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作業再看電視!
寫完作業再玩手機!
寫完作業再出去玩!
這種類似的話肯定很多父母都說過。
在父母看來,作業是正事,其它的玩手機、看電視都是不務正業,因此肯定是先把正事忙完在干別的。這種思想表面上來看沒毛病。
但是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不是父母單方面輸出的過程。要是父母說什麼孩子就能做什麼,那麼教育就太簡單了,父母也就不用為如何教育孩子而發愁了,多跟孩子講道理,灌輸正面觀念就行了。但教育難就難在,儘管父母說的很對,孩子卻是就不聽,或者表面上看來是對的,但是對孩子心理卻產生了長期負面影響。
而「先寫完作業再看電視」就是一個表面正確的道理。
為什麼這麼說呢?聽完我的分析你就明白了。
聽到「寫完作業再看電視」後的心理反應
「寫完作業再看電視」這其實是一個獎勵句式,什麼是獎勵句式呢?
看這句話,意思是「你寫完作業後就可以獲得去看電視的獎勵」,否則你就不可以看電視,「看電視」是對完成「作業」的獎勵。
概括的說就是「完成A才能獲得B」。A是條件,B是獎勵,是人們追求的結果,它跟下面的句式是一樣的。
只有上班才能拿到工資。
只有努力才能提高成績。
只有減肥才能變漂亮。
……
對於人們來說,這種句式代表了一個意思:B才是他們想要的,A只是為了獲取B而不得不去做的一個條件。如果能不去做A就能獲得B那就最好了。而一旦B沒有了A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為他們完成A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B,B都沒有了,他們還努力去做A幹什麼呢?
因此當用這種句式說「完成作業才能看電視」時,其實就是告訴孩子「電視更好,寫作業不好,所以用看電視獎勵你,從而鼓勵你去寫作業」。
此外,這種句式還會扭曲人們的心理動機。
給大家講個故事。
有個老人退休後去鄉下買了一棟房子養老,周圍花清水秀,人們也非常友愛,因此老人很喜歡這裡。但是有一點不好,就是總有一群孩子在他門口調皮搗蛋,打擾他清靜。這讓他忍無可忍,於是一開始他經常驅趕他們,讓他們去別的地方玩,但是孩子就是不聽。
後來老人想了一招,他告訴孩子們說:「以後歡迎你們來這裡玩,我太太非常喜歡你們的嬉戲聲,這讓她覺得自己又恢復了年輕。為了感謝你們,每人每次來玩給你們1美元。」孩子們一聽,有的玩,還有錢拿,更開心了,於是玩的更瘋了。
但是過了一周,老人告訴他們:「我們最近經濟有些緊張,只能給你們5美分了。」孩子們就有些不願意了。
又過了幾天,老人告訴孩子們:「對不起,我實在沒錢付給你們了,但是請你們繼續在這裡玩,我替我老伴感謝你們。」
孩子們就不願意了,「沒錢還想讓我們在這裡玩?想啥呢?」於是孩子再也不來這裡玩了。
最終,老人可以安靜的養老了。
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什麼?
原本在這裡遊戲是孩子們自願的,但是當老人付錢後,遊戲就別成了A,錢就變成了B,他們成了為了「錢」才在這裡遊戲。而結果呢?當沒有了錢,他們也就不在這裡遊戲了。也就是說,老人用獎勵改變了孩子的遊戲動機。
好了,現在回到「寫完作業再看電視的問題」。
當孩子長期被父母逼迫著這樣做後,必然會產生兩個心理反應:
1、孩子會越來越討厭學習,相反會越來越喜歡看電視。
因為寫作業成了「完成A才能獲得B」的條件,這句話就是在向他們暗示:寫作業是不好的,所以用獎勵看電視來激勵你們去寫。而相對於「寫作業」,「看電視」肯定是好的,不然也不會被作為獎品來獎勵。
因此,父母常說這種話,就是在不斷加深孩子的這種認識,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越來越喜歡電視。
2、孩子的學習動機被外化了
原本完成作業就是孩子本應該的任務,沒有什麼條件可講。但是現在孩子成了為看電視、玩手機而寫作業,這等於就是把孩子的學習動機外化,使得他們成了為獎勵而學習。如果你還不理解,我換種說法「寫完作業就獎勵5元錢」、「考個第一就獎勵1000元」、「做一次家務獎勵2元錢」……是不是跟獎勵孩子看電視一個道理?
當我們用獎勵外化孩子的動機後,哪一天沒有了獎勵,你覺得孩子還會為之學習嗎?
對於孩子來說,看電視應該跟他們學習、寫作業一樣,是他們自由享有的一個權力,父母無權拿來作為條件要挾孩子,否則只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但是我們要告訴孩子,長期看電視有害眼睛,需要控制,這才是我們控制他們看電視的根本動機,孩子也會理解我們這樣控制他們看的行為。
父母應該怎麼做
現在,我們認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好,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做來督促孩子儘快完成作業呢?
我們分析下父母為什麼堅持要孩子「先寫作業再看電視」呢?
主要原因是擔心孩子看完電視後再寫可能寫不完,結果影響了正常的休息。假如孩子能夠做到「先看電視」也能及時完成,是不是父母就沒有理由來限制了?因此我們的問題不在於孩子是先寫作業還是先看電視,而是如何保證孩子在正常休息的前提下完成作業。「先寫作業再看電視」只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案,「先看電視」只要孩子能保證及時完成也未嘗不可。
父母可能會說了:孩子說的好聽,但是在做的時候卻總做不到,到時候又完不成了。
父母的這種思想確實對,很多孩子也確實有這毛病,一開始說的很好,但是做的時候卻不行。但是,難道我們就因此否定孩子,覺得孩子肯定不行,不給孩子一點機會?我們教育孩子不就是為了讓孩子從不行到行嗎?什麼上來都能做到,還要父母幹什麼?
當孩子做不到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跟孩子一起發現自己為什麼做不到,然後解決問題,一步步的克服困難。
看電視時間太長的話,就縮短電視時間;
寫作業時小動作多,就提高注意力;
沒有時間觀念,就買個計時器提醒
……
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從一點一滴開始改變,逐漸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而不是上來就否定孩子,說「你不行,還是按我說的做吧」。孩子儘管做的很對,也都完成了任務,但這是父母的功勞,孩子從中無法體會到自己逐漸進步的成就感。
就像擺一個積木,一種是孩子自己擺,儘管會失敗很多次,但是孩子自己一點一滴改正,最終完成;另一種是父母直接該孩子擺好。這兩種方式孩子從哪個裡面學到的經驗更多的呢?
相信孩子,讓孩子自己對自己負責,然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輔佐孩子成長。而不是直接否定孩子,代替孩子成長,這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