疏通貨幣傳導機制,守住風險底線。

二是中國經濟結構在2008年之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2012年起中國的主要就業人口由農民工轉為高校畢業生,降息對緩解就業壓力等迫切棘手問題意義不大,反而可能刺激資產泡沫。

三是中國的貨幣政策需要應對美聯儲零利率及無限量寬鬆帶來的中長期問題。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情況看,美聯儲超低利率與量寬雖然延緩了各國債務危機爆發的時間,但實際上是美國利用其全球儲備貨幣主導地位對全球徵收鑄幣稅,最終歐債危機和新興市場國家債務問題還是會浮出水面,並引發資產價格與物價的劇烈波動。

目前中國的貨幣政策空間比較大,政策工具儲備充足。隨著復工復產的進行,國內社會秩序安定, CPI、PPI趨勢均有利於寬鬆貨幣政策實施,銀行間拆借利率與國債收益率已明顯下行,寬鬆的貨幣環境有利於債市和股市,中國的金融市場保持穩定。

美國的問題在於疫情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美聯儲零利率和無限量寬主要為了給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保持投資者信心,但美國企業高槓桿債務問題以及與美國資本密切相關的歐洲國家債務問題並沒有有效解決,隨著疫情時間超出預期,這些問題都可能困擾美國。由於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已經降至零附近,價格工具已無空間,因此預計美聯儲將不得不完全依靠量化政策工具,將購買資產的資質進一步下調,被迫發揮最後貸款人的作用,以緩解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所面臨的壓力。

同花順專家團,是由同順號團隊傾力打造的行業專家訪談專欄。關注同花順專家團,把握經濟熱點,洞悉市場變化,深入產業分析,與專家面對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MfXyXEBnkjnB-0zO9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