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分享:助我達成訂單的12條談判策略

2019-10-08     焦點視界

1.傾聽並理解對方的問題和觀點。

我見過的一些最糟糕的談判者是那些滔滔不絕的人,似乎想要控制談話並無休止地闡述他們的立場和優勢。

最好的談判者往往是善於傾聽的,善於了解對方的關鍵點和熱衷面,然後給出適當的回應。

嘗試去了解對方在乎的是什麼,他們可能存在的局限或軟肋是什麼,以及哪些方面是具有靈活性的。不要說太多無用的話。

2.做好準備。

準備工作需要您可能需要做的大量事情,例如:

  • 通過查看他們的網站,他們的新聞稿,有關他們公司撰寫的文章等,徹底了解對方的業務。建議您在Google和LinkedIn中進行徹底的搜索。
  • 通過查看公司主業以及人員的LinkedIn個人資料或通過網絡搜索,查看您正在談判的對手的背景。
  • 查看另一方已完成的類似交易及合同條款。對於有些上市公司,他們之前的一些協議可能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
  • 了解您正在與之談判的競爭對手的產品和價格。
3.保持談判的專業性和禮貌。

這也被稱為「不要成為一個混蛋」規則。

沒有人真的想與一個人品差難相處的人做生意。畢竟,即使談判結束後,你可能希望再次與此人做生意,或者交易的執行可能另一方的持續參與和配合。建立良好的長期關係應該是談判的目標之一。談判中雙方建立協作、積極的基調更有可能帶來順利的進展。

4.了解交易動態。 

在任何談判中,了解對方的動態交易條件至關重要。所以要事先確定以下內容:

  • 誰在談判中起到平衡的作用?誰更想達成這筆交易?
  • 另一方面的時間節點是什麼?
  • 對方有哪些替代方案?
  • 對方是否想要獲得好的付款條件?如果是這樣,槓桿將傾向於支持你。

5.始終起草協議的第一個版本。

幾乎所有談判的絕對基本原則是你或你的團隊應擬議合同的初稿。這將使你有機會構建交易的框架,指定你想要討論的關鍵點,並獲得先發優勢。

只要不是太離譜太荒謬,另一方一般不會對你的文件進行大量更改,因此你有機會一開始就占據主導。話雖如此,你要避免在談判開始時就提出一項對方永遠不會同意的協議。注意保持雙方的平衡關係。

6.準備「玩撲克」並準備好走開。 

談判就像是在與另一方玩撲克,並且如果交易條款不符合要求,你就可以離開。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有時對於結束談判至關重要。

在開始之前了解你的目標價以及底線價格。準備好市場數據,為你的價格提供合理支撐,如果遇到絕對不能忍受的最後通牒,請準備好離開談判桌。

7.請記住,時間是許多交易的敵人。

你必須明白,達成交易所需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出現破壞因素。因此,請迅速做出回應,讓你的團隊快速準備好文件,並保持較快的談判進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應該匆忙推進談判並做出不必要的讓步。明白夜長夢多的道理即可。

8.不要執著於眼前的交易而忽略替代方案。 

在許多情況下,您希望面臨有競爭力的替代選項。這可以增強你的談判主動性,並使你能夠就如何繼續談判做出最佳決策。例如,如果您正在參與採購一批商品,那麼你可以讓幾個潛在的競標者參與其中。

你希望在鎖定與一個投標人獨家談判之前,達成最佳價格和條款的約定。如果你有其他選擇,當另一方知道它有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時,通常情況會更樂觀。通過與兩方或多方同時進行談判,你通常可以獲得更好的定價或更好的合同條款。

9.不要耽溺於某個問題。 

如果你想避免陷入一個看似棘手的問題,有時最好建議就是暫時擱置這個問題,雙方繼續在其他問題上取得進展。在激烈的談判之後,你們可能會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10.確定真正的決策者是誰。 

了解正在與你談判的人具有何種權力,他或她是最終的決策者嗎?

我最近與一個人進行了長期而無果而終的談判,他告訴我他沒有權力同意我們正在談判的條款。我的解決方案是結束談話並告訴他要取得任何談判進展,需要與有權力做出決定和讓步的人談判。

11.永遠不要接受第一個報價。

接受對方的第一次報價往往是錯誤的。例如,如果你要出售房屋並收到報價,請考慮以更高的價格或更好的付款條款提高交易門檻。

根據實際情況,大多數人將在首次報價中留出至少5%-15%的談判空間。一些來回的價格談判很可能會導致雙方感到滿意,他們相信通過談判達成了最好的交易,因此更加致力於達成交易。

12.提出正確的問題。 

不要害怕向對方提出問題。答案可以為談判提供信息。根據交易類型,你可以詢問:

  • 這是您可以給我的最佳價格或優惠嗎?
  • 我保證您的產品或解決方案對我有用嗎?
  • 誰是您的競爭對手?他們的產品與你們比較的話,如何?
  • 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還有什麼是你們可以給我們的?
  • 你想要的交貨時間是多少?
  • 我們的交易如何使您受益?

(文_Richard Harroch,譯_Lyn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1DNq20BMH2_cNUg7t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