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國人拷問智商的醫學常識

2020-02-07     Alter聊IT

在整個網際網路的大規模「狙殺」下,雙黃連口服液未能像板藍根那般被捧上神壇,卻也低估了國人在疫情面前的瘋狂:

「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被某平台披露後,無數網民的注意力從口罩轉移到了雙黃連口服液,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的雙黃連口服液均在短時間內售罄下架,不少人選擇深夜11點在藥店門口排起長隊,甚至連雙黃連的獸醫用藥都已經脫銷,諧音的雙黃蓮蓉月餅也順勢清了一波庫存。

如果17年前炒賣板藍根還可以歸咎於大媽們的盲從,囤積雙黃連的大軍中卻有不少熟稔電商購物的年輕人,暴露的恰恰是拷問國人智商的醫學常識。

01

雙黃連口服液哄搶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一家創建於1932年、從事抗病毒藥物研究的老牌機構。

簡單扒一下的話,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事跡不可謂不驚人。

2003年非典期間,上海藥物研究所就曾研究證實「純天然中藥製劑潔爾陰洗液具有抗SARS冠狀病毒作用」,聲稱1∶100濃度的潔爾陰洗液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對病毒感染細胞具有較理想的保護作用,且對細胞不產生毒副作。

而雙黃連口服液則一直是上海藥物研究所青睞的對象,2003年就率先證實雙黃連口服液具有抗SARS冠狀病毒作用,又先後佐證對H7N9、H1N1、H5N1、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的抗病毒效應,直到驗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抑制作用,讓雙黃連口服液一夜脫銷。

在輿論強烈的質疑下,上海藥物研究所在官方聲明中表示:「研究團隊通過實驗室體外試驗證明,雙黃連有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作用,下一步還需通過進一步臨床研究來證實。」並再次強調內容準確無誤。

只是這樣一份自證清白的說辭,似乎並不能站住腳。參考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呼吸科主任張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觀點:「實驗室有效,不一定代表臨床有作用。病毒離開人體環境後是很脆弱的,有些病毒放點鹽也能殺死。」

有媒體借雙黃連追根溯源,扒出了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商業利益版圖。但同時還需要思考另一個問題:為何雙黃連口服液抑制病毒的消息出來後,那麼多人盲目去搶購,以至於權威媒體未經考證就進行轉發?

在基本的醫學常識面前,太多人還是尚未入門的「小學生」,上海藥物研究所不過是向焦慮的人群拋出了一個「救命的藥方」。因為醫學素養上的種種不足,我們總是被引導、被忽悠、被迫付出血的代價。

比如對「老中醫」的瘋狂迷戀,一些五六線城市的中醫門店隨處可見治療各種癌症的招牌,現代醫學尚且無法根除的頑疾,居然要從不靠譜的民間偏方里找答案;又比如在食療養生方面的愚昧,有多少老人拒絕去醫院而篤信「導師」的藥方,甚至出現了將鮮榨果汁進行靜脈注射的悲劇……

02

倘若醫學常識的缺失,僅僅只是隨地吐痰、亂扔瓜子片之類的小事,只是個別人用愚昧的方式進行自我毀滅,似乎還不足以站在全社會的對立面去批判。可無知和偏見往往是一對孿生詞,後者已然醞釀了一樁樁現象級事件。

就像在抗擊新型肺炎的戰鬥中,我們還看到了一些不和諧現象:

一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因救治無效死亡後,家屬在盛怒之下對醫生大打出手,當眾撕破醫生的防護服;

武漢某三甲醫院有患者確診「病毒性肺炎」後,故意在診室脫下口罩對醫生猛咳,甚至強拉下護士的口罩吐口水。

所謂無知者無畏,大抵就是這類人的行為畫像。「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不少網友做出了有正義感的選擇,但在現實世界裡,大多數人又扮演了沉默者的角色,乃至於就是施暴者中的一員。

2018年中國醫師協會在《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中國有66%的醫師曾親身經歷過醫患衝突事件,經歷過語言暴力的占51%,超三成醫生有被患者暴力對待的經歷。

原因顯然不能全部歸咎於患者。上世紀80年代中期醫療行業的規則變化,讓醫療機構的運行主要依賴藥品加成和服務收入,在各種「天價醫藥費案」的背後,醫生「拿回扣」也就成了一種灰色印象。於是「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沒有緩解,醫患衝突愈演愈烈反倒愈演愈烈,殺醫、傷醫案件在各地頻頻發生。

正如一位資深醫生的感慨:「醫生和患者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是事實,但是危急中的病人不可能邊學習醫療知識,邊和醫生進行』公平交易』。」進一步延伸解讀的話,中國的醫生和患者之間並未建立牢靠的信任關係,特別是患者醫學常識的缺乏,加上對醫生和醫院的偏見,醫療過程中出現的正常事件或偶然失誤,皆歸罪於醫院、醫生喪失了醫德。

醫學本就是一門不確定科學,無法提升全民的醫學素養,醫生職業的神聖感終究會被扭曲和瓦解。當一些醫生被迫練習搏擊術,在辦公室內配備警棍、頭盔、辣椒水等進行自我防護的時候,可以理解成是一種黑色幽默,也恰恰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歸根結底,在近乎空白的醫學常識下,「不接受疾病不接受死亡」成了大多數人的主觀意識,繼而導致對醫學和醫護人員的錯誤認知。

03

我們需要的,是一堂14億人的醫學常識課。

當然這並非是一個新鮮的話題,過去幾年中從未缺少討論的聲音,也出現了一些被認可的解決方案:

有人建議將醫學常識納入九年義務教育,或者將醫學常識作為大學的通識課程,試圖以「強制性」的手段普及醫學常識。

這樣的聲音已經有了不少忠實擁躉,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文件中也明確提到:「要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甦納入考試內容,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

有人指出中國應該效仿美國的家庭醫生制度,推行全科醫生進去社區、進入村莊,進而拉動全社會基礎醫學水平的提升。

在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制定了相應的工作目標:到2020年,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基本建立,適應全科醫學人才發展的激勵機制基本健全,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到2030年,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更加健全,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以及利用新媒體普及醫療知識的提倡。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司長宋樹立甚至在一場醫療行業會議上,通過播放李子柒視頻的方式,鼓勵衛生健康專業工作者利用視頻等新媒體手段進行健康知識的科普。

某種程度上說,這些方案不乏可行性,但醫學常識教育除了醫學知識的普及,還需要重塑社會對於醫學的尊重和信任。一場讓全國人民神經緊繃的疫情,或許也是加強醫療常識普及的機會窗口。

至少非典時的紕漏不應該再重演: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非典時期中醫創造的「神奇故事」,用石膏、藿香、薏米等配製的中藥方比鍾南山院士的純西醫有效的說法屢見不鮮,以至於雙黃連可以「預防」新型肺炎的謠言傳出後,竟然沒有太多人在第一時間提出質疑。

與17年前相比,新型肺炎蔓延過程中的大部分信息,都在網際網路上有了最廣泛的傳播,我們有了更多的渠道去了解真相,不再需要用「默許」的謊言來安慰焦慮的人們,畢竟科學和正確的世界觀才是最好的「安慰劑」。

04

同樣需要反思的或許還有你我這樣的普通人。

網際網路占據了我們太多的時間,換來了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同時也在無形中扼殺了我們獨立思考的意識。試問當雙黃連口服液即將成為下一個板藍根的時候,有多少人不經過大腦就打開了電商網站,又有多少人願意去搜索雙黃連的成分和藥理作用,最多不過是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上尋找現成答案罷了。

但願疫情結束後,我們可以學會尊重醫學、堅守常識、獨立思考,少交一些智商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bBRIXAB3uTiws8KFT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