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善於發掘經典或熟悉的素材中的新視角。比如《論語》,我們都認為它很中庸,不會有剛性十足的話。
但其實這是誤會,因為太陰柔,導致的結果就是被欺凌。
因此有人高喊儒家誤國,儒家消解中國人的血性。其實,儒家走中庸,應該是剛柔兼備。
今天讀一讀儒家的5句剛性的話,對大家也許有幫助。
在大家印象里,儒學之人,一般都是溫潤如玉,謙謙君子也,一言一行都很謙虛溫和。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儒家經典之中,也有一些霸氣之語,尤其是以下這五句,只是如今被遺忘了而已。
第一句,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在《論語憲問》中,有一段對話。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很大度吧?」孔子卻回答:「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顯然,後來的讀書人整天只說「以德報怨」,卻不提「以直報怨」,曲解孔子之意。其實,現在還不是如此?
關於這一點,中國人吃虧太多了。比如,侯景之亂中的羯族人候景,走投無路之際,被南朝梁國收留,最終卻禍亂梁國,將收留他的梁國皇帝都活活餓死。
另外,民國後對滿洲人,抗戰後對日本人的寬容等,無比說明了中國人「以德報怨」的性格!
然而,你對別人以德報怨,別人卻認為你是傻瓜,所以「農夫和蛇」的故事就一次又一次上演。
第二句,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中,意思是縱然面對千萬人阻止,我也要勇往直前。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勇氣和氣魄,代表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當然,這句話完整形態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客觀地說,做到這一點的中國古人,可謂是數不勝數。
比如蘇武、張騫、文天祥、鄭成功、李定國、瞿式耜等,都是為了心中的「大道」,一生堅定不移的向前走,無論遇到多少苦難。
當然,在他們的對面,也有一群「雖千萬人吾往矣」之人,只不過這群人堅定的賣國,賣的心安理得,比如許衡、秦檜、洪承疇、范文程等。
第三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論語·八佾》中憤怒的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按照當時的規矩,季氏是魯國的「大夫」,按周禮只能使用四佾(yì)的歌舞隊。
然而,季氏卻使用八佾64人的歌舞隊,所以孔子很憤怒地說了這句話。
由於這句話不涉及思想領域之爭,可以當作口頭禪,或者宣洩情感的一句話,所以很快就風靡大江南北。
即便今天,這句話依然還有市場,大家偶爾還能聽到。
值得一提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外交戰線上使用的比較頻繁,1962年對印度,1979年對越南,2012年對日本,人民日報都使用過「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四句,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具體出自《論語·子罕》,意思是:一個國家的軍隊主帥是可以改變的,但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氣卻不可以改變。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如此,男子漢的意志很難改變。
東漢末年,被張飛俘虜的嚴顏,卻說的很硬氣,「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明朝末年,閻應元堅守江陰,對清軍說:「我大明有投降之將軍,無投降之典史」。
這兩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和孔子的這句話,基本是一致的。
其實,古往今來,三軍統帥經常會變換,但真正老兵的戰鬥意志卻不會改變!
第五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這句話簡單易懂,天下無人不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其實《論語》中的語錄。
《論語·卷六·顏淵篇》中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意思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業而不犯錯誤,對人恭敬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擔心什麼沒有兄弟?
古往今來,這句話對中國人影響太大了。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含有宿命論,即生死和富貴,都是命中注定。所以,在這種思想引導下,人們容易產生「賭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17L828BjYh_GJGVeT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