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史蒂芬妮 · 孔茨
幾千年來,婚姻發揮了許多經濟、政治和社會功能,以至於婚姻成員(尤其是女性和子女)個人需求和意願退居次要地位。婚姻不是兩個個體為了愛情和親密關係結合到一起,儘管有時這是個受歡迎的副作用。相反,婚姻的目的是獲得有用的姻親關係以及政治或經濟上的優勢。
只有在過去200年間,隨著其他經濟和政治制度開始取代婚姻曾經發揮的許多作用,歐洲人和美國人才開始將婚姻視為一種應當滿足個人的情感和性需求的個體間的私密關係。這種觀念一旦產生,自由意志就成為選擇伴侶的社會規範,愛情就成為結婚的主要原因,成功的婚姻就被定義為一段能夠滿足雙方需要的關係。
但是所有這些變化對於婚姻作為一種制度的穩定性來說,同時有正面與負面的影響。為愛情結婚的理想剛剛勝利沒多久,它最為熱烈的擁護者就開始要求愛情泯滅後離婚的權利。一旦人們開始相信家庭應當養育子女,而非剝削他們的勞動,許多人就覺得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後果是不人道的。當人們開始認為一段關係的質量比這一制度的經濟功能更加重要,一些人便主張,兩個未婚個體(包括同性人士在內)的愛情承諾,至少應當和那些因為功利目的而締結的正式婚姻享有同等的社會尊重。
01 | 婚姻面臨的威脅
150年來,有四樣東西阻止人們從愛情和自我實現的新價值觀推導出最終的結論:人們能夠在婚姻之外建構有意義的生活;並非社會上的一切事情都必須通過夫妻並圍繞夫妻來組織。
這種信念和行為的第一重阻礙就是,人們認為男女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先天差異,其中一個差異就是女性沒有性慾望。這種觀念在20世紀20年代瓦解了,這時的人們拋棄了男女各司其職的觀念,強調性生活滿足感對女人和男人同樣重要。
第二個抑制愛情革命的顛覆潛力的因素就是,親屬、鄰居、僱主和政府控制人們的個人行為並懲罰違規者的能力。這些個體和機構的影響力被城市化(允許個人生活存在更多的匿名性)的發展以及國有企業、銀行和其他非個人機構(更關注人們的學歷和資產,而非婚姻狀態和性史)的發展侵蝕。
第三個防止愛情革命削弱婚姻的社會核心地位的因素,就是不可靠的節育手段和對非婚生育的嚴厲懲罰的結合。然後,在20世紀60年代,節育手段變得足夠可靠,以至於對懷孕的恐懼不再束縛女性的性生活。在70年代,改革者廢除了非婚生育的法律分類,宣稱因為母親不想或不能結婚而懲罰孩子是不公平的。
女性在法律和經濟上對男性的依賴,以及男性在家庭事務上對女性的依賴,是長期以來驅使人們結婚並留在婚姻中的第四個因素。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女性贏得了法律上的自主權利,在經濟自立上也有了巨大的進步。與此同時,省時省力的消費商品的興起,例如免燙衣服、預製食品和自動洗碗機,也減少了男性對女性操持家務的依賴。
02 | 傳統婚姻的崩塌
隨著所有這些針對單身生活和個人自主的障礙逐漸消除,社會迫使人們結婚或違背自身意願留在婚內的能力也被大幅削弱。人們不再需要通過結婚來建構成功的人生或長久的性關係。這樣一來,幾千年的傳統便走到了盡頭。
今天,我們正在一點一滴地經歷一場歷史性的革命,它就如工業革命那樣步履維艱、影響深遠且不可逆轉。和那個巨大的歷史轉折點一樣,婚姻革命也改變了人們組織工作和人際責任關係、利用閒暇時間、理解性生活以及照顧老幼的方式。它將一些人從受束縛的、因襲的社會角色中解放出來。它也除去了另一些人的傳統維生體系和行為規範,卻沒有確立新的系統和規範。
婚姻革命剛剛爆發時曾導致個人生活的騷動。但是我們無法將個人生活的時鐘回撥,回到小農和手工業的經濟生活。工業革命給那些離開了傳統社區、舊的生活方式被毀滅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個人損失。當一些企業家在過渡時期崛起時,農夫和工匠失去了一切。但是個人和作為整體的社會必須認清事實:新的僱傭勞動制度以及自由市場將一直存在下去。我們在婚姻革命里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
有一個模式總是在那些發生了巨大歷史變革的時期反覆出現。社會變革在生活的一些方面產生的效益通常和在另一些方面導致的損失密不可分。如果我們能選擇接受或不接受什麼樣的歷史變革那就太好了,但是我們沒有那麼幸運。在工業世界裡,就算新工廠取代了舊工廠,許多人還是會找到新的就業機會;同樣,許多人也會在新的基礎上獲得令人滿意的穩定婚姻。但是還有許多人會在婚姻之外經營自己的生活並建構個人的承諾關係。
當我在講座上闡述這個觀點時,一些人批評我沒有欣賞婚姻的好處。事實並非如此。一樁成功的婚姻會帶來明顯的效益。但是為這本書所做的研究令我相信,如果我們試圖重新將終生婚姻的社會規範強加在每個人身上,許多效益就會消失。
當一樁現代婚姻狀態穩定時,它比過去要更加富有吸引力。婚姻不再賦予丈夫虐待妻子的權利,或是為了剝削孩子的勞動而犧牲他們受教育的機會。現代婚姻不再突出兩套生活水準,一套是給男人的,另一套較低的生活水準是給妻子兒女的。性生活的嚴格雙重標準——對男人的通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有婚外性行為的女人則折磨終生——也不復存在了。
今天,西歐和北美的已婚人士普遍比其他生活形態的人更加快樂、 健康,出現經濟危機和心理抑鬱的可能性更小。婚姻的其中一些效益源自社會學家口中的選擇效應(selection effects)。也就是說,本來就善良、健康、擅長社交、情緒穩定的人們,比起沒有這些特質的人更容易結婚並維持婚姻。無獨有偶,能在工作面試中給人留下好印象,可以成功管理財務和時間的人,比那些不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更有可能擁有穩定的婚姻。
03 | 結婚的額外收益
但是我相信,在婚姻的選擇效應之外,婚姻本身還額外疊加了一些東西。它仍然是我們文化中關於承諾的最高表述形態,與之相伴隨的還有對責任、忠貞和親密的迫切期望。關於哪一方應該在婚姻中做什麼,已婚伴侶也許不再遵守一套明確的規定。但是他們確實還遵守著一套關於哪一方「不應該」做什麼的明確守則。至於其他人應當如何與已結婚的夫妻相處,社會也有著一套明確的規則。這些普遍被採納的期望和行為準則,提高了日常生活的可預測性和安全性,使得生活變得更加輕鬆。
婚姻之外的安排仍然被視為是臨時的權宜之計,無論它們持續多久。關於這些關係應當遵守什麼規則,人們沒有一致看法。我們甚至不知道怎麼稱呼這些關係。離婚家庭也許會被貼上「破碎」家庭的標籤,哪怕它實際上運轉得非常不錯。直到最近,未婚夫婦所生的孩子都被稱為私生子女,在法律和社會生活中都被按照非法生育對待。同居伴侶之間的關係,無論異性還是同性,都不被法律承認,也許還會被雙方的朋友和親戚漠視。相反,婚姻給了人們一個正面的名頭和公眾形象,為夫婦的行為以及外界人士應該對這段關係給予的尊重,都定下了很高的標準。
如果我們的社會不再尊重婚姻以外的替代形式,受苦的可能是婚姻本身。使婚姻具有非常美滿的潛質的那些因素,和那些使不美滿的婚姻更加難以忍受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難解難分的。個人自由讓人們能在婚姻生活中期待更多,同時也讓人們在保持單身時收穫更大。在決定是否要和對方繼續在一起的時候,它還給予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的選擇。
有一些人認為,因為已婚伴侶平均比離婚或單身人士富裕,社會應當推廣終身婚姻,並發起反對離婚和同居的運動。但是,參考平均值來對人們提出個人建議或建構針對所有人的社會政策並不明智。在平均意義上,婚姻對丈夫和妻子都有明顯的好處。那是因為大部分婚姻都相當幸福。但是處在不幸婚姻中的個體比起單身人士心態更加抑鬱,當婚姻陷入麻煩時,婚姻對健康的許多益處也就消失了。一項為時三年的研究以一方患有輕度高血壓的已婚夫妻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在幸福的婚姻中,哪怕夫妻多共處幾分鐘,患病一方的血壓也會下降。但是對於那些婚姻不幸的夫妻來說,共處多幾分鐘會使患病一方的血壓上升。擁有一個喜歡鬥嘴或極其挑剔的伴侶,會嚴重地損害一個人的健康,令血壓上升、免疫功能降低,甚至加重慢性疾病的症狀,例如關節炎。
在一段糟糕的婚姻中,女性的風險尤其大。一段糟糕婚姻中的男性,比起單身男性仍然有一些健康上的優勢,因為即便是難以相處的妻子也會給丈夫吃更多蔬菜,計劃他的健康檢查,肩負起讓生活順利運轉的大部分家務和情感工作。但是婚姻不幸福的女性就沒有這些補償了。不幸福的妻子得抑鬱症和酗酒的機會比單身女性更高。一樁糟糕的婚姻會讓女性的膽固醇指數升高,免疫功能下降。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研究員發現,不幸福的已婚女性在40多歲時出現與心臟病和中風有關的症狀的機率是婚姻幸福或從未結婚的女性的兩倍以上。一項對俄勒岡州的病人的長期研究甚至發現,婚姻中不對等的決策權與更高的女性死亡風險有關。
推廣好的婚姻是一項值得一做的目標,我們可以幫助許多已婚家庭比現在過得更好。在今天這個不停變動的世界裡,一刀切的諮詢手冊和婚姻成功的錦囊妙計已經沒有價值了。但是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了幾條普遍法則,似乎能幫助多數不同類別的現代婚姻幸福美滿。
因為人們不再面對過去那種迫使他們結婚和維持婚姻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對今天的男女來說,從朋友開始做起,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建立關係,就變得尤其重要了。你不再能強迫伴侶遵守一種預先規定好的社會角色或性別刻板印象,或是逼迫某個人留在一段不滿意的關係裡面。「愛情、尊敬和協商」必須取代傳統的嚴格規定,心理學家貝蒂 · 卡特(Betty Carter)和瓊 · 彼得斯(Joan Peters)如是說。
但協商並不會解決一切在意見或興趣上的分歧。隨著男女結婚時間的推遲,他們在結婚時各自已有大量的生活經驗以及許多之前已經形成的興趣和技能。兩人能夠在所有興趣和信念上互相契合的假設已經不再成立了。當兩個成年人走到一起,沒有人再有支配權時,雙方都必須學會和而不同。
接受不同,並不意味著對一方給予的一切忍氣吞聲。20世紀50年代提出這個建議的心理學家說的肯定不是一碼事,在當時這個建議僅僅是針對妻子的。今天,一段關係中的接納必須是一條雙行道。這種接納要想有效,就必須基於真正的友誼和尊重,而不是許多50年代的婚姻手冊推薦的那種偽裝出來的興趣——它們讓妻子假裝對丈夫的工作感興趣,讓丈夫假裝對妻子的一天感興趣。當婚姻的締結不再是因為姻親和社會的壓力,或是兩個無法勝任對方工作的人的相互依賴,在這樣的世界中,婚姻里持續的情感投入就必須取代外部的束縛,成為一段關係的定海神針。
婚姻的歷史變革產生的另一條重要法則就是,丈夫必須對妻子想要改變的請求做出積極回應。這並不是偏向女性而打擊男性。幾千年來,婚姻都是以強化女性的屈服地位的方式來組織的。今天,大部分讓丈夫權威凌駕於妻子之上,或者讓妻子屈從於丈夫需要的法律和經濟基礎都不復存在了。儘管如此,我們所有人都在潛意識中沿襲了一些習慣和情感上的期待,使得女性在婚姻中的劣勢地位延續下去。例如,仍然真實存在的情況是,女性結婚後一般會比結婚前做更多家務,男性結婚後則做得更少。婚姻減少了女性的自由時間,卻沒有剝奪男性的時間。研究員瑪麗貝思 · 馬丁利(Marybeth Mattingly)和蘇珊娜 · 比安基(Suzanne Bianchi)寫道,在許多情況下,結婚讓女性「一直處於待命狀態」,從而使她們的空閒時間變少,質量也往往降低了。女性更容易討論婚姻方面的議題,因為她們能從這些傳統的婚姻動態的改變中得到更多收益。心理學家約翰 · 戈特曼(John Gottman)和他的合作夥伴認為,一個男人若是能對妻子想要改變的請求做出積極回應,這就是他們將會一直擁有幸福婚姻的最好的指標之一。他們提到,如果妻子客氣地提出請求,也會有很大幫助。但是如果她因為害怕引起紛爭而保持沉默,就於事無補了。建設性的、非暴力的憤怒通常不會導致離婚,但是漠視伴侶一方想要改變的請求,會給婚姻帶來很大的風險。
在研究家庭生活的30年中,我讀到過許多女性在過去400年間寫下的日記。閱讀這些關於女性的生活和婚姻的記錄,我感到震驚。這些日記並沒有聚焦婚姻的快樂,而是頻繁地聚焦於妻子在接受命運時的掙扎。當然,許多婦女確實提到了對丈夫的愛和尊重,但還有許多婦女在日記中寫滿了對自己的提醒:要保持耐心、自律及寬容。一名婦女一再重複,丈夫的行為是「我必須背負的十字架」;另一名婦女提醒自己,丈夫從沒有打過她,她應當「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更加感恩」。其他人會祈禱上帝賜予自己忍受丈夫酗酒或惡劣脾氣的耐心。
「給我力量吧」「讓我明白自己有多幸運吧」「幫幫我不要激怒他」「給我耐心吧」。這些央求出現了一次又一次,哪怕是在對婚姻感到滿意的婦女的日記中也是如此。男人的日記較少提到需要調整自己去適應妻子的缺點,但是它們同樣反映了生活在一種刻板制度中的焦慮,這個制度讓人完全沒有解決問題、協商關係的意識。
04 | 社會價值的多元
如果我有時間寫日記,我會寫些什麼呢?我和丈夫比過去擁有更多的選擇權,這一點毫無疑問會體現在日記中。和所有已婚家庭一樣,我們也有必須尋求耐心和忍讓的時候。但是留下來解決問題,是一個自覺的選擇,也是個雙向的過程,而不是單方面停火逆來順受。我的日記會記錄下日常婚姻生活中的快樂,比過去大多數日記都要積極得多,關於「聽天由命」的說法也會少得多。不過,作為一個現代女性,我的生活暗藏壓力,這是早年的日記里所沒有的。我知道,如果丈夫和我不再協商,如果太多時間在鬱鬱寡歡中流逝,又如果矛盾拖延的時間太長,我們都不必和對方再繼續下去。
對個人婚姻來說是如此,對社會也是一樣。作為幾百年社會變遷的結果,西方世界的許多人都能選擇是否進入婚姻,以及結婚後是否在這段婚姻中度過餘生。我們的經濟結構以及文化價值觀,同樣鼓勵甚至強迫人們做出比過去多得多的個人決定。今天,關於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決定權前所未有地落在當事人而不是整個社會的手裡。
已婚人士也許能尋求朋友或諮詢顧問的幫助,我們的僱主和政治領袖也設立了對家庭生活友善的工作政策以及社會項目,幫助我們兼顧多重角色,從而使我們更容易維持婚姻關係。但是,對已婚夫婦最為有效的支持體系,例如帶薪育嬰假、彈性工作時間、高質量的育兒服務、在關係陷入麻煩時的諮詢渠道,同樣也會使那些在婚姻之外建立關係的人生活得更加輕鬆。相反,明顯限制了未婚人士的社會支持或選擇自由的措施,也很可能會損害已婚人士的生活質量。
我們當然可以創造出比現在更加健康的婚姻,也能拯救更多陷入麻煩的婚姻。但是就像我們不能通過親戚關係來締結現代政治同盟一樣,我們也不能讓農民和手工匠人的家庭重回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們永遠不能重新使婚姻成為現代世界中責任和關懷的最重要的來源。無論如何,我們必須調整個人期待和社會支持體系,以便適應這一嶄新的現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x8LXXEBfwtFQPkdvl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