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河東
「河東」這一地理名詞,在隋朝以後,所指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山西省全境,如唐之河東道,宋之河東路。而在此之前,它卻有著不同的內涵,隨著各歷史階段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河東」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著作如《戰國策》中《趙策三》:載樂毅謂趙王曰:「今無約而攻齊,齊必仇趙。不如請以河東之地易燕地於齊。趙有河北,齊有河東,燕、趙必不爭矣。」鮑彪對文中的「河東」、「河北」注道:「此二非郡。」即表示這兩個名稱不是具體的地名,僅代表其位置在黃河以東、以北。
又見《戰國策·秦策四》:「三國攻秦,入函谷。秦王謂樓緩曰:『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慾割河東以講。'」鮑彪註:「大河之東,非地名。」當時「河東」一詞或指戰國前期魏國都城安邑所在的統治重心區域,即今山西西南運城地區。如《孟子·梁惠王上》曰:「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趙岐註:「魏國在河東,後為強國,兼得河內也。」按三家分晉時,趙據晉陽(今太原盆地),韓都平陽(今臨汾盆地)。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即以今運城盆地為主體。
秦朝及兩漢統一時期設置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轄境仍以運城盆地為主體,還包括原韓國故都平陽所在的臨汾盆地及晉西高原的南部,東括太岳山脈及王屋山,北至今靈石、石樓縣南境,西、南兩面瀕臨黃河。
《漢書》卷28上《地理志》載河東郡為秦置,有24縣(《漢書》卷76《尹翁歸傳》載為28縣),包括安邑、大陽、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陰、聞喜、澤、端氏、臨汾、垣、皮氏、長秋、平陽、襄陵、姚、楊、北屈、蒲子、絳、狐、騏;它所包含的地域範圍比起戰國魏之河東擴大了許多。
西漢時期,朝廷為了強幹弱支,增加自己直接控制的領土和人力、財賦,繼續擴展中央直轄的司隸校尉所屬之河東郡境,將其向東延伸展到王屋山以北的沁水流域,把原上黨郡西南部的漫澤、端氏等地(包括今沁水、陽城縣大部分地區)劃歸過來。
漢末以來,中國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的政治狀態,地方勢力強橫,而朝廷難以有效地控制它們,故採取了縮小地方行政區域的做法,試圖以此減弱它們對中央政權所構成的威脅。如《三國志》卷4《魏書·三少帝齊王芳紀》載正始八年「夏五月,分河東之汾北十縣為平陽郡」。曹魏之河東郡的轄境西、南兩面不變,北邊則退至汾水下遊河道及澮水以南一線,大致上僅包括秦漢河東郡在汾水以南的轄區、即今運城地區,將汾北劃為平陽郡管轄。
西晉時期,河東郡的轄境進一步縮小,據《晉書》卷14《地理志上》所載,朝廷又把王屋山以東沁水流域的濩澤、端氏兩縣劃歸平陽郡。
河東郡僅統九縣,戶四萬二千五百。
經過十六國的長期戰亂,北魏統一中原後,建立新的行政區劃,地方政權的轄境再度被裁減。根據《魏書》卷106《地形志》的記載,拓拔氏將原晉朝河東郡境分屬泰州、東雍州和陝州河北郡管轄,河東郡治蒲坂(今山西永濟西南),僅有蒲坂、安定(今山西永濟東)、南解(今山西永濟東)、北解(今山西臨猗西南)、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五縣。
東西魏分裂時,河東地區被東魏高歡占據,沿襲了過去的行政區劃。這樣,河東郡的轄境進一步縮小,在北魏、東魏統治時期只有中條山以北、洓水中下游的上述五縣之地;西魏北周統治時期又加以合併,省為蒲坂、虞鄉二縣。
由於上述原因,「河東」這一地理概念,到了北朝後期有三種含義:
1.泛指黃河以東。
2.僅指退至蒲坂周圍五縣之北朝河東郡。
3.魏晉時期的河東郡轄境。
這一地區的平面呈三角形,在自然地理方面接近一個完整的區域單位。它古屬冀州,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漢魏晉屬河東郡的,故史稱「河東」。
二、河西
河西,即今陝西省河套地區南部黃河以西之地。此地據「山河之固」,當陝晉之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春秋時代,為取得東出或西進的有利態勢,秦、晉兩國就對河西之地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反覆爭奪。
至春秋末年,河西控制在秦國手中,秦、晉兩國隔河對峙。戰國初年,魏國因變法強盛起來,而此時秦國卻因屢遭內亂,國勢不振。於是魏文侯便選擇秦國作為進攻的重點,與秦爭奪河西之地。
魏在河西建立了西河郡,以吳起為郡守。吳起為郡守期間,增強防務,訓練「武卒」,使「秦兵不敢東向」。西河郡的建立和鞏固,使魏國控制了黃河天險,攻可以突破秦洛水防線,深入秦國腹地,威脅秦都涇陽(今陝西涇陽縣西北);守可以依據大河,修築防禦設施,阻止秦軍東進,保衛魏都安邑的安全,從而在戰略上占據十分有利的位置。
後在雕陰之戰,由於魏國失敗,失去了河西、上郡之地,秦國幾代國君的夙願得以實現,秦國由此控制西河(今山西與陝西交界處黃河的南段)天險,從而能夠據崤、函之利,大河之險,東向以臨天下,獲得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戰略地位。
三、河西走廊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后降漢,漢武帝以其故地置酒泉郡(今甘肅酒泉市)、武威郡(今甘肅民勤東北,東漢移今甘肅武威市)。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張掖郡(今甘肅張掖市西北),分酒泉郡置敦煌郡(今敦煌市)。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盡在河西走廊上,合稱「河西四郡」。
河西走廊是指位於黃河以西甘肅祁連山和北山山地之間的狹長地帶,東西長約1100公里,南北寬幾公里、幾十公里或至百餘公里,是中原地區通往新疆和中亞的交通孔道,也是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兩大遊牧社會的連接地帶。
河西走廊上沙漠、戈壁廣布,僅在河流流經地帶有小塊綠洲、草原穿插其間,比較適宜於人類生產活動。各綠洲互不相連。受這種地理條件限制,漢以後河西走廊的政區基本上只有名稱變化,政區單位數目及其轄境變化較少,治所也基本上沒有較多和較長距離的遷移。漢代的河西四郡即分布在黨河、石羊河、弱水及北大河兩側的綠洲上。
「河西四郡」由東而西,依次是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它們都是聲名顯赫的雄鎮。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河西四郡」是狹長的走廊的區域中心,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