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的態度的形成與構建,讓孩子愛上學習,原來只需這兩步!

2020-04-27     神通奶爸

對於父母來說,最大的任務就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要說服孩。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教育孩子就是在說服孩子。

我這裡提到的說服孩子,不是簡單的做出選擇,比如吃蘋果還是吃梨,先玩手機還是先寫作業。而是指父母引導孩子改變自己的態度,從內心改變自己的認知,以後主動性的做出父母期望的行為,不用父母每次都教育。

比如說作業問題。

很多父母每天都在教育孩子:要先寫作業後看電視。雖然可能父母運用技巧,每天都可以使得孩子做出先寫作業的選擇,但是孩子並沒有改變對作業的態度,因此每次都要父母盯著。假如父母能真正的說服孩子,讓孩子從內心改變對作業的態度,明白了先寫作業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不需要父母每天盯著了,他們會自動自發的去積極的寫作業。

這才是我要說的說服。

不是簡簡單單的運用技巧說服孩子一次,而是真正的讓孩子改變自己的認知,改變自己的態度。這應該也是所有父母追求的說服,畢竟所有的父母都不喜歡每天監督孩子,提醒孩子,教育孩子。

孩子為什麼不會被輕易的說服

所謂的說服,不僅僅是改變對方的認知,更重要的是改變對方的態度,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認知上雖然理解這些道理,但是我們卻並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態度卻並不會做出改變。

比如說孩子可能也知道寫作業比看電視重要,應該先寫作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卻並不見得會做出先寫作業的舉動,因為孩子孩子在感情上討厭寫作業。

也就是說,我們要說服孩子,歸根結底是要落實在孩子的態度上。而態度不僅僅是由認知決定,還受我們的道德情感約束。

一個態度的建立,不是無垠之水無根之萍,它是建立在過往的經驗、情感基礎上的,是成系統的。正是過往的大量經驗、情感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從而建立了一個穩定的態度系統,使得人們保持一個穩定的態度。

比如那些持「討厭學習」態度的孩子。

在他們的認知中,他們會更多的關注那些學習無用但同樣取得成功的案例,或者學習好卻成為書呆子,照樣失敗的案例。同時,他們在內心感情上,他們更多的是記住自己學習中的不良體驗,比如父母的打罵、老師的批評等。正是在認知和感情上建立了一個統一,他們建立了「討厭學習」的穩定態度。這個態度又影響了他們觀察問題的角度。同一個事件,他們更多的關注「學習無用」的信息,而忽略了「學習有用」的信息,這就使得他們繼續強化自己的態度。於是,態度愈加穩定,更難以被打破。

而一個態度系統並不是孤立的,往往是與周圍的態度系統相關聯的。

對於那些持「討厭學習」態度的孩子來說,他們同樣存在「讀書無用論」的態度,可能還存在「學習好的都是書呆子」、「叛逆才是男子漢」、「打同學很又面子」等態度,這些態度都是緊密相連的,甚至是建立一個大態度下面的子態度。

正是這一環接一環的態度,它們形成了一個龐大而穩定的態度系統。母態度系統通過不斷的建立子系統來支撐,而子系統通過與周圍的子系統相互聯繫來不斷發展壯大。日常生活中,與這個態度系統相符的信息會自動吸收,相反,與這個態度系統相違背的信息會被忽略排斥。

態度系統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也往往會感受到與整個態度系統相悖的思想或體驗,但是這些思想或體驗太薄弱了,無法觸動整個態度系統,或者即使一時觸動了某個子系統,但是因為無法獲得長期的知識、體驗支持,最終這種觸動也會被忘卻,我們仍然會採用我們熟悉的態度系統。

也就是說,當我們要說服一個人改變態度時,就會牽扯影響到周圍的相關態度系統,因此也會受到周圍系統的聯合抵抗。而如果我們要說服的態度系統是一個母系統,那就等於我們要讓孩子推翻整個態度系統,從這系統上延伸出來的各個子系統都推翻重建,難度可想而知。

如何說服孩子

現在我們明白了態度系統是如何建立和運作的。我們會發現態度具有穩定性,不容易被推翻,那是不是意味著就無法改變態度呢?儘管說服孩子改變態度很難,但並不代表無法改變,而且相對來說,孩子的態度改變相對成人來說更加簡單。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態度系統建立的還是比較初級的,並沒有積累太多的經驗和感情,因此他們的改變難度也就比較低。相反,隨著孩子長大,相關的知識、體驗越來越多,態度系統越來越穩固,那麼我們再來推翻他們的原有態度就比較難了。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頑固不化的原因,因為他們的態度系統太穩定了,幾乎牢不可破。

那麼如何說服孩子呢?

我們上面分析了,態度系統是通過知識和情感體驗兩個方面建立的,因此我們要改變孩子的態度,也要從這兩個方面下手。

1、引導孩子主動的創造贊成性知識

理想的說服信息訣竅在於,使信息的受眾對信息形成相當多的贊成性「自我認知反應」——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

為什麼我們父母講道理往往沒有用?因為我們的道理只是道理,並沒有進入孩子的心裡。什麼是心裡?就是這些道理有沒有融入到孩子自己的內在認知中,也就無法融入到他們新的態度系統中,道理無法支撐起態度系統。所以,每當孩子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他會依然採用舊的態度系統,而不會採用不穩定、不熟悉的新態度系統。

只有當父母的教育可以讓孩子把道理的知識經驗融入到新的態度系統中,才會可能推翻原有的態度,建立持久穩定的一個新的態度系統。

如何讓孩子把道理融入到自己的新態度系統中,建立新的態度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引發孩子的自我思考。

因為當父母引導孩子進行贊成性思考時,他們必然會用自己已有的認知經驗、情感對其進行主動的分析,因此當他得出合理的推論時,這結果對他來說就是正確的,是無可辯駁的,以此建立的態度系統也就是正確的。而如果這個態度系統與原有態度系統像悖論,他就必然要對其進行分析:兩個態度到底哪個有問題。一旦新的態度系統通過自己的思考論證,那麼新的態度系統就戰勝了舊的態度系統,孩子就會採用這個新的、更加正確的態度系統。

可以這麼說,我們頭腦中思考了什麼,我們就會充斥什麼樣的思想,我們也就成為了什麼樣的人,我們也就會建立什麼樣的態度。

2、增加孩子的情感體驗

親身體會獲得的直接體驗比間接體驗更利於態度的形成。

心理學家做個一個實驗:讓吸煙者接受更多的對吸煙的消極態度,從而戒煙。

他們把一群每天至少吸15支香煙的被試分為了兩組,一組讓他們出演一個情景短劇,分別扮演一個「有嚴重咳嗽,並沒有好轉」的角色,這個角色去醫院進行第三次檢查,並被檢查出肺癌,並馬上要進行手術的過程。而另一組被試只是接受了與扮演組被試相同的信息,但是沒有進行角色扮演。實驗兩周後,對被試進行的電話採訪顯示,進行了角色扮演的控制組吸煙量比以前減少了10.5支支,而對照組則只減少了4.8支。

直接的體驗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情感體驗,而這些情感體驗通過說教等間接教育是無法獲得的,因此它可以更有利的支撐起人們的態度系統,形成穩定的態度。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與其多說,不如想想如何去讓孩子多做,讓孩子親身體驗一番。

總結

要說服孩子,其實很簡單,就是多引導孩子進行主動性的贊成性思考、多增加孩子的贊成性體驗。當一個孩子頭腦中充斥著更多的贊成性知識和體驗時,孩子自然而然當也就建立新的贊成性態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L3ovXEBnkjnB-0zlX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