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他,始終不信那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17年5月,四川雅安市審理了一起慘絕人寰的兇殺案:親生父親殺子案。
在16年10月的時候,40歲的木某在家中犯下彌天大罪:他用菜刀殺害了自己尚未成年的3歲兒子小貴,孩子的頸部幾乎被砍斷,可見其下手之狠,可木某的殘忍並未止於此。
木某用手機把孩子的慘狀發送給了妻子依依,隨後還把孩子的屍首拋屍於流沙河中。當孩子被打撈起時,已經是4天之後,孩子的屍體已經腐爛得面目全非。
「他的脖子這裡明顯看的出來,是已經完全割裂得很開,幾乎要掉的情況」...上百名群眾在岸邊,看到被打撈起的孩子的慘狀,忍不住哭出聲來。
到底孩子做錯了什麼,要被自己的父親如此殘忍對待?當這位泯滅人性的父親說出緣由的時候,所有人都為孩子扼腕。
因為過去的一次意外,木某的生殖器受到重創,從那之後他對自己無法生育的認識堅信不疑,以此為由,木某也一直認為自己身體不好,沒有出去工作。
「確實我是沒有生育能力,就是我的身體有問題」,木某如是說到。
家庭的經濟重擔落在了木某的妻子依依身上,為貼補家用,依依去了按摩店上班,曾有過出軌的經歷。
種種的過往,讓木某從妻子懷孕開始,就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骨肉;
在小貴出生後,妻子必須繼續外出工作維持家庭經濟,但凡妻子一外出,木某就會不斷撥打妻子的電話,只要妻子沒接電話、沒有第一時間回覆信息,木某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啊依鐵定是在外面與別的男人打得火熱;
夫妻兩經常會為這些事情吵架,木某的怨氣與日俱增,他認為自己戴了足足3年的「綠帽」,積壓在內心的怨氣終於爆發。
當天打不通妻子電話的他,對著正沉浸在動畫片中的兒子小貴揮起了刀...
那麼,木某真的沒有生育能力嗎?小貴真的不是他的親生兒子嗎?並非如此!
在隨後法院所提供的驗證報告中,明確指出木某就是小貴的生物學父親,並當場宣告。可執迷不悟的木某,仍然不相信這一事實。
木某反問道:「可不可以用我的身體來檢查一下?」
在這起案件中,許多人不理解為何事實面前,木某仍不聽勸告冥頑不靈,說他的無知和頑固推動了他錯殺親兒。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況被稱之為「自我參照效應」。
02 什麼是「自我參照效應」
用專業名詞來解釋「自我參照效應」,大家興許是一臉懵,但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大家就能很容易理解:
- 沒懷孕時,並不覺得孕婦多,懷孕之後,發現舉目遍布孕婦;
- 當孩子到達換牙的年齡時,發現原來同一時段「掉門牙」的孩子是那麼多;
- 沒孩子前,覺得孩子非常可愛,但有了孩子之後,發現孩子就如網上各種言論所說的那麼遭人嫌;
- 周星__和劉德__,你第一時間想到誰的名字呢?(評論區留言,看看你「中招了沒」)
- 典型的地域黑:某地區人民都是品質不良,但實際上自己並沒有接觸過這個地區的人,只是道聽途說;
......
自我參照效應在心理學上是指記憶材料與自我相聯繫時的記憶效果優於其他編碼條件的現象,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以回憶經驗為特徵的R反應上。
用通俗的語言表述就是:人們在接觸新事物時,對於與自身有密切聯繫的部分,記憶會更加持久和產生更加強烈的感官刺激,從而使自己的判斷發生明顯的傾向性。
03 自我參照效應的作用機制
【發生條件】
讓自我參照效應起作用,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其一、參照物與自身相關,或與自身有親密關係的人相關
在親生父親殺子案中,啊依是與木某關係密切的妻子,這是僅次於親子關係的親密關係;生殖器受損,是木某與自身的關係;小貴和木某則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親子關係;
其二、參照物相對而言是新事物
在親生父親殺子案中,有兩個參照物。第一個是被木某認為不具備的生育能力;第二個是改過自新的妻子。
【作用結果】
自我參照效應的作用結果,就是讓人對某一事物的認知產生偏差,造成「我深信」的結果。
事實上,木某的悲劇完全不應該發生,他對自己沒有生育能力的認知偏差,完全可以依靠一次科學的檢查糾正,但他並沒有這樣做。
妻子啊依多次要求他到醫院進行檢查,都被他拒絕。
因為自己深信,所以屏蔽一切與自己認知違背的信息,這不是自信而是迷信。
04 自我參照效應,可以合理利用
閱讀到此,家長們或許會覺得自我參照效應是一個很可怕的事物,如果你認為自我參照效應所引起的認知偏差中的「差」,是指不好的,是指差錯的意思,那就錯了。
認知偏差,中的「差」,是指差別的意思,就如影響有好壞之分,偏差也有對錯之分。
過往,有無數試驗證明了,自我偏差效應是可以正向合理利用,讓人變得美好的。
- 對記憶力的正向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把那些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或事情記得更加牢固。
一位心理學家隨機在街上抽出二十名實驗者,並將他們分為甲乙兩組。
給甲組實驗者呈現二十個描述性格的褒義形容詞,如善良、正直、勇敢和真誠等,然後讓他們逐一評價:「哪些詞是描述自己的?」
給乙組實驗者同樣呈現上述二十個形容詞,然後讓他們逐一評價:「哪些詞的描述更加像雷鋒?」
等兩組學生都完成評價活動之後,讓他們回憶都記住了哪些形容詞。最後調查的結果顯示:甲組學生對褒義形容詞的記憶效果更好。
與自己相關的便記得牢。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人們往往在接觸到那些與自己相關的信息或事情時,最不可能忽視或者出現遺忘。
在育兒時,我們可以這樣用:
當孩子學習「放風箏」的課文前,我們可以帶上孩子去放一次風箏,讓「風箏」與孩子自身形成實際聯繫;
曾經我們也試過這樣利用自我參照效應:一次帶孩子們外出活動,發現孩子們接下來要學《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課文,為了幫助孩子們加深記憶和理解,我們帶著孩子們,前往在江門新會的《周恩來紀念館》。
當孩子們周一學習這篇課文後,家長們反映孩子們變得十分積極,結合自己在周恩來紀念館的所見所聞,給家長們講解起來。
- 對心態的積極影響
醫學院裡也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每當老師介紹一種病症的時候,下面總有些學生會首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現過類似的徵兆,如果不巧有兩三點看似符合,他們就開始驚慌,懷疑自己患上了老師所講的病症,其實一點事都沒有。
以上這些情況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被醫家統稱為疑病症。而實際上,這種所謂的疑病症就是由心理學上的「自我參照效應」導致的。
然而反向應用自我參照效應,同樣能治癒病人。例如過去有過報道,某位病人在檢查後,由於文化水平有限,他聽不懂醫生說的癌症是什麼,但他唯獨聽懂了醫生寬慰他的話:「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開心點就可以了」。
多年後,這位病人再次檢查時,醫生髮現他的腫瘤奇蹟般的消失了。
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是人的天性,但是只要合理利用,把持有度,它同樣可以為你帶來成功。
05 預防自我參照效應的不利影響,我們可以這樣做
對於自我參照效應,我們心中應該有所設防,以免陷入與木某類似的情況中,釀造人生中的遺憾。我們可以這樣做:
- 相信科學,用理據修正認知偏差
如果木某願意相信科學,相信醫生,那麼他的悲劇不會發生,孩子現在也仍然健康快樂地在成長。
教育家童第周說過:科學尊重事實,服從真理,而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同樣強調科學對性格影響的重要性: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相信科學,用真實的理據來修復我們認知上的偏差。
- 實踐,是檢驗認知的真理
實踐出真知,認知之所以出現偏差,在於我們過去的認知可能缺乏檢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準確認知到事實的真相。
例如上文所提及的地域黑,如果你始終認為某個區域的人是品質敗壞的,不妨親身到當地,感到當地的人文風情。
- 保持理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問題
自我參照效應的發生機制,讓我們明白事件需要與自身或自身親密的人相關。
古語有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意識的中斷這種「關聯」,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可以讓我們及時在自我參照效應中,及時抽身。
淅爸有話說:在育兒路上,同樣需要預防自己或者孩子陷入自我參照效應中,家長常見的「翻舊帳」,就是效應作用的結果,尊重孩子、尊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