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愛無言?答案在老子《道德經》可以找到

2020-10-20     生活中演戲

原標題:為什麼父愛無言?答案在老子《道德經》可以找到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名家輩出,老子就是其中的道家鼻祖。《道德經》,也叫《老子》,是道家學派的開山之作,它是世界上翻譯最多,影響最大的文獻之一,其譯本就達百本以上。老子的思想對一些帝王的治國之道影響深遠,比如: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治大國如烹小鮮」,給國民休養生息,無為而治,逐步走向強大。今天我們不談遠了,先來看看《道德經》的第一章。文中的六張插圖文字就是《道德經》第一章原文,一起來品讀吧。

第一句話就把我們給繞暈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如果是可以言說的,那它就不是恆常之道;名,如果可以用名詞概念來表達,那它就不是恆常之名。什麼是道?道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天機不可泄露,說出來了可能就不靈了。

女朋友問男朋友:「你喜歡我哪一點?」男朋友要怎麼回答呢?可能說:「我喜歡你的溫柔、喜歡你的可愛」。那要問一句,如果哪天這位女朋友不再溫柔不再可愛,是不是就不愛了呢?很可能的哦。隨著時間的推移,結婚生子,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對丈夫的關注可能就少了,往日的溫柔和可愛變成了抓狂和抱怨。結果就是那句話:「你怎麼和以前不一樣了?」是啊,人怎麼可能跟以前一樣呢?所以,喜歡的理由如果說得出來都是不長久的。喜歡就是喜歡,是全部,沒有那麼多理由。越是說不出,越可能長久。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怎麼解釋?無名,是萬物未生之時的原始;有名,則是生養萬物的母親。這裡有和無並不是絕對的分開的,只是一種辨證的表述。所謂「有無相生」,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混沌初開,天地萬物是「有」還是「無」呢?天有三寶,曰:日月星;人有三寶,曰:精氣神。這些東西,哪些是可以看得見的呢?

所以,要從常無中去體認「道」的奧妙,也要從常有中去體認「道」生萬物的端倪。即: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從「無」中去體會,從「有」去感知。生活舉例:他是愛你的。但是他可能無法說出口,但是你可以從他的一舉一動去感知。你沒說:「我愛你」,這是無。但是,你生病了,他第一個出現在你面前照顧你,這是「有」。從有中去體會無,其實無就是有。

常有和常無,二者同出於「道」而名稱相異,同可以說是「玄」。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其實是一樣的。在實際行動中表達了深沉的愛,「我愛你」三個字不說其實也等於說了。我們常說:「父愛如山,父愛無言」,也是這個道理。父母就像一座山,永遠是子女的依靠。可是,天生不太喜歡把愛放在嘴邊的父親,往往選擇默默勞作默默關懷。「無」言的父愛卻「有」著對子女的實實在在的愛。所以,不管父親說還是不說,都是愛你的。這確實是很玄妙的東西。通過這個類比,是不是更好理解老子的話呢?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是玄而又玄的,他是一切玄妙變化的總門。道,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是根本。你只有靠自己的生活經歷去更好體悟。《道德經》其實並沒有那麼玄妙,裡面的很多道理都是辯證法。第一章里的「有」和「無」就是辯證存在的。希望通過我以上的說明,能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經》第一章。今天就聊到這,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CQDRHUBd8y1i3sJcr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