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歲北美高材生張一得自殺去世:其父把孩子曝光在鏡頭下合適嗎

2021-03-19     案件勞聞

原標題:20 歲北美高材生張一得自殺去世:其父把孩子曝光在鏡頭下合適嗎

3月5日,埃默里大學學生報《The Emory Wheel》報道,該校「牛津學院」哲學專業一年級中國留學生張一得(Dave)去世。目前,校方和家屬都沒有說明他的死因,但在一封張一得父親寫給兒子同學的信中,大家猜出了一二。張一得父親在信里說:「兒子一生中所有的決定,我都是無條件地尊重、認同、接受,包括這一次,他最後的這個決定。」

張一得的父親,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一得他爹」或「老得」,在網上的育兒圈很出名。「老得」曾是一名企業高管,兒子一歲時妻子離開後,「老得」辭職賣房,搬到郊區,全職帶娃。這樣一個無可挑剔的爸爸也培養出了一個讓人羨慕的兒子,張一得高中就拿20萬一年的獎學金,後來還以幾乎滿分的托福成績考進了素有「美國南部哈佛」之稱的埃默里大學。

翻了翻一些報道和評論,我覺得客觀來說,這個父親跟郎朗的父親是不太一樣的,也不是路人理解的雞娃,他是那種無條件愛孩子,但是沒有培養孩子的抗挫力,這樣百依百順供出來的孩子,就和溫室的花朵一樣,外界對他的衝擊太大了。

兒子一生中所有的決定,我都是無條件地尊重、認同、接受,包括這一次,他最後的這個決定。」這個爹光被口誅筆伐遠遠不夠,甚至殺了他都不夠,只有讓他心智崩潰才能解心頭之恨。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到師爺的名言「殺了他,六子白死!黃四郎就想看你這樣,一臉的敗相!殺了他就是輸,不殺還能贏!

這位父親寫的信雖然嘴上說尊重他兒子的決定,好像在告訴別人自己想開了,但他其實還是從心底不理解兒子為何自殺,因為他無法接受正是自己過度的愛導致兒子自殺這個事實,他要接受這個事實的話,估計他自己也要自殺了。。。所以如果他不自殺的話,大機率他一輩子也無法釋懷,只能痛苦地活著

父母愛子女,則為之謀深遠。父母輩,一直到80後我們這一輩,都還是有一種深入骨髓的觀念,孩子要有出息,這種出息主要體現在讀書要好,而讀書好了以後才能獲得成功(有好工作),大概是千年來科舉的影響,還有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後,7080後都吃到了教育紅利。但時移勢易,當人人通過80分努力獲得80分收穫的時代結束後,下個時代對大多數人變成了付出90分努力也許才有60分收穫,但相對的,之前可能不努力或者只付出50分就吃不飽飯的時代也隨之結束了,我們應該調整心態和思路了,活著不可能總是一種向上的姿態,適度躺平,也許更利於身心健康,心態鬆弛下來,很多問題也就不復存在。我只需要接受自己的孩子以後成為三和大神,那其實也無妨,他的人生,也許並不需要我負那麼多責。

雖然媒體沒有明說,一得大機率是自殺身亡,一得生理健康並沒有什麼問題,大機率是心理健康出問題了,如果家庭教育讓孩子的心理出現嚴重問題並選擇自殺,那這個教育一定是失敗的,反而能不能進入常青藤大學(包括普通大學)並不是評判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確實在掌握不了足夠信息和背景的情況下,我們不應妄加評論。 但是筆者在這裡不妄加評論的前提下,寫出自己對於教育多元以及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的觀點,雖然不一定十分切題,但是是很恰當的理性思考。 對於一得爸一會別人追捧一會被人嘲諷,我覺得就和世間萬事萬物一樣,物極必反,也不存在任何事物是十全十美的,有一利必有一弊,因此對待任何事物都要保持冷靜和審慎的態度,對於自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好(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取捨)。

我們來看看現有的線索發展順序 、張一得從小父母離異 、張一得的父親是網絡「育兒媽媽圈」里一位知名的單親爸爸,大家都親切地叫他「一得他爹」 父親曾是一名企業高管,為了陪伴兒子辭掉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爸爸 、兒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初中學費高達二十萬,學費全來自媽媽粉、粉絲們的捐款 、給兒子做菜10年內菜式不重複,他用胡蘿蔔、姜、蒜等蔬菜刻成的字母「累計25萬個」 所有的家庭收入來源,全靠父親一個人開墾、種菜、撿破爛,以及粉絲的打賞 17年里,他給兒子拍下20萬張照片,拍壞了5部相機…… 一得一路優秀,名校錄取,妥妥別人家的孩子,卻在19歲自殺、 一得死亡,大家猜測是自殺,瘋狂罵這個父親的教育方式。

父母都願意孩子過得好。這位父親也不容易,放棄自己的一切成就孩子。彼此諒解,彼此感恩。教會孩子人格獨立,學會處理好情緒,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那個人生不坎坷,人生就是修行,如果這個孩子沒有自殺,而是成為了很成功的人,恐怕那時輿論就會說,「確實挺殘忍,但是有效啊,他長大會感謝父母的」。自殺是個例,我相信有很多孩子在這種教育下會成才的,但確實會給娃造成心理壓力。我想大家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平衡嚴管和松管,而不是單純徹底否定其中一個。

教育這件事兒就這樣,我一直都在想,每個父母都覺得自己正在做的是正確的,但是到底正確不正確或許很多年後才能知道,而那時已經沒有了重來的機會了。或者到死也不知道什麼才是最正確的,所以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在不涉及原則問題的情況下儘量最少的去干涉她的行為,也許她長大後不會成為人中龍鳳,也許沒有星辰大海的理想和追求,但我覺得我能把她儘量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最後看了看大多數評論還挺感慨的,說到底我們這些旁觀者得到的信息,不過是 確鑿的死亡和媒體可能過分誇大過的關於教育的報道而已。我們和當事人,甚至和「一得爸爸」的粉絲比起來,都是存在信息差的。基於這些做出的判斷表態,又何嘗不是另一種作者說的「以結果為導向」呢。當然,我們也只能做出這些判斷。但我覺得在指責些什麼人的時候,沒必要有那種「他們太傻逼了」「他們怎麼會這樣」的優越感。比起無意義的聲討,我覺得反思我們自身在教育導向上的問題更加有價值。比如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為什麼當初這樣的報道會得到這麼多人的推崇

我覺得每個人的死亡肯定有性格特質、應激事件、家庭教育多種因素,肯定不能只怪父親的教育有問題。 但是我真的覺得他的父親的教育是有一定問題的:孩子離世,父親沒有表現出留戀,而是堅守自己所謂的「尊重選擇」,守著最後的「尊重」,維護著這個「教育標本」的家的形象。他真的尊重孩子的人格嗎?——他的做法難道不是在樹立一個「孩子天才」,而自己「標新立異」的形象嗎?他難道不是在把孩子當作一個雕刻作品嗎?他選擇讓一個孩子的所有成長都曝光在鏡頭下,這真的合適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kSngB9wjdwRpvC_U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