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華,為什麼難成就一派?

2020-02-25     荷露團珠

李少春,京劇文武老生,他文學余叔岩,武學楊小樓,可謂文武全才!可是,這樣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傑出人才為什麼沒有成就一派呢?

京劇藝術家李少春

說李少春之前,先說他的父親小達子李桂春。

小達子原來是在「永勝和」梆子班裡唱老生,後改唱亂彈京劇皮黃。這位老李先生,天生一條響遏行雲的好嗓子!嗓子好得讓人嫉妒,但是響而無味。平時定調都在正宮調之上。他不但文武全能,而且還能演花臉黑頭戲。特別是演的包公戲,曾經譽滿滬上。

這位老李先生小達子做工認真唱戲也特別賣力,但是他是典型的海派表演。雖然說表演的很過火,但是極其能迎合台下觀眾特別是一些小市民心理。他們很愛看,很喜歡,就和今天那些拉長音,撒狗血的一些所謂當紅演員是一樣的!所以,一來二去,在上海的觀眾中很紅,很有台緣。

他長期演出於上海的大舞台,歷經數十年卻始終不衰,可想他除了賣力氣之外,這個人的藝術也是沒得說的。因此,他每月的包銀,竟然高達2000多塊,所以,當時的上海戲圈裡有這麼一句話:梅蘭芳包銀再多,也只能幾年到上海演一回,小達子一年要掙好幾萬,儂梅蘭芳是也比不了滴!這要是按照今天的話,這李少春那就也算是一個富二代吧。

京劇大師梅蘭芳

李少春是李桂春的二兒子,小達子對這個兒子也特別看重。因為李少春的個人條件非常好。老李也是盼子成龍,所以對他的要求也是特別嚴格。那時候,他本來一心想叫兒子繼承自己的衣缽。也去演海派的那些能折騰能叫座的戲,按照他的戲路走下去,也能掙大錢。誰成想李少春從小就喜歡京朝派的戲,不喜歡海派的那些花花綠綠的,雜而不純的「洋涇浜」!

對此他父親也是非常的不高興。但是卻制止不住,因為,你管得了人哪能管得了想法。李少春也經常借著父親出門的機會,偷偷地聽譚鑫培,余叔岩,言菊朋等京朝派名角兒的唱片。日積月累,余派的唱腔滲透了他幼小的心靈里。他父親教他的海派的唱法,演法。他更不喜歡了,不在意,也不好好學。今天看來,他只是把小達子那出傑作《打金磚》學了下來,算是繼承了一點家門的衣缽傳承。

京劇《打金磚》

其實歷來京朝派的人對海派都是有偏見。印象都是不好的,認為他們很多地方都是胡來,造魔,為了警前台,變著花樣的弄新鮮點子,藝術上浮誇而沒有積澱。

北方的觀眾喜歡李少春,認識他,源於1937年去天津的一次演出。

其實,李少春的祖籍是河北霸州。那年小達子帶著兩個兒子,到離霸州不遠的戲曲大碼頭天津演出。

老李頭決定讓李少春在天津露一下,揚揚名。當時很多富連成出科的藝人也在天津演出,其中包括後來和李少春長期合作的袁世海,李寶魁等人。但是,當戲園子的經理找這些人給李少春配戲合作的時候。他們全都搖頭,婉言謝絕。理由就是,海派的那些花花戲他們來不了。後來經過劇院經理的好說歹說,才湊合答應下來。

袁世海、李少春演《將相和》

於是,頭天打炮戲,李少春就上了雙出。前面是《擊鼓罵曹》,後面是《兩將軍》。《兩將軍》別名《戰馬超》,劇情大致是:三國,馬超奉張魯之命,攻打劉備所轄的葭萌關。馬超勇悍絕倫,難於對付!諸葛亮用激將法派張飛去禦敵。馬超、張飛在葭萌關前苦戰,打的不分勝負。在敵樓上觀戰的劉備,見馬超武藝超群,頓生愛將之心。想到「二虎相爭,必有一傷」,乃下城解圍。馬超讚許劉備,乃有歸順之心。

頭天演出,台下觀眾只有兩三百人。然而,到李少春出場,一打引子,在後台正在化妝的角兒們一聽。一下都停下了手裡的動作,輕聲讚嘆:不錯,有來歷,不是矇事兒!

京劇《兩將軍》

結果是,台上台下,對他的初步印象就非常的好,等到《戰馬超》一上,少春英俊威武的扮相就立刻顯露了出來,台下驚呼和前場《擊鼓罵曹》的那個老生簡直是判若兩人!張飛出馬他一個亮相,鷂子翻身單立腿,又穩又准,紋絲不動,等到後來馬超卸甲開打,一個「跺子」下來,烏龍絞柱踢張飛一個搶背。一揚甩髮乾淨利索,這時候台底下那真是炸了鍋的喊好,掌聲雷動!

其實天津的戲是最難唱的,結果李少春在天津一炮打紅,有口皆碑!觀眾後幾天蜂擁而至,五天演完了以後,簡直是欲罷不能,中國大戲院經理,堅決要求他繼續唱下去,結果李少春在天津一下就豎起了名聲。

李少春大武生形象,演出《寧武關》

提李少春,不能不提他的師父余叔岩。大家知道余叔岩愛惜羽毛,一生就收了幾名徒弟,李少春也算是他的得意弟子,但是人們往往提起李少春的藝術總是覺得他雖然天分很高,文武全能,但藝術成就上別說超過乃師,就是他師姐孟小冬也沒超過,有人說他是什麼李派,那基本是胡扯。

1938年李少春到北京經人介紹,拜了余叔岩為師。余叔岩教他的第一齣戲,就是《戰太平》。但是余叔岩當時說得非常清楚:我教你可以,但是在沒有把我教給你的東西學好之前,你的那些零七碎八的東西全部先放下,文戲不要再演了。

師父要求他只演武戲養家餬口,不讓他演文戲,其實含義深刻,但現在看來李少春並沒有明白老師的深意。

李少春與師父余叔岩師姐孟小冬合影

有人講從4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李少春可以講是京劇文武老生第一人,雖然有誇大之嫌,但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李少春享盛名1/4世紀之久,這樣的人才,過去難找,現在就更難了。

但是李少春為什麼沒有成就一派呢?這其中有這麼一些原因。

我覺得主要原因,就是他學得太龐雜了。京劇生行里,除了小生(其實白蛇傳他還演過大嗓小生),他幾乎沒有不演不學的,亦文亦武,但是,失誤就在這裡,由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會做到面面俱到,那麼對於李少春來說,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演員,但是離頂峰可能就差那麼一點,這就是他身上背負的東西太多的原因吧,龐雜就容易不精,顧不過來嘛,這也是真理。

李少春演的猴戲《大鬧天宮》

可能有人不同意,說李少春文武全能怎麼能說龐雜不精?其實,什麼東西鑽研一樣就會做得特別好,但是你弄得多了可能就顧此失彼。李少春,文戲武戲都很好,為什麼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呢?這裡我說的這個原因,應該占很大的比例,這一點,非常令人遺憾。但,沒辦法。其中,也可能跟早年海派家學的一些影響有關吧。

他,既沒有很精準的一絲不差地模仿他師父余叔岩,像他師姐孟小冬那樣對唱腔的精雕細刻,最後達到極高境界,也沒有形成自己,成家立派的演出風格。雖然有人謊稱他是什麼李派,其實這都是無稽之談。因為用流派的三大特點來衡量李少春。他也是不夠格的。

同樣的身段,李少春和他師父比還差都很遠

因此,他雖然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京劇生行演員,但是他卻沒有達到大師級別,傑出的「京劇生行表演藝術家」這樣的稱譽和定位,我想是比較準確的。當然有人不同意,這也沒關係,我只講道理。有人就枉稱什麼李少春已經達到了「宗師」級別,那其實是不實事求的個人臆斷,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說事情一定要以事實為根據。一是一,二是二,既不能誇張,也不能貶低。一切按照實際情況來分析定位,才是對這位傑出藝術家的尊重和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9iI8HABfwtFQPkdEf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