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當記者不到兩年,就因一篇通訊報道而成為新聞界知名人物,21歲的劉光輝足夠幸運。
1937年出生於湖南省邵東縣的劉光輝。1956年高中畢業,幸運進入新華社江西分社當上了記者。
(晚年劉光輝)
1958 年春天,江西余江縣從根本上消滅了血吸蟲後,省里要在在當地開現場會驗收。新華社江西分社領導聞知此訊,決定派記者前去採訪。
可分社人手少,有經驗的老記者一時騰不出空。來社裡不久的劉光輝年紀輕,也沒成家,分社領導找到他說,「小劉,你去。」
於是,劉光輝就跟著當時的江西省領導去了余江。
1958年6月30日,他與江西日報記者陳秉彥合作采寫的長篇通訊《第一面紅旗——記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過》在《人民日報》發表。
劉光輝完全不會想到,他的這篇報道引起了共和國領袖毛主席的關注。
當時正在杭州的毛主席閱讀了這篇「缺糧區變餘糧區、貧困戶變富裕戶、「棺材田」變豐產田、「寡婦村」變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新生的報道,「夜不能寐」,欣然命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七律·送瘟神二首》。
其中的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等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傳誦。
1998年,距離《第一面紅旗》報道發表40年之際,已調任新華社浙江分社任社長的劉光輝,受余江縣邀請,再次回訪了這個自己年輕時曾經多次揮筆採訪過的地方。
彈指一揮間,余江縣從幾千人口的小城鎮發展成為一座擁有十多萬人口的繁華城市,城鄉的變化之大,令劉光輝非常振奮。
他傾情筆端,將所見所聞寫成通訊《重訪余江》,報道余江欣欣向榮、今非昔比的嶄新風貌,稿件再次在《人民日報》發表。
從1956年進入新華社江西分社,劉光輝連續工作28年。後又由江西調到齊魯大地,再到改革開放的前沿省份浙江。40多年記者生涯,包括18年分社領導經歷,無論車間廠礦,還是田間地頭,都留下了他採訪的身影;從國家大事到百姓疾苦,都曾見諸他的文稿。
2016年10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曾刊發一篇關於劉光輝的報道,介紹了本行業這位新華人的優秀事跡。
余江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曾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全縣一度有6000多名病人,釘螺面積有972000餘平方米,近幾十年死於血吸蟲病的有三千多人,有些村莊幾百戶只剩下了幾十戶、十幾戶。
1955年底,縣委傳達了毛主席關於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後,結合實施農業發展綱要,緊急動員鄉村幹部群眾,制定了「半年準備,一年戰鬥、半年掃尾」,徹底消滅血吸蟲病的規劃目標。
縣委第一書記親自指揮,廣大群眾踴躍參加,掀起了消滅血吸蟲病熱潮。
疫區幹部群眾開新溝,填舊溝。開新塘,填舊塘。消滅釘螺孽生地,修建新良田。經過兩年多苦戰,終於消滅了血吸蟲病,6000多病人全部治癒。
曾經的疫區出現了勞力增強,產量提高,人畜興旺,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從1955年6月30日開始發動群眾開展大規模血防工作算起,三年消滅了血吸蟲病,成為全國第一例以縣為單位消滅血吸蟲病的地方。
(劉光輝在余江採訪鄉民)
劉光輝在余江縣採訪的日日夜夜,深刻感受到了過去血吸蟲病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苦難。曾經到處是因為血吸蟲病挺著大肚子、面黃肌瘦的人們,他們沒法下地勞作,沒法生兒育女,很多人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世,導致當地出現多個 " 寡婦村 "。
而經過三年一場場根除血吸蟲病的艱難戰鬥後,余江縣由重災區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血吸蟲病的縣。老百姓一改病態,枯木逢春,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生活也大大改善了。
經過細緻採訪,劉光輝奮筆疾書,寫出一篇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稿件,還和江西日報記者陳秉彥合作,采寫了長篇報道《第一面紅旗——記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過》,兩篇稿件都在《人民日報》發表,進而引起毛主席關注。
在新華社江西分社從事新聞報道的28年間,劉光輝幾乎跑遍了全省所有地方,以勤奮肯干能吃苦聞名同行之間。
當年江西分社有個規定,一年下鄉採訪超過六個月就能拿到一筆「鞋子補貼」,劉光輝年年都能拿到。
盛夏酷暑寫稿件,常常熱汗淋漓,汗流順著胳臂往下淌,他就把兩塊汗巾墊在手臂下堅持寫作。
為了拿到第一手素材,他堅持一家一戶調研,經常睡在老鄉家的土炕上。
他愛人余芝琴曾對人調侃說,「他這個農業記者,常常能把跳蚤和虱子帶回家···。
劉光輝作風樸實,他下鄉採訪,除了走路、騎自行車,坐得最多的就是運糧車、拖拉機。
有的縣裡熟人一看劉光輝來了,常常會用當時的老式「搖把子」幫助聯繫下鄉,問基層「你們現在有運糧車嗎,有個『劉記者』要搭車去你們那裡採訪···。」
劉光輝晚年回憶說,有一次差點把命搭進去。
那次,他和生產隊長等三人,坐一艘小船從贛江到鄱陽湖採訪,不料突遇狂風冰雹。他們趕緊把錨拋到岸邊,然後幾個人緊緊拽著蓬繩躲避風暴。
足足半個多小時風才減弱,小船的三股蓬繩斷了兩股。劉光輝說「如果剩下那股也斷了,我們的小船肯定翻沉,可能也就沒命了。」
有著一股子執著勁頭的劉光輝,同樣有著敢於為民請命的坦蕩胸襟。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他來到江西興國縣蹲點調研,在這個縣的鄉村蹲了大半年時間,挨家挨戶走訪,記了一大摞採訪筆記,還劃了很多圖表。
他把受訪者做了分類 : 農民、回鄉知青、手工業工人、家屬婦女等,發現當地在表面「鶯歌燕舞」形勢下,卻存在百姓吃不飽肚子等嚴重問題。
劉光輝後來回憶說「我挑了最困難的鼎龍公社作專題調查,了解到那裡的老百姓因為沒飯吃,甚至出現了個別農家拿自己的孩子換糧食的情況。···」
他認真核實後,以沉重的心情寫了內參考報道,向中央如實反映情況,多位中央領導作出批示。農業部專門派了調查組來複查,證明記者稿子反映的都是實情,國家當即撥了救濟錢款和糧食。
正是這樣出以公心和記者的職責的調查研究,讓劉光輝熟悉了農業、更加了解了農村和普通農民。也因此在後來的農村大包乾的改革大潮中,他領悟早,行動快,采寫的稿件多,起到了一名新華社記者耳目喉舌作用。1984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劉光輝當過報道農業記者,也跑過工業、財貿、文教領域,結識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基層群眾,但交的最多的還是農民朋友。
在他當上新華社分社社長後,在老鄉眼中,他還是那個與鄉親擠一鋪炕、值得託付的「劉記者」。
老鄉家有什麼難事,也常常來找 " 劉記者 "。即使退休多年,當年採訪時同睡一張床的生產隊長、勞動模範的子孫還來看他,當地還有老人記得他的故事。
2018年11月,劉光輝因病在杭州去世,享年81歲。
有人讚譽他:做記者,鐵肩擔道妙手著文,寫出名篇佳作記錄歷史;做領導,高瞻遠矚選賢任能,留下多段佳話至今流傳;做師長,寬以待人與人為善,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他的作品《康世恩的三鞠躬》、《綠色企業的魅力----山東省五蓮縣果園採訪札記》,被收入新華社山東分社六十周年紀念文集《齊風魯頌》。
劉光輝以采寫江西余江縣消滅血吸蟲病報道而聞名於世。
時至今日,人類同血吸蟲病的鬥爭仍未停止。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血吸蟲病流行於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受威脅人口約六億。
考古發現,2100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就有血吸蟲病流行。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女屍中,曾發現帶有血吸蟲卵。1949年春天,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時,許多北方籍戰士曾不幸感染血吸蟲病,導致一定規模非戰鬥性減員。
血吸蟲病流行於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13個省、市、自治區的廣大地區,受血吸蟲感染威脅的人口眾多。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組織領導各地對血吸蟲病進行了大規模防治,基本上控制了血吸蟲病流行,有的地區,諸如劉光輝報道的江西余江縣等,已達到基本消滅血吸蟲病目標。
在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方面,我國有許多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目前長江中下游某些地區的防治任務仍很艱巨,有些地區近年來血吸蟲病的發病率有回升擴展的趨勢,同時也發現了一些新疫區。
可見,我國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