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記——井陘一位50後退休幹部的深刻童年記憶

2020-01-08     大陘網視頻中心

印記

作者:吳同庭

1962年困難時期,我隨母親從井陘縣城回到了老家,姥娘家也隨著返鄉的人們從縣城回到了她們的老家南障城村。因姥娘家沒有男孩兒,我便又從老家來到了南障城村。

那年初,我已到入學年齡,但到南障城村時已是五、六月份,一年級已開學將近一個學期了,為了不再推到第二年入學,我便插班到一年級,開始了我的學生時代。

南障城小學原為一座寺院,人們通常叫「大寺」。聽說,我們一年級的課堂才從「大寺」東臨的「草屋子」搬到「大寺」的西廂房。剛到班裡,一切都是陌生的,但童孩無忌,沒過多長時間,我就和同學們熟悉了。到了三年級,我不但補上了一年級前半學期落下的課程,我的胳膊上還掛了「一道槓」。少先隊活動的時候,老師經常給同學們講董存瑞、邱少雲、羅盛教等英雄的故事,要求大家向英雄人物學習,做又紅又專的共產主義接班人,並多次給同學們講解「又紅又專」的含義。這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對「又紅又專」有了初步印象,讓我知道了課堂外磚垛上書寫「又紅又專」的意義,同學們也都懵懵懂懂地按著「又紅又專」的要求去做。

四年級時,我們搬到一個叫「花園」的新校址,那是由縣裡撥專款為全縣三所重點小學之一南障城小學建的。新校舍的外牆寫上了更醒目的「又紅又專」、「做又紅又專的共產主義接班人」等標語。

四年級的班主任是焦生生老師,他是一位對教學對學生極負責任的老師。為了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搞上去,焦老師除加強課堂教學外,還把我們學習較好的10個同學,按居住片兒區編成兩個學習小組,放學後自覺到一塊完成作業,溫習功課,又讓這10個同學和其他同學結對子「一幫一」,同學們的學習成績都有了明顯提高。

一個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時節,焦老師帶著全班五十多個學生來到了南障城村北一個叫「寨岸」的高山之顛,那裡有日本侵華時修築的炮台。記著焦老師挎了一個腰鼓,動情的訴說日本侵華犯下的滔天罪行,說到激情之處,他便用勁敲打著腰鼓,把個別同學游離的思想又拉回了他的演講之中。說到最後他鼓勵大家,要不忘國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又紅又專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這次活動之後,「又紅又專」給我留下了清晰的印象,我們班的學雷鋒做好事活動也有了進一步的開展。全班分成若干個學雷鋒小組,定期不定期到烈軍屬、五保戶家裡幫助掃地、抬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定期就是班裡統一行動,不定期就是同學們放學後主動的做這些他們認為應該做的事。

同學們不但在學校表現好,在家裡也是小大人,很多同學放學完成作業後幫大人到地里打豬草或干一些其它自己能幹的活,還利用節假日到生產隊參加勞動掙工分。


在小學這段時間裡,老師還經常給我們講解放軍遵守紀律和戰鬥的故事,還組織我們做一些抓「特務」的遊戲。遊戲的過程是,全班同學手持木棍分做兩組,一組扮解放軍,一組扮蔣匪軍,地點在一個山坳坳,遊戲的內容是解放軍準備對蔣匪軍發起進攻並奪取敵陣地。遊戲開始,一個鬼鬼祟祟的人來到解放軍的陣地,一位哨兵突然喊:「口令」,這個人回答不上來被抓了起來。通過審訊,這個人是蔣匪軍的特務,來此偵察解放軍發起進攻的部暑,他還透露了蔣匪軍當天的口令。這樣,解放軍一小組戰士化作蔣匪軍順利進入敵陣地,里應外和將敵殲滅。因解放軍戰士化做敵軍進入了敵陣地,所以在追捕逃跑的敵軍時答對口令的說明是解放軍戰士,凡答不對口令的一律抓起。有一個解放軍戰士化做蔣匪軍的同學急得一時想不起口令也被抓了起來,可把大家笑了個一塌糊塗。

在我的小學生時期沒有一個學生是只有學習好而被樹為學習標兵或擔任班幹部的,那些學習標兵和班幹部都是思想好、愛勞動、樂於助人而且學習成績名例前茅的同學。這種導向帶動了全班同學的德、智、體全面發展。

一個瓜果成熟的季節,我們生產隊的學生結組單獨在「東坡」幫助生產隊幹活,那裡長著一棵一棵的桃樹,酷暑難耐,白裡透紅的桃子讓人看了就流口水。有的同學蠢蠢欲動,要去摘桃子吃,有的同學馬上進行了制止,並說,我們要向解放軍學習,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最終大家沒有一個去摘桃子的。

小學生期間老師對我們的思想教育和學習氛圍記憶猶新,揮之不去。「又紅又專」表述快捷,生動形象,簡單明了,便於記憶,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以至在我參加教學工作後也是按照「又紅又專」的內涵和當年老師的教學模式去教育啟發學生。

我班的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經常連一支筆也沒有,學生們知道這件事後,每人拿出幾分湊錢為這個學生買了幾支鉛筆和一支原子筆。看到孩子們這麼懂事,我很開心。

孫子慢慢長大,我慢慢的變老。小孫子上學了,接送孩子的任務就落在爺爺的身上。在上學、放學的路上我經常一邊走一邊教孩子背一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詞,給孩子講這樣那樣的故事,當講我小時候學習生活的故事時,小孫子聽了有時點頭,有時搖頭,有時會意的笑了。

2020年元月6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HsLhm8BMH2_cNUgoWvC.html