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爭鬥不斷,其中以秦國和趙國之間的爭鬥最為激烈,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士兵們奮勇殺敵想要靠軍功封侯,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胡服騎射」,幾乎達到了全民皆兵的效果,所以兩國的軍力都十分的強盛。
趙國軍力強橫
在秦昭襄王蕩平了北方的義渠等部族之後,開始了侵襲三晉疆土的步伐,無論是進攻韓國還是魏國都是無往不利,但唯獨遇到趙國卻總會遭遇兵敗,趙國的騎兵部隊十分彪悍,就算是訓練有素的秦軍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這也是為什麼秦國經常有王子作為人質派往趙國的原因,就是因為趙國當時軍力強盛,秦國為了穩住趙國去吞併其他國家,無奈才派出了質子,趙國除了士兵勇猛之外,名將的人數也是春秋戰國中最多的一個國家。
趙奢成名
除了耳熟能詳的廉頗和李牧之外,趙國還有一位才華和能力都不在廉頗之下的勇將,這個人就是馬服君趙奢,趙奢出身貧寒,本來只是一個收佃租的官吏,又一次收租惹到了平原君的家僕,他秉公執法將家僕抓了起來。
結果平原君大怒找他質問,趙奢憑藉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他說服,平原君感嘆他的剛正不阿和才華出眾,於是將他引薦給了趙王,在經過一番交談之後趙王十分欣賞他,於是就封他為大將,跟廉頗一同執掌兵權。
趙奢大破秦軍
當時秦軍進攻趙國的鄰國韓國,因為距離趙國的邊境太近,於是趙王想要派出軍隊去救援,他首先想到的是廉頗,可是廉頗卻說道路艱險恐怕會作戰不利,不想率領大軍去救援韓國,趙王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問趙奢,結果趙奢卻說「狹路相逢勇者勝」請求出兵。
之後的戰鬥趙奢用了很多秦軍預料之外的戰術,很快就打得秦軍潰不成軍,獲得了閼與之戰的勝利,這場勝利挫敗了秦軍的銳氣,並且讓趙奢就此揚名,他在趙國的地位跟廉頗和藺相如相同,秦軍也十分的畏懼他,很多年都不敢出函谷關挑釁。
趙奢臨終前不放心趙括
雖然趙奢極力的培養自己的兒子趙括,但是趙括最終的表現卻讓他十分失望,所以在他死之前曾經說了一句話:「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者必括也。」意思就是士兵作戰捨生忘死,趙括卻說得十分輕鬆,如果趙括不做趙國大將也就算了,如果必須任命他為大將,那麼趙國就要因為他而戰敗亡國了。
之後長平之戰時,趙王聽信了謠言想要任命趙括為大將,趙括的母親將這段話轉述給了趙王,結果趙王卻不聽從他的勸諫,最終導致了趙國長平慘敗。
小結
趙奢不僅兵法戰略水平十分出眾,而且還懂得知人善用是個難得的人才,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話,相信長平之戰可能要被改寫,畢竟除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當時能與秦軍有一戰之力的廉頗也已經老了,被秦軍強大的攻勢給打怕了,對抗秦軍防守有餘但是進攻能力卻不足,如果換上趙奢可能有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