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胡適,住破爛小公寓,落魄到圖書館打小工!

2020-04-05     學海xh1966

1949年,社會紛爭塵埃落定,新社會改朔定鼎。由此,一批懷有不同理念的人物,各懷心腸,倉皇辭廟,揮別故土,最終歸骨于海外。

晚年胡適。郎靜山攝,胡適題字並鈐印


在這群人中,論文化人,最有名的,當屬作為知識分子精神領袖的安徽績溪胡適之。


胡適一生,都屬於很開掛的那類現代史人物。

他位高望重,從27歲進北大當教授開始,就古道熱腸助弱扶困,號稱學界「頭號老闆」。可他離開大陸流亡美國那八九年,不要說幫助別人了,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1949年,他58歲。他的父系祖輩似乎都不長命,其父胡傳就只活了55歲,所以此時的胡適,似乎對生命隨時終結、特別是家國紛憂早有準備,在文章與日記中屢屢談及。

而他對蔣氏王朝也失望透頂,所以一旦面臨選擇時,他決然左右都不靠、陸台都不留不去。那年4月6日,風蕭蕭中他從上海坐船,漂泊到了美國。

新婚前後


這位前北大校長、前駐美大使,暫時卸掉了一身榮華,至此過起了自力更生大學領薪,完全寓公流民式的數年異國落魄生活。


美國一呆,就是九年。住在紐約八十一街公寓大廈。

他原信心滿滿地以為,可以出任哈佛大學一類的漢學教授,可那些洋學者們似乎不希望他去搶飯碗,暗中杯葛。所願不遂,只好到普林斯頓大學應聘為一個小圖書館的館長,年薪是五千二百美元。錢不算菲薄,可地位低,名為館長,其實不過類似大學科系資料室的主管而已。

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

就是這麼一個小圖書館,到了1951年底,校方還嫌費錢,另請了位年薪只需三千五百美元的,技巧性地把他給解僱了。可以說,在美國近十年間,他內心很壓抑,給友人趙元任的信中說「精神上十分痛苦」,過去從來不用考慮的經濟壓力一下子也擺在眼前。

那時的他,一家五口,分居四地:自己夫婦在美國,大兒子胡祖望遠走泰國,兒媳曾淑昭在台北,小兒子淹留北平;此前雖然收入特高,但是花錢大手大腳,還經常資助別人,並沒什麼積蓄,夫妻倆又年老多病,經常要臥床,治病的費用支付都很苦難。

當此時,「小朋友」唐德剛在回憶中說,「適之先生夫婦,年高多病,縛雞無力,自然更是坐吃山空。他的經濟情況與他的健康情況一樣,顯然已漸入絕境」。以往的傭人也請不起了,凡事都要自己動手,經常一人在家看書,水開忘記,導致濃煙滿室。

駐美期間為抗日花費巨大心力


後來,我讀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對話錄》、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及1948年以後的《胡適的日記》,很多大道理大事件都忘記了,唯有兩件事感慨最深:

一件,他的老妻江冬秀吃不慣西餐,加上經濟困難,就自製很多臘肉、梅菜乾、鹹魚之類,在陽台上晾曬,有些味道,鄰居嘖有煩言。胡適心中不安,一次最盼著老妻外出看戲,把這些東西全扔了。

還有一件,就是他從不帶錢,帶了也記不住,江冬秀就想了一個法子,每晚都給他領帶內夾帶個兩美元,這樣胡適每天上下班就可以買票了,胡適為此還很得意,青年學者唐德剛採訪他,他還把這件事專程告訴他,呵呵大笑。

這兩件雖然都是晚年瑣細小事,但是反倒更能看出很多東西來。比如,胡適為人的自覺和溫和,是不論窮達,至老彌篤的。

而他晚年生活的困窘,那領帶上用來擠地鐵的兩美元,似乎也都是每天的暗示吧。


事情的轉機在1957年8月,彼時島上的「中央研究院」,換屆投票選舉,公推胡適出任新院長。

蔣氏不好違背公意,沒有駁回。而胡適在美,也確實生活艱難,加上思國心切,也有意回來。於是在1958年4月,他終於與前清華大學梅貽琦一起返台。

他回來後,立即就任中研院院長,並長期兼任政府清閒部門的要職。他自知餘生不多,而在台的那些知識分子和「舊部」,也終於等來了他們的「精神領袖」,雙方一拍而合,準備大幹一場。

歸來


晚年在台的胡適,他最大的心愿,也是著手進行的事情有兩大件:

一,促進學術、文化、科技的獨立與繁榮,並竭力扶持年代一代得力人才,擬定出了諸如《國家發展科學培植人才的五年計劃的綱領草案》等要領,為日後對岸科技與經濟發展迅即 、躋身亞洲四小龍奠定了基礎;

二,利用自己的身份與威望,努力保障和拓展空間,對蔣氏父子多有直接或幕後的抵制,反對蔣氏連任,並支持組建反對力量。在政事上,他最終的目標和希望,是可以實現國家全面的民主架構。

與「青年才雋」唐德剛


可惜,那樣的環境,他這樣的想法,無異於異想天開,也完全是與虎謀皮,基本是以黯然神傷告終的,但是他也為後來島上的民主化進程埋下了火種。


那時的他,境況改變了,但生活還是非常簡樸,完全是一個清貧書生學者的狀態。

晚年工作的胡適


他似乎更加急切地預感到生命無多,全身心地撲在工作。白天,各種見客、開會、演講;到了晚上,他常年熬夜的習慣的也沒有改變,晚11點過後,「才開始閱讀、寫作、處理公務,常至凌晨三四時」。

他年輕時起每天都只是休息四五小時足夠,我還記得在《胡適口述自傳》書,他似乎還跟唐德剛說過,一個人每天睡覺超過五小時都是懶人的話。

晚年的胡適,物質生活還是隨意,唯一的「奢侈要求」,就是穿的皮鞋「必須用上好的皮革定製」——他對個人形象的在意是自少及老的。

離世


那時批評他的風氣很猛烈,很多過去的師友對他攻擊起來猶如寇讎。但胡適毫不在乎,心理似乎未受太大的干擾,只是很痛心。好在孫子胡復出生了,也隨父母回台,胡適享受了一種天倫之樂。

每周日,空閒的很多時間,他都陪著孫兒嬉鬧,一起折了很多紙玩具,還頻頻對著三四歲的孫兒道歉,說是自己太笨什麼的,一臉無奈。可萬事都不是完全順心的。他的晚年,最大的痛苦,可能是來自小兒子胡思杜自戕的消息。

離開前夕最後一張全家福


1958年5月,他其實已從「泛亞社」香江來電中胡思杜身死消息了,還是差點一頭栽倒地下。但他此後沒有再提及,大概是拒絕相信吧,死後的遺囑還說到胡思杜的安排。

就這樣,他逐漸走到了生命的終點:1962年2月24日,在中研院酒會上,胡適在大家注目下,發表他人生最後一次講演後,心臟病猝發,倒地身亡,就此離開了人世。他沒有留下什麼話,但可以想見,在那秋風透窗的上午,這位安徽人走的十分安靜,卻又帶著許多無法說出的恨事........

季羨林到胡適墓前拜祭


他死後,除了藏書,身無長物,幾乎沒有留下任何遺產。他的老妻江冬秀也許是懷念吧,此後每每對著兒媳「抱怨」:「適時幫助窮書生,開啟支票來活像百萬富翁,待我如窮措大」。還說他繼續「裝」的像個慈善家,無可奈何的神情,一臉苦笑。

但是,所有人也知道,在現代中國故事中,即便有太多滄桑與絢爛都已經隨風飄逝,但「我的朋友胡適之」這句話,已經是永恆的文化流言,有著古老亘新的味道與光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MKBSHEBiuFnsJQVf4ik.html









短篇:婚事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