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三國爭雄時期,不僅是劉備、曹操、孫權三個人之間的較量,也更是他們三人手下軍師謀士的智慧大博弈。
一部《三國演義》,把這些謀士的表現描繪得栩栩如生,絕對是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劉備早期的謀士,只有孫乾、簡雍。到了徐州時得到了糜竺,期間陳登也給他幫過忙。伊籍是劉備到荊州時跟隨的,而新野時的徐庶,算是早期劉備謀士中名氣最大的一位。
也正是徐庶,才讓東奔西走的劉備嘗到了得勝的滋味。無奈徐庶因為要盡孝,不得已離開劉備。但他的一言推薦,使得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三國中的「神人」般軍師諸葛孔明出山。
赤壁之戰後,劉備可安天下的另一高人鳳雛先生龐統也到了他的麾下,只是龐統的命運太短。劉備入川前,又有了張松、法正等人。
法正的名氣不可小視,據說屬於劉備手下第一謀士,有時連諸葛亮也勝不了他。
劉備入川後,又先後收下了劉璋的謀臣董和、秦宓、蔣琬、費禕、鄧芝、黃權等。可見,劉備的謀士並不比曹操少,水準也不差。
在史料介紹中看,從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受封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算起,曹操手下的謀士逐漸彙集。後來有了郭嘉、荀彧、司馬懿、賈詡、荀攸、程昱等六大謀士。
這其中,郭嘉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也稱得上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
荀彧是荀攸的侄子。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盡而終。
司馬懿的名字是後人都所熟知的。他是魏國的大將,熟悉兵法,智謀不在諸葛亮之下。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鬥智斗勇。後期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並乘曹爽出城遊獵時,發動政變篡位,代為丞相,封晉王。死後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謀士賈詡原為董卓部下。董卓死後,他為求自保,慫恿李傕、郭汜等人襲擊長安,造成局面大亂。此後又依附段煨、張繡,屢獻妙計。也是他勸張繡投降於曹操,自己成為曹操手下重要謀士。在戰官渡、平馬超以及立嗣等問題上,他多有建議,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後,賈詡升任太尉。
荀攸一度為曹操的重要謀士,傑出戰術家,曾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曹操評價荀攸:「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曹操的謀士程昱,勇略過人,剛戾傲慢,人際關係頗差,只有曹操能勉強容忍他。後來有人曾誣告他謀反,但曹操不疑,反而待他更好。.使之為曹魏大業貢獻了力量。
三國中,只有東吳孫權手下的謀士不太好區別。因為無論按謀士劃分,還是武將劃分。孫權手下的幾位能人基本都夠格,都是具有雄才偉略之人。諸如陸遜,呂蒙,周瑜,魯肅,既是謀臣也是將帥。
僅就謀士來說,還有張昭、諸葛瑾、顧雍、闞澤、虞翻等在數內。
要盤點三國的各自軍師謀士誰更高明,很多人必然首推劉備手下的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無人可以匹敵,他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動搖的忠臣與智者的符號。
但史實早已確認,武鄉侯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不假,但他也是被文學作品神化了的人物,其身上虛構的故事甚至多於歷史記載。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並非所向無敵,不然他何必「六出祁山」?一次不就搞定了嗎!
有人評價,諸葛亮在大政上很高明,是蕭何似的人才。他善於制定政策,戰略,布大局,但直接領軍並非所長。
前面說了,法正屬於劉備手下第一謀士,連諸葛亮都十分敬佩他。他還是劉備時代唯有諡號的大臣。《三國志》中,陳壽稱讚他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從歷史介紹看,沒有法正,劉備可能拿不下川蜀。
法正善於用奇謀,深受劉備賞識和敬重。後來他死後,劉備哭了數日,追諡他為翼侯。
也是由於法正死了,劉備才有了夷陵之敗。諸葛亮得知劉備夷陵大敗,曾說若是法正在,就可阻止劉備冒然東征孫吳。
可無論怎麼說「三國」歷史,人們還是最推崇諸葛亮的智慧的。
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塑造成完美無缺的神人。他隱居襄陽隆中時,年方27歲。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為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同時積極聯絡當地的豪傑。當時,劉備屯兵於新野,一天司馬徽與他會面時說:「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鳳雛。」
這時,諸葛亮也受到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其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給歷史留下了一段「三顧茅廬」的典故。
與諸葛亮相見,諸葛亮向劉備陳說了「三分天下」大計。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正式出山入幕。
一開始,諸葛亮還不被關羽張飛所看好,待他謀劃火燒博望坡取勝後,關張才對諸葛亮的智謀心悅誠服。曹操大軍南下,劉備軍退走江夏,臨走時諸葛亮設下伏兵水淹、火燒曹操軍。而後又作為使者,去往江東舌戰群儒,並說服孫權與劉備聯盟共同對抗曹操。
諸葛亮與周瑜鬥智斗勇,巧借東風、草船借箭,又將周瑜活活氣死,致使周瑜說出「既生瑜何生亮」。都是《三國》小說作者演繹的故事,不可當成歷史事實來看待。
劉備入川時折了軍師龐統,駐守荊州的諸葛亮叮囑關羽「東聯孫吳,北抗曹操」,帶張飛、趙雲等將入川支援,順勢拿下成都,而後參與了漢中爭奪戰,與群臣勸劉備稱王。
在謀略方面,歷史上對諸葛亮沒有什麼出彩記載。「諸葛一生唯謹慎」,一生「謹慎」的統帥,自然不會有很驚世的謀略。
諸葛最強的是內政和軍事。他的軍事才能強在治軍,因此,蜀國的軍隊成為戰鬥力最強的軍旅。
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諸葛亮也曾在《論薦劉巴》一文中親言:「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可見,諸葛亮治軍有方。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了五次征戰。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再次北伐。因未能成功搶占北原而與魏軍僵持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於五丈原,蜀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曹操手下眾多謀士的故事,都能獨立成篇。司馬懿、荀彧、郭嘉、程昱、賈詡個個了得,不妨僅說幾句賈詡。
賈詡的特點和西漢時期張良有些相似。所不同的,張良是主動選擇明主,而賈詡是被動改投曹操的。但他的計謀往往能改變大局,比如促使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使得漢朝最後的期望徹底破滅。這也是他身背「亂國」綽號的原由。
賈詡是涼州姑臧、即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他的才能後來在實踐中都得以很好印證。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當時曹軍軍糧用盡,曹操進退猶豫不決,便問計於賈詡。賈詡說:「您在精明、勇敢、用人、決斷四個方面都勝過袁紹,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過取勝,是想顧及周全啊,抓住機會,便能很快取勝。」曹操稱善,後來抓住機會偷襲烏巢,一舉戰勝袁紹。河北平定後,曹操領冀州牧,改任賈詡為太中大夫。
赤壁之戰前,賈詡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但這次曹操沒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
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騎虎難下時,賈詡給曹操獻出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助力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後期,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當時,天下談論智謀之士時,人們都十分推崇賈詡。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拜賈詡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
據記載,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哪知曹丕也不聽,結果勞師征吳無功而返。
黃初四年(223年),賈詡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諡曰肅侯。
東吳的周瑜名氣沖天,暫且不論。說說也是全能人才的陸遜。
吳主孫權,對陸遜頗為中意,還將自己的侄女許配於陸遜為妻,並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陸遜向孫權建議說:「當今英雄各據一方,相持爭雄,豺狼般的敵人,都在窺測時機。要戰勝敵人,平定戰亂,沒有大量的人馬不能成事,而山寇與我們懷有舊怨,依山據險。我們的內亂尚未平定,就難以圖謀遠方敵人,應當擴充軍隊,挑選精銳兵卒。」
孫權採納其建議,任命他為帳下右部督,統領親衛部隊,授給陸遜棨戟,讓他都督會稽、鄱陽、丹陽三郡。
同年,費棧被曹操派人策反,在丹陽煽動山越起事,充當曹軍內應。孫權立即命陸遜率兵前往征伐。
當時,費棧人多勢大,陸遜帶去的兵馬較少,敵我懸殊。但陸遜採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裡派人潛入山谷吹號擊鼓等疑兵之計,很快擊破費棧武裝。勒令各山區越族居民遷徙到平原地區,編入戶籍,種田納賦,還從中挑選強壯者從軍,得精兵萬餘,使東吳統治得以加強和鞏固。
會稽太守淳于式曾上表告陸遜違法徵用民眾,所轄區域的百姓受其擾亂而愁苦不堪。陸遜後回都拜見孫權,言談之間,竟然提到淳于式是個好官。
孫權問他:「淳于式控告你,而你卻推舉他,是什麼原因?」陸遜說:「淳于式的心意是想休養百姓,所以控告我。如果我再詆毀他以混淆聖聽,此類風氣不可長。」孫權說:「這確實是長者才能做到的事,一般人是不能做到的啊。」對其風範甚為佩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關羽趁著襄樊的兵力空虛之際,發動襄樊之戰。駐軍陸口的東吳虎威將軍呂蒙與孫權商議,定下奪南郡,擒關羽計劃。
秋八月,襄樊一帶發生了「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的自然災害,關羽趁機率領水軍進攻,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
冬十月,呂蒙為隱蔽企圖,稱病返回建業。途經蕪湖,陸遜前去拜見。陸遜對呂蒙說:「關羽自恃他的驍悍之氣,欺凌別人。剛剛開始有大功,就意氣驕橫志向狂肆了。他忙於北進,未存戒心於我。他若聽到您病重,必然更加不為防備。如今,出其不意進攻,自然可以擒獲他。您見到至尊,應好好計劃。」
呂蒙為防止計劃泄露,便敷衍道:「關羽勇猛,難以和他為敵,並又據有荊州,施加恩信,再加上他剛剛開始立功,膽勢更盛,不是可以圖謀的對象。」
呂蒙回京,孫權問誰可以替他在陸口指揮,呂蒙卻回答說:「陸遜思慮深遠,才能足以擔負重任。從他的謀慮來看,將來定可已大用。而現在他還不太出名,不是關羽所畏忌的人,要找接替我的將領,沒有比他更恰當的了。
呂蒙建議,如果要任用陸遜,應當讓他對於外界隱蔽起來,「不出頭露面,而在暗中觀察形勢,尋找機會,然後定可以成功。」於是,孫權即拜三十六歲的陸遜為將,代替呂蒙指揮軍隊。
陸遜至陸口,即寫信給關羽,他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在書中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讚賞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對他的仰慕,並且表示絕不與關羽為敵,用來迷惑他。
關羽看信後,甚為得意,更加輕視陸遜,完全喪失對東吳的警惕。還把留守後方、用於提防東吳的軍隊調至前線,全力對付曹操。
這時,關羽雖然在前線取得節節勝利,但他的後方卻危機四伏。關羽不善團結部下,引起部下的不滿。留守江陵、公安的將領麋芳、士仁因軍資供應不及時,關羽聲言要懲治他們,麋芳、士仁不堪忍受,頓生異心。這些情報,陸遜都了如指掌 。
陸遜見破關羽時機已經成熟,立即上報孫權,孫權於是下令征討關羽。命呂蒙與陸遜為前部同時分道攻取荊州。
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占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益州的大門。當關羽得到消息,匆匆忙忙從樊城撤軍的時候,公安、江陵已經被麋芳、士仁獻給了吳軍。
關羽軍進退維谷,走投無路,軍心動搖,只得領兵退守麥城。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逃竄,被吳將潘璋等人擒獲並斬首。
陸遜前後斬獲招納關羽軍數萬人,孫權拜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鎮撫荊州。
後來,陸遜在夷陵戰役中僅用了一招計謀,便就擊敗了劉備,消滅了劉備的10萬復仇大軍。最終打的劉備慌忙而逃,氣死在白帝城。
劉關張三人,兩個死於陸遜之手,足可證明他的厲害。
從史料記載看,陸遜和周瑜一樣,是都可以出將入相的人才。既是聰明的戰術家,也是勇敢的指揮員。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nqE-24BMH2_cNUgYe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