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有市場,但必須注重市場區位

2020-03-07     鄉村旅遊怎麼搞


就區域和資源兩方面來講,鄉村旅遊首先要注重市場;其次才是注重資源,因為除非鄉村本身就是具有獨特吸引力的景區,或者依託有吸引力的景區,一般情況下鄉村資源大都是同質化的,尤其是相對於區域性中心城市,甚至文化風俗、風情、風味和風物都是一樣的,而這「四風」恰恰是城裡人所孜孜以求的。因此市場區位很重要,搞鄉村旅遊不得不注重市場區位:大城市周邊比小城市周邊好,東部發達區域比西部欠發達區域好。只有根據不同的市場和人群來生髮創意,並結合農業定製帶有鄉村味道的文創產品,才能搞好鄉村旅遊。更重要的是,鄉村旅遊從誕生的那一天起,所謂風光、風貌之類的農業、農村觀光就是次要需求,而與農民相關的風俗、風情、風物和風味才是主要需求。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是依託農村生態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設施、農耕與民俗文化、農家生活等豐富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開發,為社會提供觀光、休閒、度假、體驗、娛樂、健身及教育、展示等多種服務的新型產業形態,具有連接城鄉要素資源、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天然屬性。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既是滿足我國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要,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從市場需求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前景廣闊


01

有強大的消費需求

2017年,我國人均GDP達到8800美元,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明顯的改變,休閒消費呈現加速增長之勢,我國已經進入大眾化旅遊消費階段,加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消費具有短時、短途、低價、平民化等特點,更加適合大眾化消費需求。


02

有龐大的消費人口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我國城市人口數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36.2%增長到2017年的58.52%。大量長期生活在快節奏、高壓力以及擁堵喧鬧環境中的城市居民,對鄉村懷舊具有強烈需求。


03

有不斷增長的消費能力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構成中用於解決溫飽的比例逐步降低,有越來越多的收入可以用於文化、旅遊、健康等消費,城鄉居民休閒消費的支付能力明顯增強。


04

有充裕的消費時間

隨著國民旅遊休閒綱要、帶薪休假制度以及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優化,城鎮居民全年休假時間增加到115天。其中,86天雙休日期間的近距離休閒旅遊,勢必成為休閒消費的主陣地。休閒農業旅遊服務對象是城市居民,客源市場在城市,經濟效益來自城市,要做好「假日文章」,把城市旅遊客源吸引到農村來。


05

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巨大的市場需求要有相應的旅遊產品供給支持。未來,我國待開發的旅遊資源70%以上集聚在廣大農村地區,是今後增加供給的最有效途徑。


在需求的拉動下,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快速發展。據文化和旅遊部統計,2017年,國內旅遊人數超過50億人次,其中鄉村旅遊達25億人次。但鄉村旅遊建設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在布局上,還處在低層次無序開發階段,亟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在功能上,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結構雷同、功能單一,缺乏創意和特色;在管理上,行業標準或規範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在政策上,扶持和引導行業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政策還比較少。

在區域布局上,要尊重規律,有序發展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根據各地的區位狀況、資源稟賦、歷史文化背景等條件,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應重點布局以下5類區域,其他地區要慎重發展,防止一哄而上。

01

大中城市郊區

大中城市周邊的基礎設施完備、都市農業基礎較好、城鎮化水平較高,已構建起農產品生產、休閒觀光、生態環保功能三位一體的現代農業雛形。該區域應以滿足市民多樣化消費需求為目標,積極建設以設施特色農業為基礎,集休閒、觀光、度假、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休閒農業園區、農業主題公園、觀光採摘園和休閒農莊,努力打造現代農業新型產業模式。


02

名勝景區周邊

名勝景區周邊遊客資源量大,餐飲、住宿等接待設施壓力大。遊客遊覽名山大川、名勝古蹟之後,一般還希望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品嘗當地美食等,因此可以以名勝景區功能銜接和特色互補為重點,強化休閒體驗,滿足多元化需求。


03

依山傍水臨草自然生態區

這些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氣候、植被、生態和人文優勢,承載著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生態涵養等重要生產生態功能。可緊密依託自然特色、生產資源、歷史文化與獨特民風,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生態游、農業景觀游、民俗風情游、特色農(牧、漁)業游等。


04

少數民族地區

隨著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獨特的民族風情,良好的自然風光,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獨特優勢。可依託豐富的資源,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


05

傳統特色農區

傳統特色農區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戰場,要在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的前提下,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著力發展景觀農業、農事節慶、觀光採摘、特色動植物欣賞以及農業園區等多種形式的休閒農業,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產品功能創意,創新農業發展思路,拓寬農民致富途徑,提升傳統特色農區的社會經濟效益。

在推進方式上,要「五化」推進,體現特色


01

資源「產品化」

將當地農業農村的特色資源作為旅遊產品來開發,實現資源向產品的有效轉換、產品和市場的有效互動。


02

產品「鄉土化」

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生命力源自「鄉土化」,要讓遊客沉浸在「有血有肉」「活的鄉村」環境中。要在飲食農家化、氛圍農村化、環境生態化的基礎上創特色、提水平、優服務,讓鄉味更香、農味更濃。


03

市場「差異化」

分析研究不同群體的消費喜好,瞄準目標群體,做好市場營銷。


04

運營「規範化」

完善有關標準,加強監督管理,保障規範化運行。


05

服務「組織化」

強化組織協調,完善配套服務,加強行業自律組織建設,推動行業有序發展。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於品牌農業與鄉村旅遊、網絡,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繫小編,將及時更正刪除。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Bqa23ABgx9BqZZIU9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