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軍旗作為戰場上的靈魂,為何沒人去攻擊旗手

2020-10-05     生活中演戲

原標題:古代戰爭中,軍旗作為戰場上的靈魂,為何沒人去攻擊旗手

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為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戰爭也從未停歇,可是縱觀千年,你會發現不管在任何一場戰爭中,有一個位置是必然不可缺少的存在,而且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軍旗手。

軍旗作為戰場上靈魂般的存在,但凡兩軍交戰之時都會樹立在戰場上,他的存在可以說起著一個主導地位。

在古代古人對熊、虎等猛獸有崇拜心理,在布上畫熊和虎,祈求祥瑞護佑,這就成了旗。不僅如此,古人將一些特殊符號畫在布條上,此為幟。在《墨子》中,兩者合二為一,首見「旗幟」一詞。在沒有社交軟體的古代,豎立在杆子上的旗幟,是體現等級、顯示位置和通信聯絡的神器,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在軍隊中廣泛使用。

旗幟除了表明身份和地位,還能標示位置。相傳在黃帝時期,就用青、赤、白、黑、黃等五種顏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因此稱為「五方旗」。古代軍隊作戰時,五方旗能夠便於將領指揮軍隊,隨時掌握戰場動態。

三國時期,魏國在旗幟上分別用青龍、朱鳥、玄武、白虎、黃龍等圖案,配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隊伍,起到溝通和聯繫的作用。

從這不難發現,軍旗是一個層級分明、上下協調、實時有效的作戰體系。那麼如此重要的存在,執掌他的旗手是否非常重要?而且還有一點作為旗手在戰場上是否非常危險呢?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點旗手的選擇,在兩軍對壘時旗手不會出戰,而是手握軍旗或者帥旗站在主帥身邊即可,可是別看這種不用陣前廝殺的活很輕鬆,但是別忘了作為一名旗手掌握著的是全隊的靈魂,所以忠誠度絕對要非常高,其次軍旗和帥旗的打造是至關重要,所以選材方面也是非常好的,而且還要鮮明突出,兩軍廝殺不可能一時半會出結果,所以你要一直手持那麼一面那麼大的旗子,臂力和耐力也是不可缺少。

看完這一點我們接下來再看作為旗手是否很危險,為什麼在幾千年的戰爭中旗手一直不會受到攻擊。

旗手作為全軍的靈魂,第一點在安全方面主帥都會進行嚴密的保護和防範,會調動數百人去保護,第二點軍旗手的職責是「人在旗在,人死旗不能倒」。軍旗手往往會拚死捍衛軍旗。如果在戰鬥中一名軍旗手倒下了,其他人會接替他的職位,所以說刻意的去針對軍旗手那是一種不明智的選擇,第三點可能是當時兩軍交戰時都會墨守成規不會去專門攻擊對方旗手,因為如果旗子倒下了也就說明一方有可能已經以失敗而告終。

所以說軍旗和旗手在戰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封建時期那個交通文明不發達的年代,軍旗往往起著戰爭中的主導和地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ert9nQBURTf-Dn5Rr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