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京劇的前輩旦角兒藝人來說,張君秋在唱腔以及演唱上的突破是非常大的,特別是他的演唱技巧非常高超。他突破性的運用氣息,控音,強弱,胡琴之間的配合,發明和運用了許多新的演唱方式,最典型的比如像「蜻蜓點水」般的那種「點唱法」就是一例。下面我就張先生演唱技巧的所學淵源逐一分析,並對他唱腔技巧的來龍去脈做一梳理,以惠同好。
京劇大師張派聲腔創始人張君秋先生
因為張君秋是梅蘭芳的入室弟子,所以他的唱腔里有梅派「悠揚大氣,行腔穩重」的特點一點也不奇怪,這在張的唱法里隨處可見。這種唱腔特點雖加了點技巧,但源於梅派,主旨未變。張派優秀傳人薛亞萍太重技巧,悠揚大氣方面,比之張先生似乎略顯遜色。
流派的創立一般有兩種方式,其中一種就是需要「精學一門博採百家」,張君秋就是這樣成派的。有人說,這也有那也有,這不是雜拌里嗎?不能這樣講,不同的特點是有區別,但是如果吸收其精華為我所用,並且能很好的相融在一起不露痕跡,這也是人家的本事。比如,梅派悠揚大氣,程派跌宕起伏,尚派剛勁挺拔,荀派纏綿玩轉。如果把不同風格的唱法運用到不同的劇情里,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關鍵是融會貫通,不露痕跡,我們聽張先生的腔就有這種感覺,而且還很和諧。
張君秋的四位老師梅、程、尚、荀
那麼在張派腔里,除了悠揚大氣,更多的是能見到他處理唱腔迂迴婉轉,富於變化的特點,這一特點就是張君秋和程硯秋先生那裡學來的。而且程派唱腔對張君秋的影響非常大,有人就說過這樣的話:學程硯秋最好的就是張君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張派的很多腔其實都來源於程派,比如《金鎖記》(也就是《竇娥冤》)這齣戲,現在聽張君秋的那段反二黃慢板,程派痕跡比比皆是,但是因為行腔吐字全部已經是張派的了,所以,不特別精通熟悉兩派的人是根本聽不出來的。類似的還有《楚宮恨》這齣戲,本子來源於程硯秋的《馬昭儀》。腔因該也是張君秋借鑑了程先生的腔弄出來的,現在聽很多腔幾乎一樣,有人說《楚宮恨》腔好聽,那麼我們也只能說,程硯秋的創腔能力實在是太強了,無人可比。
張派傳人趙群演出《楚宮恨》
尚小雲先生唱腔中的那種節奏靈活,跺字行腔的唱法,對張君秋的影響也很大,當時尚小雲,想收張君秋為徒,但是因為張君秋已經是李凌楓的徒弟,所以尚先生只能收他為乾兒子,這也是尚喜歡他肯提攜於他,後來也指導了他很多東西,並且他們也合作了很多戲,比如尚派新編戲《九曲黃河陣》。尚派跺字行腔的方式,實際在張派里已經被「融化」到他的唱腔里了,但是它的根源卻是尚派的,還比如說如《大登殿》的「他道我王氏寶釧理不端」也是典型的運用了尚派的那種垛字行腔的唱法,除此之外,張派中有些很「硬朗」的那種腔和唱法也來源於尚派。
張派傳人王蓉蓉演出《大登殿》
張先生除了學習前輩的唱法,努力革新之外,還和他的琴師研究唱腔;演唱以及伴奏技法,「鼓搗出」很多膾炙人口的唱腔和張派琴藝。他的琴師何順信,張似雲都為他的張派唱腔的創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派中有一種胡琴和唱交錯配合的演唱方法,比如:《狀元媒》「呂愛卿且平身還有話言」之「含羞滿面」。就是典型的繁拉簡唱的唱法,這種唱法的特點就是胡琴比較繁雜,而唱如蜻蜓點水,既省勁,又靈動,還優美動聽。
與這種「點唱法」配合的還有一種技巧:那就是「閃著唱,點著唱」這也是「點唱法」的一種延伸,這種唱法在張派的唱腔技巧運用里,隨處可見,與運用氣息相配合,靈動跳躍,讓人心醉。比如:《狀元媒》自那日一段的「回還......」。這種張派點唱技巧非常的難,需要長時間揣摩才能掌握。
張派傳人趙秀君演《狀元媒》
除了「點唱法」和「繁拉簡唱」,還有一種是把音拋給胡琴:比如《趙氏孤兒》「提起此事.....」一段中的「辯愚賢....」的「愚」字的高音。這個高音按照傳統戲的唱法是需要唱出來的,但張先生把它拋給胡琴唱,即省力又好聽。另一個和胡琴配合的特點叫做:欲慢先快;欲高先低、欲強先弱、欲拖先垛,這個在張先生的唱腔里同樣不少見。
由於張先生的嗓子特別好,所以,運用唱腔高低不擋。他的嗓子被稱為「十字音」嗓子,能唱兩個半八度,有十七度之廣。所以他很多時候,會運用一種叫做「樓上樓」的唱法:這種唱法就是高音里拔高音,要有特別好的嗓子才能應付自如,這在他的張派唱腔里,也不少見。比如傳統戲《三堂會審》的那段著名的唱段:「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的最後一句就是典型的樓上樓唱法,還比如說他的新編戲《狀元媒》「自那日....」之「錦繡江山....」高音中拔高音。也是這種典型的樓上樓唱法,
京劇《三堂會審》
控音托氣高低對比:張先生根據唱的高低,強弱,長短來對氣息進行控制和運用,這裡有超強的功底和技巧在裡面,比如:《狀元媒》「到此時....」,《詩文會》「聽兄言....」有的由弱到強,有的由強到弱,有的高低對比,靈活運用氣息。
另外張派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運用嗽音,其嗽音的運用隨處可見,成為他的特點唱法之一,其高音區的嗽音尤為出色靚麗。比如《望江亭》「死後生還.....」尾部的嗽音。
張先生在演唱快板上同樣有特色:比如《狀元媒》「傅丁奎休要發癲狂」,《詩文會》「可笑他無才學自討無趣」等。他的快板時而高亢,時而低婉,時而音少字多,時而字少音長。
張君秋先生演出《詩文會》
最後談談張君秋創造的新唱法:比如:《詩文會》南梆子「果然是.....」和過去的南梆子不一樣,《狀元媒》「自那日....」和過去的二黃原板也根本不同,「天波府.....」用導板連南梆子,過去京劇根本沒有,很多,這裡只列舉典型的,其他一些由於文章篇幅關係,就不一一舉例了。
張君秋先生因為天賦佳喉,嘴裡個功力十分過硬,所以,過去旦角很不喜歡,視為難唱的「花發轍」,他唱來遊刃有餘,駕輕就熟,旦角多唱「一七轍」,張先生唱來更是優美好聽,音色靚麗。總之,十三道轍口張君秋都唱的非常好,這和他嗓音天賦好,嘴上功夫好,肯研究鑽研也是分不開的。
綜上,京劇的繼承和發展,需要繼承更需要發展,二者不可偏廢。今天,我們學習和研究張君秋先生的藝術就會發現,任何流派的形成,都是「厚積薄發,水到渠成」的關係,離開這一原則偏廢任何一項,都不會給這門藝術帶來好的結果,這些教訓已經很深刻了,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