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的家 · 鄉村最美私宅改造

2020-02-01     鄉村旅遊怎麼搞




記憶中的老宅

原本滄桑破落

但充滿了故事和歷史

經由有心人細細雕琢

便有了溫度

一磚一瓦

濃縮成歲月記憶

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破舊老宅改造,保留記憶中的美


01.

雨宅 – 木匠的家

【記憶】


和20年前相較,公路交通成了重慶東部丘陵地貌里的一種顯著的大地景觀,它的曲折迂迴與多樣的地貌交織在一起,極大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出行問題。


同樣帶來的改善,還有村民的收入、補貼、自來水、天然氣以及光纖網絡的入戶,即便門口顯著的廣播喇叭還不時的推送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生動的惠民致富節目,令人恍惚這場30年的光景,但真實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航拍總圖


五十年來,渝東傳統的新居建造,幾乎沒有考慮任何朝向,能在不大的用地上,獲得有效的建設面積,並滿足「羅盤」的指向,顯得極為重要。


少年的記憶里,三開間的老宅,總是有大把時光面對夕陽,視線對岸的中心,200年的黃角樹,背光成剪影,依然抹不去。而石砌的單榀牆,自製的水泥空心磚,鋼筋混凝土預製樓板即為80年代民居的主要建材。


小扇的窗口,尋不見玻璃,木框搖搖欲墜,這些記憶的影響,逐漸成為一種圖景,取代了建築師原始的切入點。


沿道路夜景


入口夜景


入口與閣樓


【組合】


新的建築以替代原有的危房,異地重建的選址避開了耕地和林地紅線,同時獲得了便利的交通,坐落得「剛剛好」。


主入口方向半鳥瞰夜景


想要房子簡單又恰如其分,居住的各個功能被分解後安排在不同高度的場地上,相對獨立。


廳被設置在最上的標高,通過廊連接入口部分,具有公共屬性;臥室被設置在下層標高,獲得下院的內向景觀及私密性。當地建造傳統里的石砌牆,作為了聯繫各功能的「關係」,以此帶來的尺度各異的院落承接不同功能單元「觀」或者「用」的需要。


以此形成的圍合的內向的居住場所,模糊了傳統建築的朝向,但光線依然從西向進入,契合了老宅獨特的場所精神。


剖面透視圖,


廊道和入口通道


從走道看庭院


半室外茶室


從庭院看向客廳


從庭院看餐廳局部


從客廳看向庭院


從客廳看向餐廳


從餐廳看向客廳


從臥室看客廳


可變臥室


從臥室看下院


從下院看臥室


主體的廳和房是鋼結構金屬屋面,形似「異物」,卻契合了當下真實的鄉鎮圖景(鋼結構與金屬屋頂形成棚子由於其防水性能好、造價低廉和便於施工,已成為鄉鎮建造活動里最為常用的手段和材料)。


與此對應的廳的水平感(身體新經驗)和房的三角形屋面的包裹感成為二分關係,並同時反映在高度的變化上,朝向庭院部分的大面積玻璃,模糊了室內外的空間關係,得以讓自然進入室內。


廳與閣樓


閣樓室內


從閣樓看上院


從上院看臥室


塔作為一種視覺向量上的延伸,居中,可變。下院的棚,作為房的對照,從構造方式與材料選擇,則保留了「理想」的「傳統」,即:三分水的坡度,來自傳統的屋架關係,木柱與木樑作為主要承重構件,回收自鄰居家的青瓦。


庭院與廊道


【建造】


磚、石、木匠作為傳統建造的主要工種,覆蓋了整個建造活動,而鋼筋工和焊工則作為新的生產方式,加入到二十一世紀濃烈的城市化進程中,施工的控制,得益於作為木匠的主人,漸進的調和了其餘工種潛意識裡的不準確性。


夜間整體鳥瞰


視頻


總平面圖


軸側圖

平面圖


剖透視圖

項目名稱:雨宅——木匠的家
項目地址:重慶市墊江縣坪山鎮求雨堡
竣工時間:2019年1月
建築面積:195㎡
設計方:小寫建築事務所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主創:李偉、袁媛、李亮
設計團隊:曾文娟 姜鵬 袁帥 汪思民 賀雨晴 馬薇 胡翠英
結構設計:吳海勝
施工負責:李風威
攝影師:何煉 直譯建築攝影


-延伸閱讀-



02.



長城下的住宅


項目坐落在北京的北側,長城腳下,房子現有的結構最初建於上世紀中葉, 作為地下倉庫使用,儲藏該村出產的水果,倉庫完全由天然石材建造,體積規模為21x11x4 米的長方形。


建築外觀


業主在用地南側擁有一棟房子,地形高於本項目,可以俯瞰倉庫屋頂,設計的委託範圍是將該倉庫改造成4間臥室的住宅,也可以被認為是舊宅的擴建。


平面圖


倉庫朝北,部分低於周圍地形,部分嵌入地形,為了給新住宅創造一個宜居的環境,需要針對這些特殊條件提出一個解決方案。


設計策略主要集中在主要方向:增強儲物空間和石牆的特徵,將可能多的光線引入室內空間,並保留客戶現有住宅的全景。


住宅部分嵌入地形


石牆的特徵得到增強


現有的天然石牆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設計充分暴露天然石牆以體現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存在感,新的拋光混凝土結構和白色抹灰內牆與其產生強烈對比。


只有在北側,原本的天然石牆被一個大的玻璃幕牆所取代,土壤被拆除,與主立面對應地形成了一個寬敞的露台,延長了起居室與用餐區的長度,同樣在北側的車庫,被鑲嵌在整體的體量里。


設計充分暴露天然石牆以體現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存在感



新的拋光混凝土結構和白色抹灰內牆與石牆產生強烈對比



室內夜間概覽


在開放式起居室,定製的開放式壁爐和黑色廚房櫃檯形成了2個視覺焦點,而車庫的木材完成面柔軟了起居室的背景。


起居室概覽


下沉的沙發區域


定製壁爐和黑色廚房櫃檯構成了起居室的兩個焦點



新屋頂的設計最大限度地引進了自然光,現有的屋頂被兩個混凝土樓板取代,這兩個混凝土水平向的元素與石牆相互獨立,被設置在兩個不同的高度。


北部較低的屋頂覆蓋客廳和車庫,同時也是屋頂露台,它短於現有的石牆長度,因此房子的東部和西部自然形成了兩個花園,這些花園從不同的角度增加了自然的光線。


既有屋頂被兩個水平的混凝土樓板取代,設置在兩個不同的高度


花園


南部較高的屋頂向西轉移,允許通過通往較低屋頂的露台,避免向東院投射陰影,屋頂在不同的高度上對周邊梯田式的地形做出回應。


兩個屋頂之間的縫隙使更多的自然光進入建築的中心部分,並在溫暖的季節改善自然通風。


剖面圖


兩個屋頂之間的縫隙使更多的自然光進入建築的中心部分


較高的屋頂下,南部是臥室。由於他們高高的天花板和高聳的窗戶,設計師試圖形成讓使用者能產生享受沉思的感覺。


每間客房均設有私人浴室,臥室由一條通道連接,通過三個台階與相鄰的生活區相連,在臥室的旁邊,項目的東南角,一條隧道連接著新房子和現有的住宅建築。


由於新舊住宅被一條區間道路分隔開,因此這條連接新舊住宅的通道被轉移到了地下。


臥室位於較高的屋頂下



每間客房均設有私人浴室



因此,從業主現有住宅的露台上可以看到兩個漂浮的綠色屋頂以及長城。


露台視角


坡道與屋頂


模型



場地平面圖


設計分析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2lWBHABjYh_GJGVxS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