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這個列入省政府保護的歷史文化名村到底是什麼樣呢?

2019-09-20     大陘網視頻中心

日前,河北省政府對石家莊市井陘縣南障城鎮小梁江村等42個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划進行了批覆,要被重點保護啦。



下面隨小編

好好了解一下這個名村吧

-----

-----

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小梁江

作者:梁漢生

河北歷史文化名村小梁江,位於冀晉交界的太行山腹地,隸屬井陘縣南障城鎮。與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梁江村和中國傳統古村落呂家村相毗鄰。四面環山,猶如山間盆地。據記載明正德年間,梁氏祖先從山西平定城西村遷入此地。砌石為居、繁衍生息,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了。這裡民風純樸、風俗近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化底蘊宏厚。明清時代的土窯洞、石圈窯、瓦房、樓閣、古廟、古街,古樹、古坊、古碑、古戲台、古崖、古柏不僅以滄桑的容顏展示著歷史的深邃,而且以各具特色的姿態保持著古村落固有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遺存。



古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就勢,緊密有序、錯落有致,構思精巧,布局合理,自然得體。集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闢。有著明顯的冀晉結合的古老建築風格。



主街道呈口字形,寓意人口興旺、吉祥如意。按當地方言分為東面街、西面街、高頭街、底兒街。街道全部用河卵石鋪砌而成,東、西、上、下相互貫通。主街兩側為巷,街巷互通、戶戶相連、門前有道、屋後有巷。小巷小徑,縱橫交織、四通八達。

民居以「土窯洞」「石窯洞」「瓦房」「樓閣」為主。多以北房做為主宅,廂房多為土木結構的平房。現存明清院落37處,其中明代7處,清代30處。土窯、石窯48處、瓦房26處。保存較完整的古民居11處。其中「九間堡廈亭」、「當鋪院「、「秀才院」等建築結構嚴謹、大氣壯觀。民居多為四合院,格局有單門獨院、一進兩院、一進三院。還有兩節院、三節院。院中有院、院裡有樓、樓上有樓、樓頂有院、樓能通樓、院能通院。


最經典的民居還數古式樓閣,當地方言稱「戚(切)位」。(應該是客位,招待客人的地方。)也有的傳說是繡房,是女人們做針線活的地方,這些建築雖然大都多年久失修,倒塌殘缺。但依舊留給後人以美好的回憶。它的擁有,顯示著主人的富有。此建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多為兩層,有的底層為石窯洞,二層為土木或磚木結構。有的一層二層全部是磚木建築,中間隔層地面由木板鋪就而成。上下樓梯因勢而做,內外不一,石木結合。房頂碧磚青瓦,整齊有序,斗拱飛檐,氣勢宏偉。內部裝飾以木製構架為主,梁、檁、窗、屏木刻雕畫,工藝精湛。有的還在樓頂四角用青磚雕刻「福壽」、「安康」、「天仙」、「送子」等吉祥詞句,字跡工整有力,祈禱平安健康,兒孫滿堂,幸福美滿。展示了古人的聰慧才智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古廟是當地古建築和古文化相結合的象徵,廟宇文化也屬於「民俗文化」的範疇。現保留的老母廟、龍王廟、財神廟、五道廟、山神廟、蟲王廟等廟宇內外精湛的建築風格和雕刻雕塑藝術以及許許多多的記載和傳說都滲透著古文明和古文化的氣息。

財神廟也叫財神閣,選址定位、設計結構、建築色彩都具有很顯著的地方特色。是一座閣廟一體的標誌性建築。坐落於村邊正中,閣前是貫通東西鄰村的古道,它的建成是村落興盛繁榮的象徵,也有風水觀念的含義。據碑記記載閣始建於乾隆五十二年,即(1787年)嘉慶六年被大水沖毀,九年即(1804年)重建。廟建於嘉慶十四年,即(1809年)。閣用青石拱圈而成,廟為磚木結構,碧磚青瓦,清幽秀麗。閣樓正中南書「南極拱護」,北寫「萬泒同歸」。在這裡「南極」表示此閣座落方位。地平方位是根據經線和緯線確定的,一切經線都表示正南正北方位。沿著經線朝著北極方位為正北,沿著經線朝著南極方位為正南。說明此閣的方位是正南正北。「拱護」據《宋史.岳飛傳》「建康為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仍益於守淮,拱護腹心」。拱護也可理解為拱衛,即環繞護衛的意思,綜述說明,無論從風水方位還是地理位置此閣都非常重要,肩負著護衛村莊的重任。「萬泒同歸」,「泒」表示古河名〔泒水〕。源於山西流至天津如海。此閣即是人行大道,又是雨水必經之處,一旦出現雨天,雨水沿著大街小巷傾瀉而下,彙集成河,沿閣而出,流入河道。說明這裡的河也屬泒水河範圍。也可理解為此處能容納百川,以示人們要胸襟豁達,能容世間萬物。


古戲台也稱古戲樓,坐南朝北,與財神閣並排一線。背對五道廟,面向龍王堂,東為戲台廂房,西為古當鋪院。地勢平坦、方正、寬廣、敞亮。統稱「官房」。這個「官」字,在這裡不代表官家,而是大夥的、共有的。其中古代就有「官道」「官窯」「官坡」之稱謂。官房也是休閒,娛樂,買賣商品之地,也就是現在的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古戲台始建於康熙甲戊年,(1694年)距今已有320多年,據碑文記載乾隆30年,嘉慶15年,道光8年進行了三次重修。戲台為土木結構,畫棟雕梁、挑脊按獸、筒瓦叩拕。正中大匾「陽春白雪」眺望醒目。「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現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戲台的正面為開放式,兩側一邊一根石柱。每根重達半噸左右。石刻對聯「格外文章圈外注,水中明月鏡中花」,橫批「滄海桑田」。字跡蒼勁豐滿、出手不凡。戲台分前台、後台、化妝休息室。前後台由木製屏風隔斷。台前文武場分坐左右,鑼鼓響起,台上唱做打念、寫意精神。台下觸景生情、褒貶善惡。自古以來,戲台就是老百姓離不了、忘不掉的精神家園。

有戲才有戲台,晉劇是這裡的傳統劇種,深受世代人們的喜愛。起初唱戲只是為了「求神賜雨,解除天災,敬獻神靈,保佑平安」。到後來廟會興起唱廟戲,逢年過節,慶典開光唱大戲。再發展到組建業餘劇團,走村串鄉,鄰村互送互唱,戲曲成為了搭建友好鄰村的橋樑。歷史上曾出現過梁武子等小有名氣的名角、名人,唱戲把式。小梁江也是遠近聞名的「戲窩子」。戲曲把人間的悲歡離合、世上的喜怒哀樂演繹的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百姓從中得到了薰陶和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同時也書寫了農村傳統文化的發展史。


古石碑是研究歷史,考證歷史,傳承歷史的最古老形式之一,記載著村莊的歷史軌跡。歷史以來該村就有立碑樹傳的傳統,由於歷史原因,好多古碑遭到了人為的破壞。現保存完好的還有12幢。從立碑的年代看,最早是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最新是民國十四年,即(1925年),時間跨度為234年,至今已有320年。從碑記內容上看 大多是新建、重修樂亭、閣樓、廟宇等與大眾相關的公益事業。也有不同歷史時期發生的比較有影響力的大事件。昭示人們揚善棄惡、歌功頌德、流芳百世、源遠流長。碑文文筆流暢,修辭得體,反應了不同文化時期的文化特點。



有兩塊石碑非常有價值,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一是康熙五十六年修田之水坑。碑文寫到「蓋聞有天地以來之,所賴以資生者水,亦甚急也。竊思本村歷來缺水亘古無泉,前人屢次掘井並為獲其效也。大真人梁惟相初年初仁京西玉食觀法名一品,四處遊方,偶遇缺水之處,見甚鑿池以濟之乃曰誠善策也。至五旬以上回家仍是往返四十餘里運水,其苦難定甚焉。忽思此處鑿池之事,廷請各鄉咨謀商議,鳩工庇財於,逐于山龍掌口新建水池一圓,名田之水坑,創自五十三年起,建之五十五年完成。上補天地之不足,下資民生之日月。澤今福後,厥功豐淺鮮哉。因而感動各鄉,大快人心」 。康熙五十三年也就是(1714)年,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那時候祖先們就走出大山,開拓視野,引長補短,改變民生。精神可貴,建池蓄水也是開天闢地第一次吧。說明這裡的缺水歷史悠久,雖然田之水坑遺蹟早已無存,但大池灣這個地名一直沿用。這個感天動地的故事也會世代相傳。二是同治六年禁賭等村規民約。那時候叫禁規,迄今已有150餘年。碑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禁毒。碑文寫到「令有禁規,此入境而問禁今昔之所同也。近有不務正業之徒,設立局場,引誘村中弟子,以致敗家喪屋,良可悲傷。於是鄉地協同合村人等公議禁賭規程,以免習俗移人」。以下便是具體懲罰條款。從禁規的時間上看,史料記載同治年間正是賭博蔓延盛興時期。從禁規的前提看,有外地不務正業之徒設局聚眾賭博,'導致有些人傾家蕩產,無家可歸。從處罰規定看不僅對設局者、參賭者甚至對左鄰右舍知情不報者都做了嚴格的處罰標準,可見民眾對賭博行為的痛恨。第二部分是農作物、山坡、樹木等禁牧、禁火、禁伐的禁規。明確清明至霜降,牛、驢、騾、馬、羊禁害五穀蔬菜,「椿子把葉不許把大棱,伏條烏葉處暑許割」。可見先民對樹木和資源的愛護。(椿子:當地的椿樹,樹幹當木材使用,椿葉可做飼草。伏條指荊條,烏葉指連翹杆,這兩種東西是用於編制人們生產、生活用品的唯一材料)。同時規定不許在豹山、西角岩等官坡放火,砍樹,破壞植被。如此保存這樣完好的禁規確屬少見,很有收藏和研究價值,正因為有了禁規,優良的村風,綿延悠長,世代傳承。忠孝禮儀,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鄰里和睦,這些固已有之的村風,潤澤著一代又一代人們。

兩則禁規同時提到「如不認罰,鄉地協同四股老人執票送官究處」。說明了這一時期的村落管理體制,也體現了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小梁江村屬於獨姓宗族,歷史上外姓居民極少,為了便於管理,全村分為「東院、西院、圪台、棧道」四股,據說是有兄弟四人根據自家居住位置命名。各股族人居住基本集中連片,四股各自設立家譜、建有祖墳。並有本股子民不能成婚等諸多族規家訓。四股老人,也稱老漢,有本族人推薦產生,威望較高,公平公正,主持公道,是本族最有權威之人。在一些地方也稱之為族長。通常是義務主持本股子民的婚喪嫁娶,管理家族事務,調處矛盾糾紛,參與主持本族居民土地、房產買賣置換等有關事宜。也是地方(村)村落的公共建築建設、籌辦節日民俗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有些風俗延續至今。


神氣的保國山,有著美麗的傳說。保國山原名「豹岸」,有碑記為證,大清嘉慶十五年,新建財神閣碑記「此閣南對豹岸,茂林翠柏,然深秀焉」。大清同治六年禁規記載,「禁對豹岸、西角岩山坡放火,伐損樹木」。(岸:當地方言,山的代稱)相傳古代此山森林茂密,山勢險峻。曾有豹子居於半山溶洞之中,故為「豹岸」。因人類進駐,豹獸消失。民國後,為了體現當地百姓之愛國熱情,有才雅士 、文人墨客改為保國山,意在保家衛國。

保國山屹立於村正南方,距村300米有餘。略顯弧形,環繞村莊。古河道上兩座石橋分立左右,是上下山的唯一通道。整個山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張開雙臂,呵護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保國山雖歷經滄桑,依然雄偉壯麗,拔地千尺、危峰兀立。如蒼龍昂首,氣勢非凡。裸露的岩壁如刀斧神功、頂天立地。整個山峰布滿千年岩柏,蒼翠蔥蘢、挺拔茂盛、英姿勃發,造型奇特生長在危崇崖頭,有的高入雲端,有的懸掛在陡岩峭壁,十分壯觀。峻山翠柏加上初春山桃盛開、盛夏百花齊放,仲秋輕霧繚繞,嚴冬霧凇白雪,把此山裝點的如仙境一般。像一幅懸掛在空中的「筆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畫。又像一塊巨大的自然變幻的屏風。站在高高山頂,美麗的古村落盡收眼底,仿佛讀懂了李白與敬亭山,產生了「相看兩不厭」的情感。遙望遠處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站立村前可用唐代詩人孟浩然《過古人莊》的兩句詩來形容「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保國山有很多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一屁股坐了個三棱堖,一手托起個保國山」。相傳隋唐的「三皇姑」在出家到蒼岩山修行之前,曾居住在三棱堖半山洞中,石洞中石床、石桌、石盆,石鍋、石鏡一應俱全。洞內寬敞明亮,洞外山龍把守。並於秀美的保國山遙相呼應,景色絕倫,實屬風水寶地。三皇姑在此居住期間,常常扶貧濟困、消災治病'、普渡眾生,深受民眾愛戴。突然有一天,有一村婦,迫於緊急,有不雅之舉動。三皇姑十分晦氣,一氣之下,癱坐在三棱堖,瞬間一座摩天高峰矮了半截,出現了一個凸字形山峰。(但此山仍是當地最高峰,海拔891米)然後手托保國山才緩緩站起,騰雲駕霧 一路東行至蒼岩山。由於力大無比,保國山崖壁上留下了深深的三個指印。雖然經過了「1400多年「的風吹雨打,至今壁上指印還隱約可見。


保國山上還有一種神奇的鳥——布穀鳥,因為它的叫聲好似「放炮,放炮」,當地稱之為放炮雀。此鳥神出鬼沒,居無定所,只聞其聲,難見其影。在當地比較罕見。雖然布穀鳥的傳說有很多版本,認為其叫聲淒涼。但在靠天吃飯的山村來說把它視為神鳥,吉祥鳥。感覺它的叫聲清脆悅耳,委婉動聽。芒種前後活動頻繁,清晨,人們在熟睡中聽到「放炮,放炮」,就知道大雨將到。人們會備耕備種,企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宋代的蔡襄詩云「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鋤禾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陸遊也有詩曰「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變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描寫了此情此景,也說明百姓傳說也有點科學依據。

由於保國山雄奇偉岸,美麗而壯觀,聖神而獨特,世代將此尊為神山。從幼小的心靈就開始言傳身教,敬山如神、愛山如命,深入人心,根深蒂固。進入山中頓感靈氣十足,山上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根樹枝,每一朵野花,每一顆野果,都感覺沾滿了聖靈,從來沒人隨意亂動、亂拿、亂采、亂摘。正月十六當地有「游百病」的習俗,據說沿著曲徑山路,在山上轉一圈,保證你一年無災無病,安康無憂。


2016年7月19日至20日,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了燕趙大地,這裡的道路,土地,街道,古建築,古民居受損嚴重,面對災難,幹部群眾,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立足民生,突出了古老建築恢復重建和保護,弘揚傳承了歷史文化。經過不懈艱苦努力,精心施工,古戲台、財神閣等明清標誌性建築煥然一新。農村安全用水、污水處理、村莊美化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相繼竣工。如今街道更加整潔敞亮,環境更加幽靜雅致,村莊更加秀美靚麗。

古村、古街、古人家;古廟、古碑、古文化。突出固有之美、古色古香。清秀的大山、茂密的樹林,鳥語花香,藍天白雲是這裡美景的寫真,賞心悅目。游古村落、吃農家飯、體驗民俗、考古寫生、攀岩登山、穿越松林、賞紅葉、摘野果、休閒度假、享受天然氧吧。既能追根溯源、又能感受自然之美,別有一番風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eCGUG0BJleJMoPMLo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