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止、知常是我國特有的人生智慧。
《增廣賢文》則將這個道理總結為兩句易於傳頌的警句: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知足是一種心態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
名聲與健康相比,哪個更實際?
生命與財產相比,哪個更貴重?
過分在意某些東西,必定要為之付出更多的代價;
一味斂財守財,難保不會遭遇意料之外的損失。
所以說,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會貪得,不貪就不會招來屈辱;
更要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會懈怠,不懈怠才能常保平安。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意思是,一切罪孽都源於慾望,一切禍端都源於不知足,一切過錯都源於貪得。
人活一世,應該把身外之物看輕:
名譽、財富、權力、地位都是暫時的。
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終歸要退居幕後頤養天年;
物質財富積攢再多,能享受的不過是一日三餐。
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苦也一天,樂也一天。
唯有學會知足,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知止是一種智慧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知止,即知進退。當行時則行,當止時即止。
漢朝著名謀士張良,自輔佐劉邦入都關中後,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
隨著劉邦皇位穩固,張良更是遵循其行止有度的處事原則,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位置。因而在漢初劉邦剷除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得以保全自身,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
曾國藩曾說:「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慾,不因感極而求妄。」
知止的智慧,正是在於要認清自己應該處於怎樣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並且時刻警醒自己,行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紅樓夢》中有一副有名的對聯可謂震懾人心: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這幅對聯寫盡了世人心態: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卻還是不想停下來,繼續被貪慾所控制,一錯再錯,直到泥足深陷,才發現已經無路可走,待到幡然醒悟想要回頭時,才發覺為時已晚。
須得做到知止常止,才是立身長久的不敗之道。
知常是一種境界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經》
水流千里,終究向海;樹高千尺,落葉歸根。
世間萬物都要遵循自然規律,違背規律恣意妄為,必定會招來禍端。
順應自然不代表消極無為,而是指行事因時而動、因地制宜,把握好分寸和時機,倘若處在不恰當的時間地點,就不要刻意去追求。
我們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發現並尊重規矩。
凡事不妄想、不妄做、不妄為,生活就可以穩定運行在既有的軌道上。
需知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順應自然,相信一切都將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