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一、
幾天前,一則「長安福特30歲工程師墜亡」的新聞,讓很多人感慨不已。
據相關資料顯示,墜亡的這位工程師姓鄧,是當年重慶高考的高分獲得者,畢業於吉林大學的王牌專業;7年前他來到長安福特汽車工作,很快成為技術骨幹。
然而,這樣的業績是用數不清的加班換來的。
據鄧的妻子介紹,剛開始工作那兩年,丈夫每周日夜倒班,白班上七天,夜班上六天,一個星期白班一個星期夜班,每天上班時長超過10個小時。
鄧先生有幾次更在微博上反思:「選擇錯誤,當初就不該選這個,身體受不了,工作方式不健康。」
但這樣的抱怨,很快被繁重的工作所淹沒。
長期的壓力讓鄧先生患上了抑鬱症,就在今年的11月30日,瀕臨崩潰的鄧先生向公司提出離職。
公司卻說:你都30了,再找工作很容易?還再扛一扛吧。
7小時後,鄧先生在朋友圈留下遺言,在杭州的出租屋裡一躍而下,當場喪命。
縱觀事情的整個過程,我覺得有個點特別讓人惋惜,那就是鄧先生在微博里寫下的看似不經意的這句話:「選擇錯誤,當初就不該選這個,身體受不了,工作方式不健康。」
這則微博發布的時間是2013年7月,距離今天將近6年半的時間了。
也就是說,鄧先生早已察覺出自己工作狀態不健康了,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在這將近6年半的時間裡,他一直在死磕自己,直至患上了抑鬱症,且在提出離職無果的情況下,選擇了輕生——這實在讓人感到惋惜。
事實上,很多人都輕視了職業對於個人的深遠影響,他們會認為說,工作說工作,生活是生活——這種完全割裂了工作與生活的認知與態度,不論是從這種讓人唏噓的社會新聞,還是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無疑是給未來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二、
在我看來,職業規劃的本質上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問題出在你是被動選擇還是主動選擇,這決定了截然不同的體驗效果。
一部分人極早就具備了規劃的意識,他們懂得早早為自己的未來打算,並且一直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的職業和生活。
這樣的人生充滿了主動而正向的體驗感,以及底氣十足的自信心——因為即便事實證明自己當初的選擇錯誤,由於具備選擇的邏輯和能力,同時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了累積,大不了再重新進行一次選擇,及時止損倒也不是一件難事。
而更多的人往往是不具備規劃意識的,他們早早放棄了對於職業乃至人生的主動權,看似被動的選擇之下,隱藏著太多的不甘與委屈。
這樣的人生由於缺乏有意識的規劃和積累,比喪失選擇權更可怕的,是漸漸失去了選擇的能力——也就意味著,因為各種累積和準備不足,他們不具備脫離當前困境的能力,這個時候,又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得過且過,然後尋找各種藉口,去證明窘迫的生活並非他們所願。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境遇不如意,不妨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好好梳理你的過去,並不帶有任何評判和主觀色彩去回顧整個過程,我想你不難發現,你並不是一開始毫無選擇,只是當時你缺乏各種探索及有效信息(例如自我認知、職業興趣、擅長的能力、外部崗位機會等等),以至於你天真地以為,自己可以選擇的就是來自於父母或老師給你提供的為數不多的道路,接著路越走越窄,因為心不甘情不願,你無法說服自己做好眼前的工作,又不知道該往哪裡積累所謂的能力,更不知道未來想往哪個領域發展......
於是,一方面你控制不了內心熊熊升騰的慾望,另一方面你又沒有進行過任何規劃和準備,能力方面更是乏善可陳——你開始著急了,甚至不惜花高價尋求某位大咖的指點,但很可惜,這位大咖再牛逼,給到的建議再厲害,依然無法替你過好這一生。
三、
坦白說來,職業規劃更多的是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它無法也不應當成為任何人的」救命稻草「!
這就像我們人身上的任何一種疾病一樣,你在身體好的時候不去做任何保養和預防,也不定期進行體檢,等到自己感覺痛苦患了重症的時候,再好的醫生乃至再好的藥方,對你而已恐怕都已為時已晚!
那麼,職業規劃到底是一套怎樣的系統呢?
在整個職業過程中,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那麼這個時候,就必須調動自我管理的能力,例如,學會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精進高效的溝通技巧、靈活應對他人反饋、有效處理負面批評,等等。
《成功心理學: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的作者丹尼斯·韋特利認為,真正成功的一個重要收穫是快樂,一種幸福的狀態:快樂是一種贏得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自然經驗,金錢、名譽、聲望等外部因素並不會長遠的影響到我們的快樂水平。
因此,職業的選擇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你每天做什麼事情、和什麼人打交道、身處怎樣的環境,以及面對怎樣的壓力,等等,會在很大程度上對自我進行二次塑造,最終影響到你未來的自我及生活的走向。
想要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向和方式,至少要從三個維度入手:自我意識、生活夢想、價值觀排序。
四、
以上三段基本涵蓋了職業規劃的底層原理和邏輯,這些年浮現的社會新聞里患抑鬱或者自殺的不勝枚舉,包括這些年來,我們工作室也處理過紛繁複雜、形態各異的職場壓力及不適應等各類問題,也不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
到底是什麼阻礙了你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說一個我自己的真實經歷。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財務)和自己喜歡的事情(寫作)上來回撕扯,當時的我為了將來可以擺脫在我看起來繁瑣無趣的會計工作,夜以繼日地在網絡上寫作,只要一有時間間隙,我就拚命地寫,而休息日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可以醉心專注地寫文章了。
就在這樣年復一年的堅持下,終於,我的耕耘慢慢有了成效,成為了某個平台上的簽約作者,隨著寫作方面小有名氣,單位里的領導陸續找我談話,大意是,你的心思如果都在寫作上,那麼你需要認真考慮下去留了,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全心全意投入上班的人。
當時的我覺得單位領導簡直太不講理了,於是連夜在網絡上噴了一篇文章,一吐心中的委屈和不快。
結果沒過幾天,有這麼一則留言讓我陷入了反思。
那則留言的大意是——
這則留言顯得是那麼冷峻而犀利,我看完之後,漸漸明白了一些原來不曾意識到的重要一點,那就是:唯有按照我們喜歡的方式生活為導向,才能更快更高效地解決我們當下遇到的很多問題!
當這個問題想明白之後,接下來再進行職業取捨的時候,我才發現很多之前的糾結和顧慮如雲開霧散,再也不對我構成困擾了。
這也是我一再和來訪者強調的關鍵點,那就是——
當目標明確了之後,更需要付諸實際行動,因為再好的理想,都需要通過行動才能最終落地。
從我這些年的親身體驗來看,如果你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你的感受真的會大不相同:就像曾經的我白天上著班晚上堅持寫作一樣,那個時候,我從來不覺得每天輸出幾千字是多麼辛苦,相反,當我看到自己寫出來的作品時,收穫的更是本職工作所無法給予過我的快樂。
人,難道不應該變得更快樂一些嗎?難道不應該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嗎?
回到前文的新聞事件中,我們從鄧先生留下的隻言片語的信息里,可以體會到當事人曾經是多麼痛苦和絕望。
我想,這可能和他30年來都活在一個叫做」應該「的世界裡不無關聯:在他所能感受到的那個叫做」應該「的世界裡,或許他很少思考過自己到底要什麼,他疲於奔命取得的收入也好職位也罷,到底是自己渴望的,還是」別人「想要的?
而此刻,正在讀此文的你呢?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