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一、
近日,北大發布了微信版2019屆畢業生就業報告。
經過分析,2019屆就業特點如下:
本科深造率繼續陰跌。
境外留學本科未受影響,碩士反而大增。
碩士的靈活就業比例首超40%......
靈活就業2413人,報告無痕,去向未知......
其中,靈活就業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據數據顯示,靈活就業的畢業生里,大部分留北京,從事IT業、現代商務服務、金融;少部分從事文體傳媒行業,或擬深造,或創業、正在求職。
在很多「過來人」看來,找個工作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大的問題還在後面,那就是關於如何賺錢,如何賺更多錢的核心問題——因為這不僅關乎個人生活質量,更是很多「南漂」、「北漂」一族落戶大城市的為數不多的路徑。
然而,對很多職場人而言,讓他們倍感心塞的莫過於——為何我辛苦工作多年,卻依然賺不到錢呢?
二、
從事職業生涯諮詢以來,每每提及高收入,很多人腦海中冒出的一些詞語會是:
1、努力;
就好像很多勵志故事那樣,很多收入人士都會和你說,自己當年多麼拮据多麼辛苦,在沒有資源沒有資金的情況下,就從普通的銷售員做起,有時候饅頭就鹹菜就是一頓飯,終於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2、認真;
承上面的說辭,我不僅努力,還很認真,對客戶的任何問題事無巨細認真回答,服務態度也很熱情,有幾個潛在客戶終於被我打動,成就了至關重要的第一單;
3、勤奮;
那個時候,我珍惜公司的每次培訓機會,同時還買書學習,鑽研業務;
4、肯擔當;
當時公司業績下滑,大家都不肯帶隊管理,我自告奮勇,帶領一支隊伍,佳績不斷......
「努力+認真+勤奮+肯擔當」,我把這四點稱為「職場收入的標配」。
所謂「標配」,就是這些要素是收入的基礎配置,但是光有這些就可以了嗎?就能換來職業順利發展了嗎?
放眼望去,比你努力、比你認真、比你勤奮的人比比皆是,問題是,他們未必能遇到這樣的機會去擔當,也未必能換取未來的一馬平川。
那麼,差距到底在哪裡呢?
為什麼有的人就能獲得不錯的開局且能賺取理想的薪資,而有的人苦苦工作多年,依然收入平平?
三、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普及一個概念,行業周期。
通常說來,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按照最簡單的分法,可以分為初期、中期和後期。
行業初期的特點是競爭對手少、產品或服務稀缺、客戶認知有限、行業利潤較大;
等大家逐漸認識到這個行業賺錢之後,隨著新從業者的湧入,漸漸就產生了競爭,客戶有了對比,不再如之前那樣衝動和盲目,慢慢就到了「行業中期」;
行業中期的特點是競爭對手較多、產品或服務漸趨飽和、客戶更會「貨比三家」,行業利潤漸漸被壓縮,但總體日子也還過得去;
可漸漸地,這個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客戶甚至能夠精通該產品或服務,行業利潤微薄,除了前面做的早的或者資本大的還能維持,資本小的新的湧入者很容易淪為「炮灰」——這就是傳說中的「行業後期」。
行業後期的特點是競爭異常激烈,產品或服務嚴重過剩,行業利潤微薄,很多經營者「關門大吉」。
就好比曾經紅極一時的線下實體服裝店。
大約10來年前,你開個實體服裝店,只要選址不錯,進貨眼光還可以,基本上就能生存的不錯;而如今,你再放眼看看街邊的實體服裝店,倖存下來的還有幾家?
你能夠武斷地評判說,後來開實體服裝店的老闆不努力、不用心、不好學嗎?
為什麼同樣的行業,有的人就能做的風生水起,有的人則舉步維艱?
除去主觀的努力、認真、勤奮等因素之外,選擇進入的時機尤為重要。
通常說來,在行業初期進入無疑是能夠趕上絕好的機會,這個時候對從業者要求也不算高,只要你看好它的前景,踏實下來積累,確實可以賺到不菲的收入。
來訪者阿美(化名)對自己沒能抓住這樣的機會懊悔不迭。
原來,四年前的阿美從事業單位離職之後,隻身一人南下,她當時聽說新媒體行業是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就應聘到了一家新媒體機構,從事自己嚮往已久的編輯工作。
但可惜的是,由於阿美的寫作能力有限,在輸出了一段時間之後,感覺滿滿的焦慮,這個時候的她並沒有想方設法去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而是習慣性逃避,便辭去了這份工作,一路輾轉下來,收入依然不見起色。
後來阿美聽說,她走了之後,公司又來了個90後的小姑娘,這個姑娘和她不同的是,她非常看好這個行業,就死磕自己的寫作能力,有時候為了出一篇滿意的稿件,連夜加班在所不惜,就這樣撐過了最難熬的時光,成為了這家公司的主編,隨著這家公司的逐漸壯大,如今這位主編的年薪相當可觀,在一線城市還買了房。
等阿美回味過來,想要再次尋找這樣的工作機會時,才發現此時的求職門檻已經「水漲船高」,沒有專業背景和經驗加持的自己,漸漸地失去了這樣的求職機會。
阿美的案例非常典型,她確實是在行業初期進入,但問題在於,她的能力不足,於是選擇了放棄;而等到行業中後期階段,大環境對從業者的能力提出了更為綜合和嚴苛的要求。
四、
這就是行業周期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能力。
這裡的能力是一個綜合的概念,除了一般人認為的專業能力之外,更有運營能力、統籌能力、營銷能力,等等。
在行業周期和能力的相互作用下,我們可以將賺錢這件事情劃分為四個區域。
根據上圖不難得知,如果你所在的行業恰好處於初期,加上你的能力比較強,這個時候的競爭對手也少,趁大家還沒注意到這個領域,你很容易脫穎而出,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為什麼很多人無法到達這一象限呢?
因為這個階段,不僅僅是相應的實力,更有眼光和對趨勢的把握及預判——而這種判斷力,多數人出於自身認知和能力的局限,往往無法具備。
這就是現實中,「發財的總是少數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說個真實的故事。
我一開始接觸瑜伽的時候,慕名找到了一位老師(為敘述方便,姑且稱之為Linda),成為了她的會員,當時我也想看看自己未來是否可能往瑜伽這條路上發展。
隨著了解的增加,我發現Linda老師有一個隱性優勢,叫作「入行早」。
Linda老師接觸瑜伽的時候還只是一名國企的普通員工,大約2002年左右,因為自己身體一直是亞健康狀態,她開始習練瑜伽,那個時候瑜伽尚未普及,而Linda的家境不錯,能夠承擔起不菲的瑜伽學習和培訓等各種開支,於是練習了一年多下來,加上Linda本人確實夠認真夠刻苦,從入門到熟練成長的很快,被自己曾經學習過的瑜伽機構聘請為瑜伽教練。
2010年左右,Linda所在的國企落實了「買斷工齡政策」,Linda乾脆申請提前退休,當時她預見到了瑜伽巨大的市場前景,於是用這筆補償金外加老公的資助,以及8年瑜伽教練生涯累積的客戶資源,開起了瑜伽館。
2010年之後,瑜伽才漸漸在這座城市風靡開來,Linda的瑜伽館就是趁著瑜伽這項運動在這座城市風靡的那幾年賺到了不少錢,完成了擴張,收入開設了分店。
而等到這兩年,隨著各路瑜伽館的遍地開花,Linda的瑜伽館早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知名度,雖然經營多少受到了經濟環境的影響,但總體來說,由於具備了相當的積澱和實力,比起那些小的瑜伽館,還是能夠維持下去的。
Linda的案例就很好地說明了一點,那就是,收入是行業周期和實力相互作用的結果。
你不妨思考下自己的處境,分析下自己所處的行業周期以及自己的能力情況,想必會對自己的境遇會有個更為理性全面的認知和判斷。
五、
如果經過梳理你發現,你所處的行業周期是行業後期,而悲催的是,你沒有累積到足夠的能力,該如何應對呢?
1、換地域;
之前有個來訪者阿華(化名)想要轉型自己做小學生課外輔導,但是在大城市,由於小學生課外輔導機構龐雜、競爭激烈,如果進入一家培訓機構任職,阿華顯然是不符合要求的。
如果阿華立志從事這個領域,除了死磕自己考研換專業升學歷之外,換到一個競爭對手少、客戶也不懂的地域(比如回老家),開一家小型課外輔導機構,也能實現預期的目標。
2、換行業;
這個做法的前提是,當事人需要積累一定的通用能力,方能順利遷移到新的行業中。
根據麥肯錫最新的行業研究報告認為,未來,創新性職業(例如作曲家、編劇等),以及偏社交和身心護理(例如心理醫生、銷售等)的工作不容易被替代;而能被數學建模的工作,即偏向通過數據收集與分析的工作容易被取代,例如採購、會計和行政助理等。
因此,如果你是一家小企業的基礎會計人員,你應該好好思考未來的轉型方向,並做相應的能力積累和提升,以便變革到來的時候,不至於過於被動。
3、換模式;
往期訓練營中,有個學員M就是做了多年的銷售,在諮詢現場一對一諮詢環節中我發現,對於傳統的銷售模式,M非常熟悉,當我提到利用一些平台進行引流等概念,M才恍然大悟,坦言這些年來,自己就缺在對這些新型銷售模式缺乏認知和了解上,這才導致了當前的發展困局。
難怪有人說,這是一個變化太快的時代,更是一個「你醒來的太晚,就不用醒來」的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學會和不確定性相處,就像數據中的「靈活就業」,你很難去評判是非對錯,因為絕對正確的選擇或將成為歷史,我們每個人要學會的重要一課,就是在動態的環境中不斷調適,並逐漸讓自己的選擇變得正確。
以上。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