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這個假期對很多職場人而言,可能是工作以來休息時間最長的假期了。
好在隨著疫情逐漸被控制,有些地方總算陸陸續續開始復工了;然而,全國延遲復工再次升級,對於有些地區和企業而言,在疫情結束前不得復工,有的甚至要延遲到3月16日。
而這則消息,成了不少職場人繞不開的擔憂。
市場終究是殘酷的。
隨著復工時間的一拖再拖,有些企業到了危險的邊緣;而有的企業可能還等不到復工,就已經倒閉了。
而這些企業里的員工,更不曾料到「還未復工就已失業」。
正如有網友發的微博說的那樣——
「無論是否被感染,每一個人都在這場災難里了。」
一、
老周春節放假之前,還是一家公司的職員。
記得年前最後一天出門上班,老婆對他說兒子的英語輔導班該續費了,年初八老家還有親戚要結婚,這下子還得出份子錢;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又來電話了,說是別忘了交保費了......
在老婆的絮叨中,老周一言不發地出了門,盤算著今天是年前最後一天上班,也不知道老闆會不會發放年終獎,還指著年終獎填補即將來臨的各項開支呢。
老周時常感慨,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的鬢角漸漸就有了白髮,啤酒肚說隆起就隆起了,每天他都兢兢業業上著班——從畢業至今,都有十幾個年頭了。
雖然累,但想想為了這家也值得。
每個月固定的房貸、車貸、孩子的教育支出、各種人情往復、還有各種保費等等,讓老周更是不敢在工作中出現絲毫閃失,畢竟人到中年,誰都經不起折騰了。
就在去年,老周時不時看見手機APP里蹦出的各種裁員報道或消息,都慶幸自己不在這些行業里,他覺得自己要的不多,只要能夠維持現在的工作,有份按時到帳的收入,就已經不錯了。
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打亂了老周原本平靜的生活。
終於有一天,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那天,老闆給老周打來電話,讓老周有空多物色物色其他就業機會,公司怕是快撐不住了......
按照老周的話說,以前總覺得「失業」這件事離自己還很遙遠,可沒想到,「被失業」這事兒如今終於落到自己的頭上了。
老周眼瞅著自己哪兒也去不了,找工作更是沒有任何頭緒,這讓他徹底慌了神。
要說像老周這樣的職場人,其實不在少數。
他們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但讓人感慨的是,一旦危機降臨,他們的抗風險能力實在不堪一擊。
你不能說他們錯了,事實上,他們沒有錯。
但從職業生涯管理的角度而言,很多陷入危機的職場人,多是源於規劃力出了問題。
二、
什麼是規劃力?
相關的專業解釋是這樣的:「規劃不是計劃,是在把握整體框架的基礎上,有重點地實施行動,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前制定可以靈活變通的對策」。
如果用一句古話來表達,就是「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謀劃準確周到而後行動,知道目的地才能夠有所收穫。)
事實上,規劃力這件事情,貫穿著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
1、制定職業方向和目標,才能「知止而有得」;
從我的諮詢經驗來看,對於剛出校門的職場新人或者1-3年的職場小白們而言,當你茫然無措不知道往哪裡發展時,由於內在探索不足,不妨從外部需求分析入手。
說個真實的故事。
在我念大學的時候,就聽說其他系的一些同學早早地就開始打聽就業動向了,其中有個K同學,當時他通過了解,認為計算機專業在未來會有不錯的發展,於是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考研,如願考上了某重點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
讀研期間的K再次通過打聽了解到,未來網際網路可能是一個大趨勢,於是畢業後,K入職到了一家知名的網際網路上市公司,從一名基層員工做起,一步步做到了某業務模塊的副總經理的級別。
這就是典型的「以外部需求」為主的定位思路和方法。
據說當時K的同學M被K說的也動了心,無奈M怎麼看計算機專業書籍都看不下去,自然也就沒法進入這個領域。
而如果你的自我探索比較充分,對自我有個清晰的認知,也可以從「內在需求」入手(鑒於篇幅限制,這部分後面有機會再單獨撰文)。
2、比能力更關鍵的,是隱性的「勝任因素」;
當我們求職的時候,HR一般會根據崗位要求,考察我們是否合適。
每一個崗位被設置的時候,對應人選的素質也就會被大致勾勒出來,而招聘這件事說白了就是,尋求匹配這些素質的人選。
這也就是業內常說的「能力勝任模型」,該模型不是簡單的能力與知識的組合,而是呈現出一個冰山的形式,如圖:
很多人在求職的時候不遺餘力,惡補各種技巧,入職之後,卻沒有保持學習和提升,導致了入職後的庸庸碌碌;
而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人習慣按照HR提供的崗位說明書去工作,卻很少留意過更深層的隱性因素——即便兢兢業業多年,依然沒有取得什麼成績和作為。
事實上,比一份HR提供的崗位說明更重要的,是去與直屬領導或資深前輩進行訪談,去了解和分析這個崗位的「隱性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悶頭幹活。
是啊,你的老闆會和你說:「勤能補拙,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這固然是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問題是,你要不要做這樣的決定?
事實上,在一個人的職業發展階段,最為核心的功課就是——
如果用一句簡單的話描述就是:比努力更為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往哪個方向發力!
3、打造任何時候都不會失業的技能;
正如文中老周的遭遇一樣,太多的職場人都曾經幻想自己有這麼一份可以安穩做到退休的工作,然而,今天的職場環境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但是,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在失業後也能找到下一份工作。
這種方法就是,構建一種勝任大部分崗位的能力和知識體系。
三、
那麼,具體該如何構建呢?
1、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
專業能力各行各業要求不盡相同,這裡就不展開了。
通用類能力中,有這幾項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這些通用能力看似人人都會,但要做到精通,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說話這件事情,看起來正常人都可以,但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溝通心理及溝通技巧的,也就意味著,真正精通說話的人,少之又少。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及意願,去有意識地發展這些能力。
2、「T型人才」或是適應未來最好的人;
所謂「T型人才」,指的是各類基礎能力紮實,同時在某一方面具備非常優秀的技能。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職場對於職場人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格,適應者會活下來並且活得不錯,不適應者則會被無情淘汰。
1)、基礎部分能力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我們遇到過不少來訪者,有些就特別害怕和人溝通,但事實上,這項能力是很多崗位的通用能力,不是說你會就可以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職場對於個人的表達溝通能力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
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越進步,職場分工會越來越細,團隊合作只會越來越重要,如果一個人的溝通能力有問題,很多工作都難以做好。
2)、已有的資源和技能(舊)+新的平台組合,會形成多元化的發展機會;
例如,同樣在疫情的影響下,有些教育機構就很好地利用了網絡平台,通過線上課程的方式,同樣能夠開展業務。
而如果,個人具備某項優秀的才能,可以結合這些新平台,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比如,現在有不少網絡兼職平台,如果你精通視頻剪輯、精通PPT、精通文案寫作,等等,都可以在這些平台上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因此,未來的職業趨勢是:職位的概念將逐漸淡化,而能力才是職場中亘古不變的通行證。
四、
當我們個人遭遇外界變故或者突髮狀況的時候,有些人很容易手忙腳亂,這個時候,你不能說他們沒有計劃(只是計劃跟不上變化),也不能說他們毫無經驗,很有可能是他們的規劃力出了問題。
而規劃力的根本,正是為了讓我們提高未來應對風險的能力。
行文至此,我想引用一句話作為文章的結尾,那就是——
「在變化中,自我修復、自我更新、自我成長,將自個兒打磨成根據環境變化的生命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上班機器。」
與你共勉!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