蹺功的興廢,從魏長生到京劇的「四大名旦」

2019-12-21     荷露團珠

京劇的前身,就是過去幾百年中稱作「花部亂彈」中的皮黃。「亂彈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蹺功都是作為表演的主流特別是在花旦、武旦、刀馬旦,以及部分彩旦的舞台表演中,作為主要的技藝而存在的。

大家知道崑曲在我們國家歷史上興盛了600多年,直到清中晚期,出現了「花雅之爭」,才讓「花部亂彈」異軍突起,迅速的取代了崑曲的地位,成為戲曲欣賞的主流。

那麼所謂的「花部亂彈」,網絡詞條是這樣標註的:「清代乾隆(1736—1795)、嘉慶(1796—1820)年間,對崑腔以外的戲曲腔調的統稱。包含梆子、皮黃等新興劇種。「花、雅」之分,沿襲了中國歷代統治者分樂舞為雅、俗兩部的舊例。所謂雅,就是正的意思,當時奉崑曲為正聲;所謂花,就是雜的意思,指地方戲的聲腔花雜不純,多為野調俗曲」。

崑曲《遊園驚夢》

如此看來,「花部亂彈」何德何能取代文本即典雅優美;劇情又曲折生動;身段演繹還精到細緻的崑曲呢?並且我們也知道,「花部亂彈」的劇作文本大部分粗陋不堪,演繹的身段也不像崑曲那樣有嚴格的師承限制,用梅先生的話說:過去京劇舞台上青衣的身段也多是抱著肚子,很多身段並沒有嚴格的死規定,大部分都是「戳戳點點」。那麼這就奇怪了,要這麼說,「花部亂彈」的優勢到底是什麼呢?

它們的優勢其實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絕活技藝」。

那麼,今天我們談的蹺功的興廢,這個蹺功,就是「花部亂彈」中的一種絕活技藝的體現,因為,這種來源於生活中,升華以後的表演形式。訓練起來極其艱難辛苦,不流個三車五車的汗,不下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的苦功,是絕對練不出來的。

蒲劇《掛畫》

那麼我們就來分別說說,蹺功是如何興起,而到了近代又是如何衰落的呢?

第一說:蹺工的興起以及秦腔名旦魏長生

崑曲是沒有什麼蹺功的,說蹺功的興起,我們不得不說一個人,這位是在秦腔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角兒,就是清嘉慶年間渝滿京城的秦腔名旦魏長生。

說起這魏長生那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據說蹺功也是由他興起而發揚光大的。

魏長生(1744-1802)字婉卿,四川金堂縣人。清乾隆時著名秦腔旦角演員。幼年時,因家境極其貧困,被送入戲班子裡學戲,初學川劇後改學秦腔,曾拜同州梆子藝人刻苦學藝,下過極大的苦功,他自己發誓「藝不驚人死不休。」十幾年的磨礪,使他的技藝超群在三秦大地脫穎而出,享大名。

清初,北京戲曲舞台最盛行的是崑腔與京腔,這裡說的崑腔就是指崑曲,這裡說的京腔,並非後來的皮黃京戲,而是脫胎於戈陽腔的一種戲曲劇種,也稱高腔。

乾隆嘉慶年間,魏長生曾帶領秦腔戲班數度進京演出,因藝術高超,技藝精湛在京師逐漸大受歡迎,代表作《滾樓》每演皆能引起轟動。有記載,竟至「一時觀者而六大班既無人過問,或至散去。」,後又去南方一帶蘇州、揚州等地演出。1802年在京演完《背娃進府》後累死在後台。

陝西秦腔紀念館魏長生雕像

據傳,秦腔旦角化妝「貼片」即由他始創。魏長生是中國戲曲史上的秦腔藝術大師,由魏長生演出而引發的北京劇壇"花雅"之爭,實質上正是以秦腔為代表的地方劇種「花部亂彈」與「雅部」正統的崑曲的較量。

電影《進京城》岳九的原型就是魏長生

大家知道,戲曲里的踩蹺,就是模仿過去女子纏足以後的樣子,只是被藝人們拿到戲裡,就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模仿了,因為,即使今天我們也能想像到,一個女子裹了小腳以後其實和半殘廢也沒什麼兩樣,而戲曲里,則不只是走路,還要摸爬滾打,做各種優美的身段和武技,實際就是一種特技和功夫的展現。

那麼在魏長生之前,有沒有藝人踩蹺呢,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不得而知,說魏長生是興盛蹺功的鼻祖,也是因為魏在蹺功上的技藝前無古人,並且留有記載,據說,他演的《滾樓》一劇,其踩蹺表演的難度之大,無人可比,他可以踩蹺竄到戲台的欄杆上,然後用蹺勾住欄杆,做出「夜叉探海」等即驚險又高難的各種動作。這種技藝,當時也沒有人能來得了,算是絕活,那麼後代人也沒聽說哪位藝人在蹺功上的技藝超過他,所以,他的技藝高超幾成絕響,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京城舊戲台

那麼自魏長生以後,蹺功被發揚光大,成為「花部亂彈」里演出不可缺少的技藝而在清中晚期個劇種中盛行,這種技藝也成為了藝人訓練不可缺失的基本功,特別是學習花旦和武旦的演員,尤其如此。

第二說:蹺功,以及它在京劇歷史上的情況和一些代表人

文獻上以及今天一些藝人的實踐,都會告訴我們,蹺功極其難練,得下極大的辛苦苦練好多年才能練出來。

昔日中華戲校的學生苦練蹺功

京劇名旦李金鴻先生,回憶他小時候在中華戲校練蹺功時候的經歷,是這樣說的:「綁蹺得需要有幼功。我們作為武旦行,小時候得下兩年至三年的工夫,走站著才算有些模樣。綁蹺的時候,我們是用一個單帶子,從腳面裹起一直到腳腕以上,系好。然後再用一根夾帶子,有小兩丈長,從腳尖開始綁。帶子綁好後,就把蹺鞋穿上了。蹺鞋有兩根小白帶兒,繫上。然後是褲腿兒,一般都是黑的,還可以繡點兒花,系在小腿上。然後穿彩褲。彩褲要肥大一點兒,才能把腳後跟藏起來。彩褲底下也系帶兒,系上以後,就放下來,就垂下來了。

小老闆(註:指筱翠花)的蹺大,等於真的小腳一樣。我們的不到三寸,是武蹺。小老闆是要模仿真的,放大了,三寸多了。小老闆跟我挺好的。他把他的蹺送給我。蹺一般是不送人的,因為各人的蹺都不一樣。過去老規矩,化裝綁蹺要臉朝里,不能叫人看,就好像婦女裹小腳不能讓人看一樣。」

京劇名家李金鴻葉盛蘭演《虹霓關》

京劇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以蹺功而享盛名的藝術大家,比如,余玉琴,蹺功卓絕一時無二,能夠踩蹺表演倒掛金鐘,這一點到很像魏長生在「滾樓」中的絕技,還有九陣風他也是程硯秋的武旦刀馬旦的老師之一,像程硯秋的老師榮蝶仙,蹺功也是很厲害的,現在留有一張榮蝶仙和王瑤卿演出的《棋盤山》,照片上就能看出,榮蝶仙踩蹺,王瑤卿卻不踩蹺。

說起京劇在蹺功上最有影響的大家,我們不能不說另一位京劇大師:小翠花(筱翠花)。

一代花旦大王(筱翠花)於連泉先生

從現在我們留下的資料,看筱派的身段,那完全是脫胎於蹺功的那種身姿,和「四大名旦」截然不同,作為京劇蹺功近代一位最有影響的大家,筱先生是實至名歸的。

小(筱)翠花(1900-1967)本名於連泉,北京人,他九歲入鳴盛和科班學戲,十歲入富連成科班,因為替人演《三疑計》中的丫鬟翠花兒而得藝名:「筱翠花」,師從前輩蹺功大家郭際湘、侯俊山、田桂鳳、路三寶、余玉琴以及京劇大家王瑤卿等人。

筱老闆身段優美、做派漂亮細膩,尤其蹺功一時無二,念白功力深厚,字字清晰,只是他嗓子略微遜色,不然,以筱先生高超的表演藝術,是不輸「四大名旦」的。

筱翠花在《五花洞》一劇中扮演潘金蓮

其代表作《坐樓殺惜》《馬思遠》《雙釘記》《陰陽河》《戰宛城》《鐵弓緣》《拾玉鐲》,表演風格獨特『不同凡響,他的花衫表演技藝,潑辣旦的表演技藝在當時的藝人里是絕對的頂級水平,只可惜他這一派也是因為技藝難學,隨著49年以後蹺功的強力被廢,以及後來他的優秀傳人陳永玲,毛世來的逐漸離世,他的藝術以及其獨有劇目也幾成絕響。

第三說,「四大名旦」以及蹺功的消失

清乾隆年間,由於「四大徽班」進京,使皮黃得以興盛,蹺功,作為戲曲重要演繹元素之一,它的展示那也是必不可少的,當時,學花旦、武旦、刀馬旦不練蹺功是絕對不可以的,電影《進京城》里的岳九,大腳片子練花旦的范兒是不嚴謹的,也不可能是當時藝人的真實再現。

電影《進京城》岳九在練功

即使學正旦青衣,練習蹺功也是學藝頭幾年的一門必修課,這裡「四大名旦」在他們的回憶錄里均有記載。比如,程先生,最早和他師父榮蝶仙學的就是花旦,所以程硯秋小時候,在蹺功上下了極大的苦工,荀慧生,作為花旦宗師,他即使成名成家,也是常有踩蹺登台的記載以及留下的照片。早期的《貴妃醉酒》、《小放牛》、《拾玉鐲》等戲均是需要踩蹺演出的。

演員綁蹺前後的樣子

京劇舞台上蹺功的逐漸廢除,是由京劇革新家王瑤卿開始的,王瑤卿演武旦戲就是大腳片子登台,當然,在王之前,有沒有藝人這樣演,沒有記載,我們從現在留下的照片看王先生很多武旦、刀馬旦戲都是不踩蹺的。「革新」這個詞,本來是褒義詞,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利弊,踩蹺本來是作為技藝和絕活存在的,然而因為一些藝術大家的改革,結果成了大趨勢,以至於越改越厲害,最後生生的把這種技藝給改成了絕響!這有沒有藝人由於環境和名氣的逐漸擴大,而得過且過,放縱懶惰的原因呢?

王瑤卿(右)和榮蝶仙合演《棋盤山》

那麼京劇到了「四大名旦」,藝術上和形式上都開始成熟定型,由於藝人個人的原因,蹺功就逐漸的被大腳片子代替,四大中,也只有花旦大師荀慧生,演出的時候有踩蹺的情況,其他人也可能是由於行當的原因,也可能是藝術觀理解的轉變的原因,也可能是觀眾審美的變化的原因,總而言之,從王瑤卿到「四大名旦」,蹺功逐漸就開始在京劇舞台上不斷的被弱化,那麼到了49年以後,各種原因以及管理者對藝術的嚴苛要求,一刀切的廢止了蹺功的表演,興盛了200多年的蹺功,就這樣消失在了京劇以及各劇種的舞台上了。

荀慧生先生演《豆汁計》

綜上所述,任何事物的成住壞滅,可能都有它環境、歷史、人文、民俗習慣等各方面原因而促成的,不是說某種藝術形式或者技藝好,就會順應人們的意志而保留下來。那麼在歷史的長河中,由於各種原因,一種藝術形式代替另外一種藝術形式,那也是非常自然的。不是說以前的藝術形式不好,而是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審美的轉變等各種原因,而出現了變化。

但是,有一點那是必須應該遵守的,就是後來的藝術形式,必須是由有一定的高水平;藝術上有極高天賦的人來完成的,那些口號里喊著變革而本身根本就不懂藝術規律的人,搞的所謂變革,是經不起時間、市場以及藝術規律的考驗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些所謂的變革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淘汰。當然,有時候,一種優秀的藝術形式的消失確實令人遺憾,但是,這些事情也不是我們能夠阻止的,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儘量支持保留人類宣傳正的、好的、崇高的藝術形式,這樣也是規範人性,以及道德規範和正的因素的一種行為吧,讓我們共同努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vfIom8BUQOea5Owl7U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