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等差額事業單位怎麼改革,什麼時候改革

2019-10-04     公事吧

差額事業單位,是相對全額事業單位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而言的。和自收自支編制不同,差額編制和全額編制一樣,都是正規的事業編制類型,主要用於公立醫院等承擔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的事業單位。醫療單位有經營收入,同時又承擔著大量的公益服務職能。

公立醫院有經營收入效益非常好的,尤其是在大中城市醫療資源豐富的地方。但由於公益職能的需要,大部分公立醫院,尤其是縣鄉基層醫院,靠自己的經營,沒有辦法維護運轉。如果按照市場規律,又無法保證醫療全覆蓋,以及人民群眾就近就醫,以及享受醫療方面的保障和優待,比如大病救助、城鄉醫保、鄉村醫生、建檔立卡戶的醫療補助等。因而國家要求醫療單位覆蓋範圍要擴大,同時還要保證農民、居民就醫方便快捷,這就要求財政給予保障。

這些保障體現在硬體基礎的建設上,各地的公立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等,建設得非常漂亮,而且都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時,即使是鄉鎮衛生醫療機構,其機器設備都非常齊全,而且更新換代非常及時。光有硬體保障還不行,醫護人員的配備和保障同樣更不能放鬆。各地通過各種途徑,增強醫護人員力量,有免費醫科生、定向生的提前培養,有事業人員招考、招聘制的保障,還有經費、人員工資的全力保障。

醫療機構實行差額供給,差額的比例,按照各醫療機構的實際收入和支出的缺口,由地方財政部門根據具體醫療機構,實行不同的差額比例。收支狀況良好的,差額比例就小,財政供給就少;收支善不好的,差額比例就高,財政補貼就多。比如一些鄉鎮衛生院由於技術力量薄弱,承擔的公益職能範圍對象又多,收支情況幾乎為零,這樣的醫療單位其差額的比例可能高達90%以上,也就是醫院經費、工資支出的90%靠財政供給。還有的差額比例甚至為100%,由財政全額供給。

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縣以上公立醫院只保留事業單位屬性,取消編制使用,原來的差額編制也不用了,直接實行合同聘用制管理,充分保證專業技術人員的流動性,以提高其專業技能水平,發揮主觀能動性,打破「鐵飯碗」,保證專業技術機構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因而,除鄉鎮衛生院外,醫療衛生機構的差額供給屬性依然保留,但差額編制不再使用。鄉鎮衛生院會逐漸向全額過渡,以公益服務職能為主。這一改革工作已經在試點,將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重點開展,在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

其他差額供給的事業單位,將剝離公益職能,改為全額供給,使用全額編制;剝離生產經營職能,改為企業經營,推向市場,由政府購買服務代替。因而,差額事業單位和差額編制的規模會逐漸縮小,直至消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DVBmm0BMH2_cNUg7V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