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黃斌
當前宏觀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疊加金融嚴監管持續推進,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在壓力中前行。從2019年上半年A股各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等監管指標看,國有大行、股份行資產質量有所回暖,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性銀行則參差不齊。
截至2019年6月末,33家A股上市銀行中,不良貸款率最低的三家銀行分別是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和常熟銀行;不良貸款率最高的三家分別為鄭州銀行、江陰銀行和華夏銀行。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最高的三家銀行為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和常熟銀行;撥備覆蓋率最低的則是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和青島銀行。
分類別來看,2019年上半年末,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不良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降幅在2-19BP之間;上市股份行不良率有起有落,其中,招商銀行不良率從1.43%降低20BP至1.23%,在股份行中下行幅度最大,華夏銀行不良率從1.77%上行7BP至1.84%,升幅最高;上市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性銀行,不良率最低至0.78%(寧波銀行),最高達2.39%(鄭州銀行),同比起落幅度更大。
隨著商業銀行逐步將逾期90天貸款劃入不良,不良認定標準趨嚴將推動風險充分暴露,未來隱性不良壓力將有所弱化。在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改善的背景下,有更多財務資源將用於加大不良核銷,計提較高撥備,為化解不良資產提供較好保障。
農行資產質量「鹹魚翻身」
2019年上半年末,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和交行五大行不良率分別為1.48%、1.43%、1.43%、1.4%和1.47%,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降低了6BP、5BP、19BP、3BP和2BP。
過去一年,不良貸款率降幅最大的是農行,2019年上半年,該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853.12億元,同比下降0.31%,環比下降3.84%;不良貸款率去年同期為1.62%,同比下降19BP。若將時間拉長來看,農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從2016年末的2308億元減少到2019年6月末的1853億元,不良貸款率從2.37%降低至1.43%。
這得益於農行2017年啟動的「凈表計劃」。根據該計劃,農行對不良貸款「控新」和「降舊」並重,並加強重點領域的風險化解和不良資產的清收處置。至此,農行已成功褪去多年來「爛帳一堆」的形象,不良貸款率與其他幾家國有大行處於同一個梯隊。
國有大行不良貸款率下降,可以從增量和存量兩個角度來解釋。增量方面,過去幾年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深入,過剩產能行業槓桿率得到一定程度降低,作為過剩產能行業貸款供應主力的國有大行,其新生成的不良貸款增速有所放緩;存量方面,在監管要求下,國有大行一方面將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逐步納入不良貸款,並通過加大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核銷力度,讓資產負債表更加真實地體現銀行的資產質量。
2019年上半年,股份行的資產質量也整體好轉。
截至2019年6月末,8家上市股份行中,華夏銀行不良貸款率最高,為1.84%,最低的是招商銀行,為1.23%。不良貸款率較去年同期降幅最為明顯的,是招商銀行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不良率從2018年中的1.43%降至2019年中的1.23%,降幅為20BP;浦發銀行從2018年中的2.06%降至2019年中的1.83%,降幅為23BP。
招商銀行2019年中報顯示,上半年新生成不良貸款230.59億元,同比增加71.42億元;不良貸款生成率(年化)1.20%,同比上升0.28個百分點。2019年上半年,招商銀行繼續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運用多種途徑化解風險資產,報告期內共處置不良貸款236.61億元,其中,常規核銷140.44億元,現金清收53.70億元,不良資產證券化16.51億元,通過重組、上遷、抵債、減免等其他方式處置25.96億元。
不良貸款率最高的華夏銀行,2019年上半年計提貸款損失準備147.45億元,同比增加67.49億元,貸款損失準備餘額473.5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0.84億元,撥備消耗較多的原因主要是加大了不良貸款處置及核銷力度。
華夏銀行中報顯示,集團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採礦業、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不良貸款率分別為5.78%、5.52%、4.92%。其中,採礦業、製造業不良貸款率分別較2018年末上升1.27、0.36個百分點,批發和零售業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地區分布中,華北及東北地區不良貸款率為2.64%,較上年末上升0.27 個百分點,華南及華中、西部、華東地區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54%、1.26%和1.20%,分別較上年末下降0.18、0.12 和0.22個百分點。
2018年,銀保監會開始推動商業銀行真實反映資產質量,其核心要求是將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納入不良貸款統計,在實際執行中,部分地方監管機構還鼓勵銀行將逾期60天以上貸款也納入不良,提前預防監管明確要求後給銀行經營指標帶來波動。例如,農業銀行副行長王緯在該行2019年中報發布會上透露,該行已將逾期20天以上的公司類貸款納入了不良口徑,被市場人士評為史上最嚴不良標準。
誰擁有最厚安全墊?
為了應對潛在呆壞帳,商業銀行需要計提貸款損失撥備金,撥備覆蓋率是銀行消化不良貸款的「安全墊」指標;同時,監管部門還結合撥貸比(撥貸比=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監控銀行的風險。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監管部門居安思危,在2012年發布的規則要求,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不低於150%,且撥貸比不低於2.5%。
不過,隨著消化不良貸款的壓力加大,監管部門加大了監管彈性,於2018年下調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撥備覆蓋率下限由150%調整為120%-150%,貸款撥備率下限由2.5%調整為1.5%-2.5%。
截至2019年6月末,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最高的三家銀行為寧波銀行(522.45%)、常熟銀行(453.53%)和南京銀行(415.5%);撥備覆蓋率最低的是民生銀行(142.27%)、華夏銀行(144.83%)和青島銀行(150.42%)。
國有大行中,農業銀行的「安全墊」最厚,撥備覆蓋率為278.38%,而末位的交通銀行僅173.53%。2019年中報顯示,農業銀行上半年貸款撥備總額5159億元,比年初增長了367億元;資產減值損失734億,同比去年增加了12%,是凈利潤的60.5%。
股份行中,招商銀行以394.12%的撥備覆蓋率遙遙領先,第二名興業銀行為193.52%。所有上市銀行中,撥備覆蓋率低於150%的只有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
華夏銀行在2019年上半年裡,撥備覆蓋率從158.59%降低至144.83%,降低了近14個百分點。據該行解釋,報告期內,集團計提貸款損失準備147.45 億元,同比增加67.49億元,貸款損失準備餘額473.5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0.84億元,撥備消耗較多的原因主要是加大了不良貸款處置及核銷力度。
民生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則處於回升通道,2019 年中撥備覆蓋率 142.27%,較2018年末提升了約8個百分點。該行2019年上半年信用減值損失293.13億元,同比增加97.36億元, 增幅49.73%,主要是由於加大貸款減值準備計提和不良貸款處置力度。
均可通過計提撥備的方式調節。 在加大撥備計提的情況下,銀行當期利潤減少,但「安全墊」撥備覆蓋率會提高,銀行需要在中間尋求平衡點。
不過,銀行「藏利潤」的空間,未來將遭到擠壓。
2019 年 9 月26 日,財政部公布 《金融企業財務規則(徵求意見稿)》, 要求「金融企業原則上計提損失準備不得超過國家規定最低標準的2倍, 超過2倍的部分,年終全部還原成未分配利潤進行分配」。財政部還提到,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例,監管部門要求的撥備覆蓋率基本標準為150%, 對於超過監管要求2倍以上,應視為存在隱藏利潤的傾向。
財政部提出此要求原因有三:一是鼓勵了商業銀行加快不良貸款的核銷;二是有助於更加真實地反映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三是讓商業銀行利用 撥備去調節利潤的空間縮小。
以300%的指標來看,截至2019 年中,A股上市銀行中,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常熟銀行、南京銀行、上海銀行和青島農商行6家銀行「超標」。
未來伴隨財政部新規的落地,這些銀行的利潤有望進一步得到釋放, 而不良率則有望下降或至少保持平穩。
需關注三大風險源
據標普信評近期發布的銀行業 報告,從各國銀行披露的數據來看,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相對較低且更穩定。例如,2018年末,印度、俄羅斯和巴西,不良率水平遠高於中國,其中印度更是超過10%,且近年來起伏較大; 而中國銀行業不良率在過去10年里始終在低位平穩運行。標普信評認為,不良資產的穩定性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過去十年經濟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70%的銀行資產由國有六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經營管理,這些銀行中的大多數都在過去十年中保持了穩健經營。
標普信評同時認為,部分城商行及農商行在未來幾年會持續面臨較大的撥備壓力。國有大行撥備覆蓋率自 2017年以後逐步提高,相比之下,城商行的撥備覆蓋率在2019年仍有很大下行壓力。標普信評認為,這與之前年度部分銀行五級分類不夠嚴謹, 撥備不足有關。自2017年以來,農商行撥備覆蓋率處於各類銀行中的最低水平,但2019年以來相對穩定。
儘管與國際同業比較相對穩定, 但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亦有隱憂,一 些需要特別注意的風險包括:民營和小微企業、部分房地產企業的信用風險,以及信用卡為主的消費貸款快速發展後留下的隱患。
第一,民營和小微企業信用風險依舊承壓。2018年11月民營企業座談會後,監管部門出台多項政策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民營和小微企業信貸 投放力度,各家銀行對民營和小微企業的貸款增速有所加快。但部分民營企業存在授信過度集中、盲目擴張及 偏離主業多元化投資發展等問題,一旦風險暴露,銀行資產質量將承壓。同時,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部分行業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受徵收關稅及 貿易壁壘等手段影響,鏈條上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較大經營風險,未來有可能傳導至商業銀行,導致不良貸款增加。
第二,中小型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內外受限。今年以來,中央持續強 調「房住不炒」,二季度進一步加大了市場監管力度,堅決遏制投機炒房,其中以嚴格控制信託公司融資通道為重要特徵,此前出現的部分城市「地王」 現象被迅速遏制。在此背景下,房地產企業無論是資金回籠還是外部融資均受到影響。未來一段時期內,償債壓力較大的中小房地產企業,可能陸續出現信用風險。
第三,信用卡類消費貸款快速擴張後的風險逐漸顯現。近年來,在我國消費需求結構性升級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紛紛進行零售轉型,消費貸款 連續數年保持較高水平增長的同時, 用戶資質也在不斷下沉。去年以來, 受宏觀經濟放緩、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及 部分共債客戶風險暴露等影響,商業銀行消費貸款的風險出現暴露苗頭。例如,前幾年大力發展信用卡業務的某股份制銀行,2019年6月末信用卡 類的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 104.64億元和2.38%,較年初的78.32 億元和1.81%,漲幅較大。
總體而言,隨著各項宏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國內經濟運行有望逐步企穩,加上前期不良認定趨嚴的風險 充分暴露和風險抵補能力提升,未來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保持穩定仍具有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