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這地方真的很棒,遊樂設施很新,而且都在室內,空調也剛剛好,恰逢暑假,大大小小的孩子在各處玩耍,在今天的遊玩計劃中,我們一家三口可以在此消磨大半天(老媽子包里有帶點心和牛奶,考慮周到HOHO)。
但素,計劃趕不上變化,進門才20分鐘不到,寶寶就……以淚相「逼」,催著我們打道回府了……
小傢伙眼裡的「好玩」,可能和我們設想的不一樣
今天壞事兒的,是一台「打地鼠」遊樂設施。一開始,寶寶還拿起上面掛著的小木槌,頗有興趣地看了又看呢。爸爸這個行動派,立馬開啟了按鍵,隨著「Bi~Bi~Bi~」的聲效,機子邊閃光邊啟動,「地鼠」們紛紛從一排排小圓洞中爭先恐後地冒出來。
矮馬,可憐寶寶自出生以來還是第一次以那麼近的距離接觸「打地鼠」呢,這下子可把小傢伙驚到了!只見他迅速撤離遊樂設施,一頭扎進我的懷裡,帶著哭腔說:「不要玩,不要玩,回家,回家!」徒留手持小木槌的爸爸一臉懵,感覺他當場尷尬症都犯了。
摟著寶寶的我,腦海中百轉千回啊!當時跳出的第一個念頭正是:哎呀我去,240塊看來保不住了……(此處應有黑線)
早知道還不如去逛商場了……200多塊可以給娃買一身衣服了……才來了20分鐘這下真的虧大了……
以上胡思亂想在腦中盤旋了幾十圈後,我猛然回過神來,豬腦子想什麼呢!先安撫孩子啊!他害怕了!
我把寶寶抱起來,安撫地擁抱著他。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媽媽的港灣,「寶寶不怕」之類的話反而會起反作用。
媽媽的懷抱有最大的魔力。過了一會兒,雖然小手還是緊緊抓住我,但年糕探出腦袋又看向了小木槌。我趕緊給糕爸使了個眼神,他心領神會,誇張地敲打起「地鼠」來(機子已停下,當爹的全靠演技啊),手舞足蹈的模樣,一下子把寶寶給逗樂了。
觀摩了一會兒,寶寶終於願意抓著我的手,和爸爸一起玩小木槌打地洞的遊戲了。害怕歸害怕,小朋友還是很渴望玩這個新玩意的!熟悉了之後再啟動機子,他也能接受了,還玩得挺開心的呢。
在寶寶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比如,誰也沒想到,看似滑稽的「打地鼠」會讓寶寶感到一時的害怕。說真的,如果寶寶經過安撫還是排斥今天的遊樂園,堅持要回家,我是同意放棄玩耍直接走的,因為這能讓寶寶回到自己的安全區域(強留下來,其實也並不能玩好)。最多就是白花了門票錢,而已。
花了錢,孩子就必須領情?
有句話說得好: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偶爾浪費又何妨?
有一位媽媽跟我分享過她帶寶寶看電影的「失敗經歷」。那時《瘋狂動物城》剛上映,她就高高興興地帶著3歲的娃奔赴影院,為了讓寶寶有最舒服的觀影體驗,還刻意買了兩張票(這樣寶寶可以單獨有座位)。
結果,一出來「猛獸」的畫面,娃就嚇得嚎啕大哭,死活拖著媽媽離開影院,哄都哄不住,在旁人的抱怨中只好看了一半就回家。
寶媽跟我抱怨說:「唉,就這樣浪費了兩張電影票啊!明明那麼好看的動畫片,為什麼孩子就沒耐心看完呢?膽子那么小,以後怎麼辦哦~」
瞧,心疼錢不說,還無意識地給寶寶貼了「沒耐心」「膽小」的標籤。糕媽唯有回以「呵呵」,心想:大姐,好像是你想看電影哎,早知道自己去或帶老公不就好了?看動畫片又不丟人。
這樣的事兒其實常常發生
興沖沖帶寶寶去昂貴的餐廳,結果沒一個菜入得了小朋友的法眼,一口都不吃。
興沖沖訂了機票帶娃去旅遊,結果寶寶水土不服下了飛機就發起低燒,整個行程在酒店的床上憂心忡忡地度過。
興沖沖給寶寶海淘了安全性強還能拓展N種玩法的玩具,結果寶寶耍了沒幾下就丟棄在角落,反倒是整日都挎著公園門口的地攤上買來的塑料小手槍……
花了錢,寶寶可能會不領情。失落感是必然的,這可不僅是咱咬著牙從自己的美食、新衣、化妝品中省下的錢,而且還在花錢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的熱情和心血吧!
親愛的麻麻們哦,花錢是你的權利,而給不給面子,選擇權卻在寶寶手中。從一開始,就別把寶寶束縛在你的花錢計劃里。要不,就不差錢地隨寶寶去;要不,就在預備花錢時,先問問小傢伙的意見?如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可以限定預算嘛。
對別人的好,評判標準不在施者手裡,而在受者手裡。讓他覺得好,才是真正的對他好。這個道理,對大人孩子都一樣。別說孩子了,就算是對老公對家人,也會有「好心做了×××卻被嫌棄」的時候,咱還是要管理好自己的預期和心態,「我對你好,這是我自己的事」,這才夠酷夠有范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